20.《香菱学诗》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批注法读书,学会留心揣摩字句。
2、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三首诗的比较赏析,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让我们一起在《香菱学诗》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是汉人,后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曹雪芹是一位诗人,其诗立意新奇。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曹雪芹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2、写作背景: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小说第1回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还不到50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死后,留下的只有琴剑在壁,遗稿《石头记》。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共120回,书名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
3、作品简介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高鄂和《红楼梦》后40回
高鄂,字兰墅,清乾隆时进士,做过内阁侍读、刑部给事中等官。曹雪芹未完稿题名为《石头记》,只有80回,高鄂续写了40回,改名为《红楼梦》。续写的40回,根据原书的线索,把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但高鄂笔下的宝玉后来又中了举,出家成佛,贾家后来又出现复兴的迹象,不少学者认为,这显然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红楼梦》题名
曹雪芹未完稿(前80回)题为“石头记”,高鹗续写后40回,改名为“红楼梦”。《红楼梦》的俄译本为《红色阁楼里的梦》(《水浒》英译本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的西方通行本为《猴》)。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
黛玉、宝钗、熙凤、探春、妙玉、湘云、李纨、可卿、迎春、元春、惜春、巧姐。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几首判词:
(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4、香菱身世简介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至使香魂返故乡。
这首判词说的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以上是课文中故事的背景。
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二、从香菱学诗的故事中谈收获。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绝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一,香菱的勤奋、努力和虚心。
其二,香菱自身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绝非是一个“俗人”;她悟性很好,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就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
第三,黛玉、宝钗以及大观园其他人对她的指导和帮助。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第四,大观园美好的环境给了她诗的灵性。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香菱学诗获得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她的勤奋、努力应该是最主要的一个。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香菱算得上一个有心人。
2、说说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3、有人说,香菱学诗的过程,应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说说理由。
香菱学诗的过程,应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有艺术创造的借鉴。
三、总结:
是啊,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课时
要点:合作探究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步骤:
1、从课文内容看,香菱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她的这几种精神吗?
做学问如香菱者,恐怕并不多见。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⑴乐学。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歌,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也早有着学诗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因而她的内心也存有“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她的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一入园就向宝钗求教,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求学精神,可惜宝钗虽懂诗但终以礼节规矩为重,婉拒了香菱的恳求。但香菱没有失去学习的信心,碰了软钉子后,自己便往潇湘馆来,直言求黛玉教诗,终于获得了黛玉的教诲。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⑵善学。香菱非常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诗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其言简朴,其理精深。她把诗歌意象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通过联想、想像这诗的两翼,让自己的朴素感性升入高深的理性殿堂,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诗歌领悟能力。其重意轻物、重悟轻解的取向又直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诗境。读诗、悟诗、谈诗之后自然还得作诗,香菱通共将一首咏月诗写了三次,前两次要么滞涩生硬,要么穿凿单一,但她不灰心丧气,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终于捕捉到新鲜的意象,写出鲜活的诗作来。
⑶苦学。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遂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现炒现卖,终于写得一首。但只因措词不雅,声韵生硬,单调滞涩而被要求重写。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连宝钗也直赞美:“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当第二次诗作失败后,香菱仍旧忘我地用功,继续努力,她“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到了痴狂的地步。“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2、香菱学诗,你认为是对艺术的崇拜,还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甲生:是对艺术的崇拜。香菱本身具有良好的资质,进大观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到大观园后,大观园美好的环境启迪了她,再加上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使她精神上得到了解放,于是抱着对艺术的追求向黛玉等人学诗。
乙生:是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香菱本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来做妾,后随薛家进京,受尽折磨。自被拐到现在十几年时间未能和父母相见,更显孤苦伶仃。香菱学诗,是想通过诗歌传达自己内心蕴积已久的感情,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老师总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其实呀,香菱学诗,既是对艺术的崇拜,也是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当然,只要你结合课文内容和原著中相关情节考虑,便可知道两者兼而有之。
3、本文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这一教一学之中,表现了这两个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甲生: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林黛玉的主要性格是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芳自赏。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也不顾劳累,显示了深沉的学识。
乙生:林黛玉确实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她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她讲诗提纲挈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了“取法乎上”的重要性。
丙生: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落为奴婢的悲剧人物,有着不幸的命运,受尽凌辱和折磨。住进大观园后,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但她终归是不幸的。
丁生: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才女。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她向林黛玉学诗,取得骄人的成绩,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老师总结:大家都分析得很好!说明大家的眼光都很犀利,很善于发现!在课文中,黛玉和香菱的性格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只要大家结合相关的情节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分析,便可知道两人鲜明的性格特点:
香菱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因此,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两个人分别是:香菱是一个乐学、善学、苦学的人,是一位聪明、勤奋、用功的学生;黛玉是一个善于教导的人。黛玉是一位诲人不倦、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老师。
4、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
甲生:要多读别人的诗。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乙生:要学一流的诗。王维的五言律诗第一;七言律诗,杜甫的诗是第一;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林黛玉这个看法是很对的。“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因此,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这也是人们总结出来的一条文艺创作规律。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丙生: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写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因为诗就是一种形象思维艺术,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老师小结:是的,曹雪芹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的情节,体现了他诗歌创作的思想,也教给我们在诗歌创作中应该做到:要多读别人创作的诗,且要学一流的诗,要大胆想象等。不光作诗,对我们学习语文也是很启发的,这点大家刚才都谈到了。希望大家把曹雪芹的诗歌创作思想运用到你们日后的诗歌创作中去。
5、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你认为呢?
??这话有道理。《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小说中,确实写了一些女子的人生悲剧。但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道:“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课堂小结
红楼女儿“心比天高”,却终归于“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在嗟叹她们命运不济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她们对命运的抗争。香菱作为红楼众女儿之一,虽是命运多舛,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希望我们每个人也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所向,主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现阶段,就是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拥有独属于自己的见解认识,不做那“提线木偶”。
板书设计
用意教诗
(1—3段)黛玉指导读诗
指导读诗
教者得法
布置写诗
第一稿“措词不雅”
(4—8段)香菱练习写诗
第二稿“过于穿凿
学者用心”
第三稿“精血诚聚”
香菱学诗
乐学
苦学
善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