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唐雎不辱使命》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积累古文知识,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2.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3.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2.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教法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去结识这位英雄豪杰吧!
二、题目解读。
原书题目是《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本文题目是选编者后加的,亦有人加为《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劫”是“胁迫”之意)。唐雎,又作唐且(“雎、且”都读“jū”),人名,战国时的策士,《战国策》中《秦策》、《魏策》、《楚策》中都有唐且的有关记载,但时间相隔百余年,当非一人,难以确指。“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题目的意思是唐雎没有辱没出使秦国之使命。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的意义,课文正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情节的。
三、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 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出小饵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王的故伎。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反蚀米。这些事距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3、作品简介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具体作者已不可确考,普遍认为不像是出于一人之笔,也不像是出于一时之作。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著称于世,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有重大影响。
4、相关典故
专诸刺王僚
专诸,春秋时堂邑(今江苏六合县北)人。吴王诸樊的公子光欲谋杀王僚(光的堂兄弟),因此善待专诸。乘吴对楚用兵国内空虚之机,公子光设宴请王僚,使专诸刺杀他。王僚戒备极严,“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夹道排班站立者),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钱灸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要离刺庆忌
要离,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既杀王僚自立为王,王僚之子庆忌逃往卫国。公子光使要离去刺杀他。要离假装负罪出奔,使吴戮其妻子,而见庆忌于卫。与之俱渡江,至吴地,乘机刺杀庆忌。要离后亦自杀。
聂政刺韩傀
聂政,战国时韩国人。杀人避仇至齐,以屠为事。严仲子(韩国的大夫)与韩国相韩傀(一名侠累)有仇怨,严仲子恐被害而逃离韩国。得知聂政是个勇士,即以重金聘之。聂政以待养老母为辞。其母死后,去见严仲子愿为他杀仇人。聂政独行仗剑至韩。韩傀方坐府上,戒卫森严,政直入,上阶刺杀傀,并击杀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识。其姊闻而往哭之,后自杀于尸旁。时人称其姊为烈女。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 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 o 挠náo 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6、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第二课时
一、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5、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6、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7、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二、合作探究课文中疑难问题。
1、不可一世的秦王“色挠”并“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无论是秦国与安陵,还是秦王与唐雎,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与秦王斗“法”,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但在秦廷上,两人面对面地近在咫尺,秦王的一切有利条件都已消失。唐雎抓住优势,瞅准稍纵即逝的战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胜于秦王。而秦王也被这意外的一击打得措手不及,晕头转向,只好俯首就范,缴械投降。因为秦王明白:血淋淋的史实,就是对自己的直接威胁。
2、请结合课文内容,自由鉴赏外交家唐雎的对话艺术。
甲生:我认为唐雎的对话“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含义丰富:既说明愿忠于先王的遗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宁“守”不“易”,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守”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抢”的同义语。可见,“守”是不畏强暴、坚守国土的具体表现。
乙生:我认为“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
“士之怒”进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雎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当秦王鄙视“布衣之怒”时,唐雎立即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进而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丙生:我认为“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老师总结:大家对外交家唐雎的对话艺术作了很好的赏析,概括大家的赏析,外交家唐雎的对话艺术主要有: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秦王,不辱使命。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对我们的说话技巧会有所提高,如果遇到某同学对你有误解的时候,你会怎样来澄清自己?
与人说话除了要注意语气语调等以外,还要注意句式的选择,按语气的强弱来排列反问句最强,双重否定句次之,肯定句再次之,否定句最弱。所以,指出别人的缺点错误或批评人,一般情况下宜用否定句。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板书设计:
秦王:欲易安陵
开端
一(第1段)使秦原因
安陵君:愿终守之
秦王:轻寡人与
发展
抵制骗局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反击护国
布衣之怒
唐雎
高潮
拔剑而起
三(第3段)取得胜利: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结局
唐雎不辱使命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二(2)斗争经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