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隆中对》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隆中对》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6 20:1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隆中对》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
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法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里有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虽然三国英雄生命已逝,但他们那鲜活的面容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解读题目。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隆中,地名,在湖北襄樊,诸葛亮曾隐居此地。“对”即下对上之意,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又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故名“隆中对”。
三、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学习,后来对《尚书》《史记》《汉书》等都很有研究。拜同郡人谯周为题,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罢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2、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在东汉统治阶级调兵遣将,分路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地方官吏和地方豪绅,借镇压农民起义之机各自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曹操和孙权在镇压农民起义,削平割据势力的过程中,分别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和东南部。而刘备则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和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到处流落,一筹莫展。
《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这时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济大事。《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
3、作品简介
《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内分“魏志”、“吴志”、“蜀志”,亦称“魏书”、“吴书”、“蜀书”三部分,全称《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它记载了从魏武帝初平元年起到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止,共90年的历史。《三国志》对后世小说、戏曲影响很大,《三国志评话》《三国演义》多取材于它,后来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和说唱文学很多。
4、相关典故
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条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梁父吟》,古歌曲名,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诸葛亮姓葛
诸葛亮,复姓诸葛。其实诸葛亮的祖上原本并不姓诸葛,而是姓葛。在晋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材料,有关记载保存在裴松为《三国志》所作的注里。《吴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说:诸葛瑾(诸葛亮的胞兄)“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反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民”。这条注目解说得很清楚。诸葛瑾的祖上本是诸县人,迁到阳都后,阳都也有姓葛的,当地人为了把他们与当地姓葛的相区别,于是称他们为诸葛。诸葛瑾的祖上也就用诸葛做了自己的姓。
《三国志》轶事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遇上了一个难题。原来是这样一件事:诸葛亮任蜀国丞相,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就,受到后人的尊重,可是,陈寿的父亲却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员将官,因犯了错误,受到诸葛亮的贬罚,郁闷填胸,忧愁死去。但撰写史书必须求实,陈寿排除私怨,执正史笔,写出诸葛亮的高见亮节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德。后人读《三国志》,既为诸葛亮的精神感动,又赞赏陈寿的《诸葛亮传》写得生动、翔实,更钦佩他的品质。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二、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 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 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惟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
(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 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 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夺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战争),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有意乎 ”)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 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 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三、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四、学生齐诵第4段
第三课时
要点:合作探究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步骤: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文章开头写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就颇耐寻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读者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
2、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争夺朝廷大权,政治日趋黑暗,赋税极其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星星之火遍布全国。灵帝中平元年(184),张角在冀州率黄巾军起义,各地纷纷响应。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东汉王朝的统治也土崩瓦解,各地方割据势力拥兵自重,“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不听中央政令。昭宁元年(189),董卓自并州率兵人洛阳,擅自废黜少帝而立献帝,独断朝政。建安元年(196),曹操又胁迫献帝迁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至此,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课文中刘备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刘备问计于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此前,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200)中击败了占有冀、青、幽、并四州(今河北、山西及山东东北部)的袁绍,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其后又北征乌桓(207),取得很大的胜利,为南下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而孙权经过父兄和自己的三世经营,也比较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南部地区。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上游的益州地区属于刘璋的势力范围,这两个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其军力也不足与曹操抗衡。此外,较大的割据势力还有汉中(今陕西南部)的张鲁和凉州(今甘肃)的马腾、韩遂等人。刘备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是他的兵少,而且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他虽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刘备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开始他投靠中郎将公孙瓒,后来又相继投靠陶谦和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建安四年(199),他起兵攻打曹操,失败后又去依附袁绍。第二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他又逃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当时刘表集团内部为继承人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刘备受该集团中外戚势力排挤,被送到新野这个偏僻小县去屯兵。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他对诸葛亮说得“欲信大义于天
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就是他前半生经历的概括,也表现了他问计的诚恳态度。
3、从文中我们了解到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诸葛亮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从他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
生2:他是一个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的人。从他的“对”,也就是他对刘备说的一番答话可以看出。
生3:他是一个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的人。从“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可以看出。
生4:他还是一个矜持自重的人。从“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可知。
老师小结: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他的“自视甚高”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二是他见刘备是在刘备“三往”之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在他为刘备规划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时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回答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指导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确实是高瞻远瞩。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这个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他的“思贤若渴”在文中有多处表现,例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器之”的实际内容是对徐庶的真正尊重,对徐庶的意见的重视和接纳。又如“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他能不为舆论左右,三顾茅产,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兴复汉室的远大理想。“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这几句话充分表现了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慷慨情怀。
5、史传文学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本文虽属节选,但人物形象完整,说说本文是怎样刻画诸葛亮的形象的?
  全文紧紧围绕着表现出类拔萃、才干非凡的诸葛亮展开故事情节,故事之所以生动感人,完全与诸葛亮管仲、乐毅式的“卧龙”形象有关。而且全文处处围绕这一中心去记叙,省去了与表现这一中心无关的内容。文章一开始写“亮躬秦朝陇亩,”先言其身世之不平凡,接着写他的身形与不同凡响的自比,在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紧接着又以“时人莫之许也”和崔、徐“谓为信然”。介绍了两种人对诸葛亮截然不平的评价,给读者形成悬念。然后又通过徐庶的称赞与推荐,对诸葛亮作进一步颂扬。对答部分则集中笔墨来表现诸葛亮的“卧龙”才干,最后通过刘备的赞语进一步衬托诸葛亮的才能,这样用事实否定了“莫之许也”,肯定了“谓为信然”,从而解除了悬念,在悬念的形成与解决中,诸葛亮的“卧龙”形象也就呼之欲出。
板书设计:
一(第1段)孔明抱负
二(第2段)徐庶荐贤
(3)问计:三往乃见——计将安出
一论曹操——不可争锋
隆中对
三(3—5段)问计对策
(4)对策
二论孙权——可以为援
三论荆益——可争可图
四论刘备——伺机而动
(5)赞赏:先主称善——情好日密
四(第6段)器重信任:犹鱼有水
远见卓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