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智取生辰纲》名师同步精品导学案
第五单元
内容预览
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高峰。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明清白话小说经典情节的节选,分别出自《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它们题材各异,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它们风格各别,有的雅,有的俗;它们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故事情节生动,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物语言富于个性,暗含玄机,推动情节发展,耐人寻味。作家写作手法娴熟,或在看似平淡的情节发展中突起异峰,却丝毫不损情节的连贯性;或在人物刻画上,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形成强烈反差,于有意无意间表现主题;或于情节设计和人物性格发展中,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待读者前后相连时恍然惊悟。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并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
目标点击
1、引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培养鉴赏古代小说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的构思,学会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小说创作手法。
3、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学会运用心理、动作、外貌、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性格发展变化。
学法导航
1、要了解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看清人物活动的大背景,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2、要阅读节选部分的前后章节,了解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形象有更加具体的把握;把握课文里情节发展的进程,尤其要注意情节的波折和进退对人物性格表现的作用。
3、学习时,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心理的变化,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
17
智取生辰纲
【导学讲坛】
走近作者
背景信息
《水浒》中的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命运多舛,奉命押送花石纲,但在黄河里被风打翻了船,只得逃难远避。后被赦,杨志在东京用财物打点,想官复原职,被高俅赶出,盘缠用尽,只得变卖祖传宝刀。集市上遇见泼皮牛二挑衅,盛气之下,杨志杀死牛二,投案自首,被发配大名府充军。这也是杨志“失意”之时。杨志得到梁中书抬举,在校场与周谨、索超比武获胜,被升任为管军提辖使,“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接下押运生辰纲上东京的重任。这是杨志人生中“得志”之时。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晃盖商议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晃盖,七条好汉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本文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写起的。
文章主旨课文通过对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思维导图
故事的发生(1—4段)杨志押送生辰纲
突出杨志与同伴的矛盾
故事的发展(5—6段)七雄贩枣蒙杨志
进一步发展(7—9段)白胜设计诱官军
故事的高潮(第10段)杨志无奈买白酒
突出杨志与八条好汉的矛盾
故事的结局(第11段)杨志误失生辰纲
故事的尾声(第11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精彩分析
问题一:你能举例说说杨志的性格特点吗?
【点拨】杨志是一个精明、谨慎、能干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人。⑴他的精明、能干表现在:因其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刚接受任务时,就多次推托,推辞不掉时,便对相关事宜作精心安排——首先要求一行人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以免引人注意;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以防内部不和,被“贼人”钻空子。后来在路上,根据不同的地形,不断更改行路的时间,坚决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冈的松林里休息,千方百计阻拦兵士买酒喝等。⑵他的急功近利、粗暴蛮横集中表现在:他太过看重这一次的任务,惟恐有失,使自己封妻荫子的愿望落空,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
问题三: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交代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作用是什么?从他们矛盾的产生到矛盾的激化,给了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
文章交代杨志与这一行人的矛盾,为下文生辰纲被劫埋下了伏笔。杨志为防不测将天凉时赶路改为天正热时行路,这本是防范之策。但是天气酷热,担子沉重,山路难行,他又不讲究方式,“轻则痛哭,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以致怨声载道。杨志与军士的矛盾的激化构成了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军汉们只是小人物,尚且惧怕他的权威,不敢公开反抗,那么,他不注意处理好与老都管、虞候的关系,使得本来就对他心存鄙视的老都管公开抵抗,这一矛盾的激化就是致命的了。直接导致了众军士不甘杨志的打骂,而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冈松林里休息。所以杨志的最终命运只能是失败。
从他们矛盾的产生到矛盾的激化,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是:与人相处,要多沟通,以宽容坦诚相待。要分清责任,明确利弊,原则不可丢,爱心不可无。
问题四: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杨志”?请自选角度,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对杨志进行评价。
生1:杨志做官心重。他明知这次押送有许多风险,但是在他精细策划并取得梁世杰的允诺之后,仍然担起了这次押送任务。天气虽然十分炎热,他也不许歇息,催促赶路,“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些行为固然写了杨志的精明能干,而支配其行为的主要还是他切望做官的思想。
生2:我不同意“生1”的说法。杨志毕竟生活在封建时代,不可能有更高的人生起点。在古代,做官是人们择业谋生、施展抱负、实现自我的正当途径。李白、杜甫不也追求仕途通达吗?作为英雄之后,他有着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在那个时代,杨志的追求——“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以“做官心重”来批评杨志,显然于理难通。
生3:我认为杨志十分精明,相当警惕。他明白天下形势:“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也明白一路的情势,他知道黄泥冈“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事实上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发现有人在对面松林里“舒头探脑价望”,马上前去盘问。他一见众军汉买酒,就断然制止,生怕中了蒙汗药的计策。事情果真如此,吴用之计果真用的是蒙汗药。
生4:我不同意“生3”这种说法,我认为杨志只能说是比较精明,不能说“十分”精明。凡防范措施,总须以防万一,宁可过头不可不防。即使酒里真的没有下药,还是不吃保险。吴用他们做手脚时,杨志“在远远处望”,是看在眼里的,但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不想一想,第二人去舀一瓢酒,为什么卖酒人夺酒后要将瓢“往桶里一倾”,这举动是否别有用心。他到底被吴用做的手脚蒙住了,结果中计被劫。可见,他的精明,跟吴用相比,就略输一筹。
生5:我认为杨志是—个不体察下情的领导,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领导。杨志更致命的弱点,则是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说他“蛮横”是不错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军阀作风,棍棒纪律,以致他的部下一路怨声载道,离心离德。他在押送队伍中没有威信。不注意协调自己与老都管、虞候的关系,不懂得笼络人心。事前他没有把道理讲明白,不把纪律规定好,当然无法使大家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单靠打骂、威胁处理问题,最后黔驴技穷,指挥陷于僵局,行到黄泥冈时,杨志已彻底陷入孤立。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老师总结:大家都谈得非常好!既有赞扬他的,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对每个人的评价,都要一分为二,人无完人,在杨志的身上,值得赞扬的方面是主要的,但也有疏忽的地方。至于“做官心重”的问题,更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在封建社会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境界和追求跟我们现代人是有距离的。“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问题五:智多星吴用的计谋之妙令人拍案叫绝,“妙”在何处?自由谈谈。
甲生:妙在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热”在文中前后出现二十余次,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体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乙生:妙在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晁盖等已经事先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这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为杨志一行人划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注定会进入的“伏击圈”。
丙生:妙在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怨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样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时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丁生:妙在智用计谋。前面的所有计划的实现,最终靠的只是“半瓢酒”。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军汉得的却是药酒,在青天白日、众目睽睽之下,酒被做了手脚而让对方毫无觉察,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可谓天衣无缝。
老师总结:概括起来讲,晁盖、吴用等人的计谋之“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他们巧选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天气十分炎热,酷暑难耐。这为杨志等人松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了准备。⑵他们巧选地点。选在黄泥冈松林,既可诱敌歇凉,又便于吴用取药、下药。⑶他们巧用计谋。他们巧扮客商,消除了杨志一行人的疑心,能稳住对方,而且他们善于作戏,假装争夺酒喝,诱惑对方,并能彻底消除对方疑心。再者,下药时也做得很巧。因此,他们智取生辰纲充分利用了天时(天气酷热),地利(山冈松林),人和(押运生辰纲队伍的内部不和、相互掣肘),以假对假,以智斗智,紧密配合,机智地采取麻痹对手,引诱对手,迷惑对手,动摇对手的攻心战术,使杨志终于堕进圈套。
问题六:读完全文后想一想,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主要内容都是写杨志一行如何保护生辰纲,这一结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
甲生:不矛盾。课文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准备,作者都没有点明。而是着力描写杨志一行内部的矛盾,写杨志的小心谨慎。最终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倒,生辰纲被“劫”走。读到这里,读者始终如坠五里云雾。待作者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状,才恍然大悟。这种反衬的手法更衬托出吴用之“智”,巧计之妙。
乙生:不矛盾。作者一边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实施着,最后全盘托出。如果这个故事换一种写法,把晁盖、吴用等人的用计和行动明写出来,把他们的行动和面貌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那故事就平淡无奇了。这样安排实质上紧紧扣着题目中的一个“智”字,也最终突出了这个“智”字。
丙生:矛盾。课文主要内容是写杨志一行“送纲”“护纲”的,因此原来的题目“杨志押送金银担”不应该删除,因为课文主要写了这个内容。
老师总结:大家都说得有道理,需要为大家点明的一点是:《水浒》属于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回目用对偶的形式写出一组句子,这一组句子就概括了该回的主要内容。课文节选时用该回目的一半来命题,肯定有它的不合理和不完善之处。
问题七: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存在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写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经过。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篇小说只有一条线索,即杨志一行十五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杨志一行在明处活动,吴用等人在暗处活动,这只是作者叙述角度的不同。但杨志和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始终在正面进行着,并没有拉到暗处展示。所以全文只有一条线索。
【训练场】
一、积累与运用
1、请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趱行(
)
⑵着意(
)
⑶嗔怒(
)
⑷朴刀(
)
⑸怄气(
)
⑹相觑(
)
⑺聒噪(
)
⑻兀自(
)
⑼干系(
)
⑽寻思(
)
⑾逞辩(
)
⑿勾当(
)
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说说他们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⑴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文中义:
,今义
。
⑵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文中义:
,今义
。
⑶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
文中义:
,今义
。
⑷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
文中义:
,今义
。
⑸那十一个厢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文中义:
,今义
。
3、请将下面加点的元明白话词语译成现代白话。
⑴端的只是起五更。
。
⑵这两日也看他不得。
。
⑶休见他罪过。
。
⑷你颠倒问。
。
⑸卖一桶与你不争。
。
⑹我一了不说价。
。
4、下列句子分别体现了杨志什么性格特征?请把你的理解填在后面括号里。
⑴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
(
)
⑵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
)
⑶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
⑷杨志跳起来喝道:“哪里去!且睡了,却理会!”(
)
5、走进名著。
①《水浒》中大名鼎鼎的青面兽杨志,你一定不陌生吧,请简要列举出书中关于他的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视剧组正在筹拍新版《水浒》,请你帮.助杨志的扮演者把握好角色,演好杨志这个角色应该注意他性格上的两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
这段文字出自《水浒传》,是“____________”故事中的一段描写,一连串的动词将白胜的动作描绘得分外连贯紧凑。白胜明明是在______________,却好像是为了一瓢酒而情急。逼真的表演最终消除了对方的疑虑。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课文《智取生辰纲》(节选),完成6——10题。
智取生辰纲(节选)
施耐庵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
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
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
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
那汉道:“不卖了!休缠!”
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
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
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
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么热,二乃口渴难煞,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6、所节选的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加横线的句子的语境思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贩枣子客人”在一边的劝说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后文得知,此时杨志一行所喝的酒是下了蒙汗药的。但作者在这儿却只字不提,不仅迷惑了杨志等人,也让读者蒙在鼓里。有人认为,在这段中可点明酒已被下药这层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综观全文,我们发现杨志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那为什么最终他还是免不了落入圈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A、B两段文字,完成第11——13题。
(A)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
(B)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 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
1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中国古典章回小说《_________》,作者是_ __________。
12、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常常以诗词引出人物和故事。A段中的诗词引出了作品中的哪个故事?请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B段文字突出了鲁智深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
14、杨志失败的经历让你从中总结出什么教训?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
智取生辰纲
1、⑴zǎn;⑵zhuó;⑶chēn,⑷pō,⑸òu,⑹qǜ,⑺guō,⑻wù,⑼gānxī
⑽xúnsi
⑾chěng
biàn
⑿gòudàng
2、⑴文中意思:强盗; 今义: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作为的人。
⑵文中意思:计策; 今义:计算比较,争论,算计、筹划。
⑶文中意思:索性、干脆; 今义:任意,马虎、随便。⑷文中意思:明白,懂得;今义:理睬。
(4)
文中意思:嘴里嘘气;今义:夸大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
3、⑴真的,确实;⑵看不惯他那样子;⑶不要责罚他们 ⑷你倒反问我们。⑸不要紧;⑹向来不还价。
4、⑴精明强干;⑵小心谨慎。⑶精明能干 ⑷粗暴蛮横
5、⑴①押运生辰纲(花石纲)、杨志卖刀(杀泼皮牛二)、战平林冲、夺取二龙山(杀邓龙)等
②胆大心细、急功近利(专横粗暴)
⑵智取生辰纲
往酒里下药
6、写杨志一行买酒、喝酒。
7、他故意这样说,为了彻底麻痹杨志的警惕心理;“贩枣子客人”在一边的劝说是和白胜唱双簧戏,更加引诱杨志手下买酒喝,也更使杨志放松警惕。
8、杨志对军健那么凶,是因为他久在江湖,知道运送押解的凶险,同时自己身受重任,又是提辖,全权负责,所以对于干活的军健把他们认为是没有什么头脑,必须凡事都要亲自指导,但不讲究方式方法,还要在他们面前摆架子,以为才能服人;这表现了他刚愎自用,自视甚高且粗暴蛮横的性格特点。虞侯对他进谗言,都管对他则是处处掣肘,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杨志在梁中书处是受到常识,而这两个人却是梁中书的老人,所以对他这个新人必然不可能给予主家大权授予后
的完全配合与口服心服的换帖交心的。
9、不点明好。这样文章会更吸引人,如点明后就没有了悬念,故事会显得平淡无奇。
10、一方面是吴用的计策高妙无懈可击;另一方面是杨志简单粗暴的处事方式导致内部矛盾激化,失败的结局在所难免。
11、水浒(传)
施耐庵
12、陆虞侯受高太尉指使,设计让林冲去看守草料场,然后趁夜里放火,要害林冲性命。哪知林冲因居住的草房被雪压塌,躲到附近破山神庙过夜,不仅没被烧死,还听到了陆虞侯等人谈起如何设计陷害他,不由怒火中烧,杀了陆虞侯等人。
13、B段文字突出了鲁智深侠肝义胆、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知道林冲被陷害,鲁智深便想方设法进行营救,得知林冲流放沧州,更是一路相随,在危急关头救了林冲,这一义举充分显示了他的侠肝义胆。他一路上细心观察,耐心等候时机,不是在客店中鲁莽行事,而是选择在僻静的野猪林果断出手,这又充分显示了他粗中有细的一面。
14、开放性命题,没有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可回答“以和为贵”等,也可进一步联系当前的“和谐社会”来谈。
施耐庵(约1296~1370)
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智取生辰纲
问题二: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生1:杨志并非无“智”。如,他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生3:杨志有“智”。如,他“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生2:杨志有“智”。例如: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也尽量减少途中休息,惟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生4:是的,他有“智”,如,他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惟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老师总结:大家说得对!杨志并非无“智”。大家所说的几方面都表现了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从中可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