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杨修之死》名师同步精品导学案
【导学讲坛】
走近作者
背景信息
(一)《三国演义》的写作背景:
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到了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宋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搬上舞台。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材料以及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二)课文中故事的背景: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文章主旨
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时汉中争夺战的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的情况,记叙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经过和原由,生动地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性格,也表现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思维导图
一(1—3段)曹以惑乱军心之罪杀修:鸡肋事件—斩之
(第4段)改建园门——甚忌之
(第5段)分食酥饼——心恶之
(第6段)揭穿假梦——愈恶之
(第7段)告丕密谋——愈恶之
(第8段)教植斩吏——操大怒
(第9段)代作答教——操大怒
三(10—12段)失利葬修,班师回朝
精彩分析
1、对于课文叙述的所有事件,你能按时间顺序列举吗?
事例概括
杨修性格
曹操心理及性格
叙述顺序
①园门书“活”(改建园门)
揭穿谜底——才思敏捷、自作聪明
虽称美,心甚忌之——城府很深,心口不一
插叙
②分食盒酥
卖弄小聪明,目中无主
虽喜笑,而心恶之——虚伪阴险,忌贤妒能
③释杀人玄机(揭穿假梦)
善知曹操心意,又毫无顾忌
操闻而愈恶之——阴险狡诈
④告丕密谋
办事欠缜密,恃才放旷
愈恶之——老谋深算
⑤教植斩吏
善于猜测曹操心事,但办事不稳妥
操大怒——有心机
⑥代拟答教
狂妄轻率,行事不秘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凶残狡诈
⑦鸡肋事件
参透曹操心事,违反军纪,擅自行动
操大怒——奸诈险恶
顺叙
⑧进兵失利
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的正确
厚葬杨修——阴险虚伪
3、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事情可以分为几类,各表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这些事例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在文章的插叙中一共写了六件事,这些事情大体上分为两类:
第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第二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教杨修斩吏、告簏中之物、代作答教三件事,参与了世子之争。曹操此时大怒,已有杀修之心,这方面又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这些事例是按照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次序,精心地加以安排,从各方面再现杨修的性格。同时,贯穿在每个事例中的是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循着这些事例的叙述顺序,可以看到曹杨矛盾日益激化的过程,这样,曹操忌才伪善的心理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3、从本文杨修与曹操的关系逐步恶化到杨修的死,我们可以看出人际交往中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从杨修之死的原因探索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杨修之死,死在不慎交际,没能很好地处理好与曹操的关系。持才放旷的性格造成了他人际关系处理的失败,从而一步步地把他推上死亡的边缘。从本文杨修与曹操的关系逐步恶化到杨修的死,我们可以看出人际交往中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替别人保守秘密。我们顺着课文的情节结构来看,导致杨修之死的直接事件是“鸡肋事件”。本来,说者无意,曹操本是无意中道破军机的──欲撤兵。作为行军主薄的杨修,应该是“听者”也无意,不要过多地去仔细思考,过问口令──“鸡肋”之事,但他偏是“听者有心”,又擅自加以宣传,怎会不惹火上身,而致杀身之祸?
第二、不要自作聪明。第一件事,操在园门内题“活”字,其本意是和园工们逗智或说斗智。众所皆知,操不仅是个帅才而且是个文才。他本是想露几手给园工们瞧瞧,好摆摆他的官威,好让那些园工们不知怎解,好来向他请示一番,以过足他的官瘾。但杨修却自作聪明地揭破迷底,委实不知趣。大坏操的美好计划,招致操忌,也就是在所难免了。
第三、不要目中无人。第二件事,修近乎恶作剧地把操的一盒酥给分吃道了。这分明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极至。
第四、亲疏有间。第三件事,操梦中杀人,本是“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修既然知道是曹操的假意杀人,那么,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就是亲而近之,同流合污;二就是与操彻底决裂,疏而远走高飞。但是,修却仍身在曹营而不同流合污,致使“曹愈恶之”!这里体现出来的就是:亲疏有间。
第五、不要插手内部的权力相争。而对于后来的三件事,更是由于修插手曹内部的权力相争,且公开地表示支持某一方,这很不理智。事性的发展,往往并不是朝着你所意愿的方向去发展的,它往往朝向相反的方向。假使修不死,后将亦被丕所害。因为他上台后绝不允许一个自己的对手的谋士在眼底身边存在的!
因此,从《杨修之死》一文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被人们普遍忽略的人际关系问题,为我们立足社会提供反面的人际关系范例,以借鉴而避免重蹈覆彻。
4、杨修之死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甲生: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凭自己的聪明才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无视他人存在,最终被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一个人有才,还得会用才方可施展才华,远祸避害。
乙生:杨修之死使我想到:一个人聪明是好事情,但应该用到点子上,且要谦虚谨慎,否则,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丙生:我想用一则寓言来说明我的感想:一个小偷擅长学鸟叫。一天,他害怕自己偷摘苹果的声音被看护人听见,就学起了鸟叫声来作掩护。看护人听到这么好听的鸟叫声,就循声想看看这是只什么鸟,结果发现了正在偷苹果的小偷。
丁生:杨修之死,使我想到了现在的有些独生子女,他们惟我独尊、自私冷漠、、目无尊长、缺乏爱心。他们即使成绩优秀,真正到了走进社会的那一天,就难以与他人相处,缺乏合作精神。所以说,一个有才的人,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老师总结:大家所谈的感悟和自己受到的启迪都很深刻。是啊,杨修致死的主要原因在其“恃才放旷”,“恃才放旷”作为一种个性特征,在当今独生子女居多的青少年学生中还可以找到其影子,这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那么,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我想,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恃才放旷”实际上是一种人格障碍,一种心理疾病。杨修因其人格障碍而招来杀身之祸,健全的人格、正常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长何其重要。一些心理健康组织制定的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①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②正视现实,接纳他人;③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④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⑤对社会有责任心;⑥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⑦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训练场】
一、积累与运用
1、请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庖官(
)
⑵鸡肋(
)
⑶夏侯憞(
)
⑷分食讫(
)
⑸佯装(
)
⑹大簏(
)
⑺伺察(
)
⑻麾军(
)
⑼绰刀(
)
⑽屯兵(
)
⑾恃才(
)
⑿谮害(
)
2、请你在括号中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⑴人皆不晓其意(
) ⑵丕如其意(
)
⑶植然其言(
)
⑷但曹有问(
)
⑸适庖官进鸡汤(
) ⑹数犯曹操之忌(
)
3、请你将课文中下列重点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人皆不晓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欣赏下面这首诗,概括此诗的主要意思。
聪明杨德修,世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提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⑴这段文字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作者是
。
⑵“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史书《三国志》中只用五个字作了记录:“凡三往,乃见。”《三国演义》中,作者却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请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⑶选段在写法上有哪些显著特色?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课文《杨修之死》(节选),完成6——10题。
杨修之死(节选)
罗贯中
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⑵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⑶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⑷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⑸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⑹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6、请你简要概括所节选的这六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杨修建议工匠门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______
______
8、曹操在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时,出了怎样的”一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
______
______
9、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 为什么
______
______
10、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杨修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
______
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
①汉字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所谓“衣带当风”,非线而何?所谓白描手法,又非线而何?中国传统画不以形取胜,而以意取胜;不以美骄人,而以境争先。内有其意,外有其形;心有其源,画有其境。然而,它的具体操作与表达方式则是线式的。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题字,必有匾额,必有楹联,必有中堂,必有山名、水名、堂名、亭名,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臆断。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虽然它的空间感十分自由,甚至自由到了无所不至其极的程度,一时天上,一时地下,一时鬼域,一时神宫,且不但神怪小说如此,即使写实性小说也常常如此,如《红楼梦》的太虚幻境,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玉泉山显圣,如《水浒传》中的神女天书,如《三侠五义》中的游仙枕、探阴山,但以时间而论,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作,依时而行,依时而叙,依时而言。小说的结构固然有繁有简,基本形态却万变不离其宗。
⑥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猴子出世,便是金针出现,此后孙悟空“走”到哪里,那故事便“跟”到哪里,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故事便随之戛然而止。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则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个线端而已,而是百水千河归于一系。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千头万绪,网络天成。但那线的构思与价值,依然宛在。无线何以有网,网成愈见线功。
⑦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1、从全文看,第①段中“芳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第③段,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⑥段中,作者说《水浒传》呈“水脉系结构”。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4、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示例:我想到了独生子女,其中不乏一些惟我独尊,自私冷漠、缺乏爱心的人。倘若个人成绩优秀,便歧视他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杨修该死吗?如果你是曹操,会不会杀杨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杨修之死
1、
⑴páo
⑵lèi
⑶dūn
⑷qì
⑸yáng
⑹lù
⑺sì
⑻huī
⑼chāo
⑽tún
⑾shì
⑿zèn
2、⑴知晓,明白
⑵按照
⑶认为……是对的
⑷只要
⑸恰好
⑹屡次
3、⑴译文: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
⑵译文: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⑶译文: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⑷译文:曹操跳起来拔出剑杀了他,又上床睡着了。⑸译文:经常邀请杨修谈古论今,一夜也不停。⑹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4、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5、⑴罗贯中
⑵《三国演义》是小说,旨在刻画人物,作者正是通过细节的刻画来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三国演义》是史书,着眼于叙述历史事件。
⑶对话描写生动传神,很能表现人物性格;于对比中再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景物描写既富有诗情画意,又突出了天气严寒,烘托了人物形象。
6、记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说明杨修被杀之因。
7、因为他发现杨修能猜中自己的心思,而曹操本就老奸巨滑,处处防备别人,因而“甚忌之”。
8看哪一个儿子有魄力将门吏杀了出城去。表现出曹操的心狠手辣,为了试探儿子的才干,竟不惜以他人的性命为代价。
9发现杨修为曹植准备了“答教十余条”后,因为杨修已介入了曹操二子争做太子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是曹操所忌讳且不允许的。
10、杨修:才智敏捷,聪明过人,而又自仗才高,放任不羁;曹操:奸诈忌才,阴险狠毒,刚愎自用。
11、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
12、句式灵活多样,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方法,语言简洁生动。
13、《水浒传》先是以不同人物为线索分别来写,后写众好汉聚义梁山,展开情节。全文结构就像河流一样,条条支流先后汇入干流,奔涌向前。因而这种小说结构形式被称为“水脉系结构”。
14、示例: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得到一个启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最起码要心理健康。
15、开放性命题,没有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现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等。
杨修恃才
曹操忌才
杨修之死
二(4—9段)数犯曹忌
生1:杨修之死,实乃杨修之过。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在一些事情上却过于卖弄聪明,以至一再遭到曹操猜忌,埋下祸根。
2、关于杨修之死,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哪种观点?请确定自己的观点并找出理由,展开辩论。
生2:曹操外恭内奸,嫉贤妒能,心狠手辣,虚伪狡诈,这是人所共知的。杨修猜透曹操的心思,这让曹操很恼火,杀他是必然的。
生4:如果杨修有诸葛亮那样的雄才大略的话,他就应该知道后果,杨修的才能根本用不到点子上。
生3:杨修在“大簏装绢”的事件中失策,不去冷静地考虑后果,告密不成,反而“倒蚀一把米”,失去曹操信任。
生5:我认为如果没有曹操的心胸狭窄,或者干脆就把曹操换成刘备,杨修也不可能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