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九上第六单元写作名师同步精品导学案
主题: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训练文题】
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有情思汹涌的诗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这些都是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以“风流人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习作指津】
审题思路
要评说好一个我们心目中的“风流人物”,首先是人物的选择。要注意选择人物的涵盖面要广,不仅有书上提到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应该注意那些从事的事业难以产生“轰动效应”、但在人类历史上确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如科学家、使臣等等;不仅有伟人大家,也可以包括现实生活中在某方面堪称“风流”的平凡人物,也可以是大家普遍崇拜的某些球星、歌星……
同时,要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去同古人作心灵对话,理解他们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还要注意坚持唯物史观,做到理解与批判的辩证统一。
写作技法
课文列举的三个小标题,大多围绕的是古代的风流人物。其实,他们的高风亮节,他们的雄才大略,他们的博大胸襟,在今天的时代当中,有太多太多的继承者,正是有了这样的继承者,我们今天的社会才能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作文中要巧妙地挖掘这些亮点,尽量以写人为主,以事动人,以情动人。注意事件的描写,要典型,有细节,有感情,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本次作文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⑴确定描写对象。可以是伟人,也可以是普通人。可以是一类人,也可以是一个人。一般来说,写自己身边的人相对容易一些,因为了解,叙事时才能更好地融入感情。
⑵选准你要表现的对象的特征。你是要表现默默无闻的奉献,还是表现惊天动地的壮举,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必须有准确的判断。
⑶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这个人物身上会发生许多的事件,但最能体现他精神品质的事件是哪些?最好地列出几件进行比较,按自己的了解程度决定取舍。
⑷简要地列出本文的提纲。材料的详略,叙述方式的选择,结构的安排,都要能有一个细致的安排,尽量做到写作之前,心中也有一个作文的整体印象。
⑸下笔行文。按照提纲的安排,把心中所想的内容表达出来。有困难的地方先跳过去,保证文章整体的完整。
⑹进行修改。写完之后,先通读一遍全文,首先要求语言要通顺有感情,能打动自己。然后与同学们交流,看看事件的表述是否突出了人物的品格。
【习作展示】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自清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名师点评】
文章开头即创设了一个清秋黄昏泛舟赤壁的情景,直接入题;紧接着联系苏轼,点出苏轼与黄州赤壁的密切关系,衔接紧密,与文题
“苏轼的赤壁”照应自然;接着糅合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有关语句,嵌入巧妙,也为下文做好铺垫;紧接着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来证明苏轼在赤壁边上的顿悟,再以余秋雨《东坡突围》中的“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过渡,照应严密;由于有了上文对苏轼顿悟的铺写,李清照、柳永、李煜的愁绪,便反过来衬托出了苏轼“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和“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这几处引用显出了作者的作文功力;最后,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文章拥有了一个漂亮的结尾,“赤壁,只属于苏轼”,更让整篇文章显得结构圆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