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湖北省武汉市)

文档属性

名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湖北省武汉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6-07 14: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文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三、情感价值目标:
1.培养学生珍惜同学朋友之友谊。
2.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困难和磨难。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具:录音、课件
六、板书设计: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 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风雪送友图)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 学生默读,找线索。
4. 小结:
(三)三读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五.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 ( http: / / www. / ws / )特色
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 写作 ( http: / / www. / ws / )特色
①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②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七.比较迁移
要求: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阅读本文与《送孟浩然之广陵》,提高鉴赏品评诗歌的能力。
1.试从送别人物:送别地点:目的地:送别环境:送别心情:诗歌风格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黄》诗李白送孟浩然;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黄》诗黄鹤楼;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黄》诗扬州;?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黄》诗繁花似锦;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黄》诗诗意风流别;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黄》诗潇洒飘逸;
2.古代关于送别的名句有很多,请同学试举几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
八、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九、布置作业:进行写赏析文字的训练:就“风……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参考】诗人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异气候,极为新颖传神。“掣”,写出了风的劲厉,与诗的首句“北风……折”相呼应。“冻不翻”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天气奇寒。
作 业: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