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习题课件):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习题课件):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28 22:25:32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九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例1】当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时,有人曾向列宁提出建议,必须发展商品经济。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列宁的提议,决定(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产业复兴法”
D.推行“玉米运动”B解析:从题意可以看出,所选事项必须与列宁有关,这样就只有A、B两项符合要求。再依据“1921年”、“俄共(布)十大”等词语,可以排除A项,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政策。【例2】十月革命后,列宁一直在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依据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经济政策。在1922年初的苏俄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小商贩在自由市场出售面包
B.工人到市场购买粮食
C.农民的粮食全部上交给国家
D.资本家在经营鞋帽厂C 解析:本题创设了一个历史情景,主要考查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理解与掌握。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由于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所以A、B、D三项的情况是可能出现的。【例3】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苏联的“一五”、“二五”计划,其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与此有关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A2.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评价,错误的是( )
A.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B.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基础
D.标志着苏联的成立D3.下列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情况的是( )
A.市场经济繁荣
B.重工业由外国资本家经营
C.经济危机严重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1.列宁说:“在战争(指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里说的俄国能“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颁布《土地法令》
D.戈尔巴乔夫改革A2.下列有关苏俄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允许多种经济的并存
3.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是( )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 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AB4.图形标志用于表达特定的历史或事物信息。下图是( )
A.奥运标志 B.不结盟标志
C.欧盟旗帜 D.苏联的标志
5.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世界上一流工业强国的是( )
A.斯大林 B.列宁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DA6.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作“斯大林模式”,其形成的标志是( )
A.1924年列宁的逝世
B.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
C.1922年苏联的建立
D.1936年苏联制定新宪法
7.1936年以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度集中 B.广泛民主
C.新经济 D.高度自治DA8.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赫鲁晓夫改革
9.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BC1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俄)彼得格勒省农民说:“我们那里发生过把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吉尔吉斯的农民说:“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摘自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1)苏俄农民对什么政策感到气愤和不满?为此,列宁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或粮食税)材料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一“改革”与列宁的“探索”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的作用,允许自由贸易。(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根据本国的国情等。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1)材料中表明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试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课件61张PPT。九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同时并存十月革命复习苏俄宣传画-捍卫十月革命成果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说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3、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措施?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新经济政策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大的厂矿企业仍为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和手工艺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买卖,恢复国内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于苏俄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思考答:1、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政权。
中考链接25(2011年南京市).
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与此有关的是(2014·山东泰安·36)列宁说:“在战争(指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的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里说的俄国能“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2014·新疆·10)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能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是( )(2014·贵州黔东南·14)有学者分析某一经济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这一政策指的是( )(2014·山东潍坊·18)《凯歌悲壮》一书认为:苏俄(苏联)在1921—1927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是历史上的“退却年代”。“退却”是指( )(2014·湖南株洲·16) “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新的方式”是( )(2014·江苏镇江·20)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与此有关的是( )(2014·江苏常州·13)有学者认为:“列宁的思想至今仍受到人们极度的重视,就在于它是活的、变化的、永不肯停止在某个定点上。”下列各项中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的名称? 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白俄罗斯、
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922年15快速浏览找一找1922年年底,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罗斯联邦1922年苏联成立俄罗斯联邦
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
白俄罗斯1925年加入的有
乌兹别克
土库曼1929年加入的有
哈萨克
塔吉克
吉尔吉斯1940年加入的有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1940年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苏联国旗苏联国徽苏联国歌 —— 《牢不可破的联盟》伟大俄罗斯,
永久缔联盟;
独立共和国,
自由结合成。
各民族的意志所建立的苏联,
统一而强大,
万年万万年!(2014·山东枣庄·16)
中新网5月17日电,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17日表示:“克里米亚(宣布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联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一决定很不容易。”这不禁令我们想起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的情景,当时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除乌克兰外,还有哪些加盟共和国?( )
A.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
B.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立陶宛
C.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哈萨克
D.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爱沙尼亚【答案】A“沙俄”、“苏俄”、“苏联”?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列宁墓猜猜我是谁现在知道了吧 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继续他们的经济建设,1928——1937年,他们进行经济建设采取了什么步骤呢?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社会主义工业化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PPSH(波波沙)-41冲锋枪,共产六百万枝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社会主义工业化?莫斯科地铁站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享有地下艺术殿堂之美称。原因有三:第一,它是世界上堪称最古老的地铁站,同时也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地铁站;第二,它是世界上最深入地底的地铁站;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它保留了浓厚的斯大林时代色彩,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宏伟的地铁站之一。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农业集体化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农业集体化1、“苏联的办法”指什么?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2、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答: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宪法正式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一个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 。 这部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也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苏联的确立。 斯大林模式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弊端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模式?思考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剖析与评价含义: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首先,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评价:其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凋整生产关系。具体表现有: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四、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探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答:
1、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2、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3、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4、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5、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解体1917年
11月7日1991年
12月21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知识延伸 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3-1957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大型轧钢厂鹰厦铁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宝


路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主要成就武汉长江大桥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知识概要(1956年)你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想一想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2014·四川成都·18)
1921年3月,为缓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规定( )
A.实行全民配给制
B.禁止私人经营企业
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D.取消商品买卖【答案】C(2014·四川乐山·26)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主要表现【答案】D(2014·贵州贵阳·23)图②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11月7日晚9时45分,它忽然发出了几声炮响,炮弹的火光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宣告了一场伟大革命的爆发。这场革命是( )
A.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答案】D(2014·江苏南京·28)(13分)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序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一 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材料二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四 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次改革后,日本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材料三中的“新经济政策”是何时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4)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政怎样的特点?(3分)
(5)综上所述,这些改革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1分)【答案】28.(13分)(1)亚历山大二世;(1分) 废除农奴制;(1分)(2)明治维新;(1分) 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1分) 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2分)(3)1921年;(1分) 列宁;(1分) 实行商品交换;(1分)(4)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分) 《国家工业复兴法》;(1分)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分)(5)促进了社会的发展;(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