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七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历史
岳麓版必修Ⅰ)
命题人、审核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考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钟。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3.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5.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
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
6.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寒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这说明(
)
A.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
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控制
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7.唐前期长期由1名宰相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1
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保证议政公允
B.防范个人擅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权力制衡
8.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旨在稳定西周的统治
9.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
)
A.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C.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10.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等级
乐队
乐舞
王
四面
八佾
诸侯
三面(缺北面)
六佾
卿大夫
二面(缺北和东)
四佾
士
一面(只有南面)
二佾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11.《史记 齐太公世家》、《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12.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13.下表为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表中信息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14.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15.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度的延续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官僚政治的弊端
D.行政效率的低下
16.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7.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
A.中国古代皇权至上
B.宗法制度仍有影响
C.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8.上古时期编修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魏晋时期,编撰家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理学占据正统地位
B.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C.选官体制发生变革
D.君主专制有所弱化
19.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此措施(
)
A.削弱了丞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不利于皇权专制
D.违背了历史潮流
20.《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规定(
)
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
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
D.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1.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以后,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这反映出(
)
A.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
B.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
C.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
D.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
22.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10.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23.明清时期,很多地区的宗族组织以祠堂为主要场所,合族祭祖、催收赋税、赈济救助、褒善罚恶。这一现象有助于(
)
A.
制约地方政府权力的膨胀
B.
弥补国家行政力的不足
C.
宗族之间矛盾的妥善处理
D.
完善国家基层行政机构
24.清朝官员俸禄极低,一品官年俸才180两,官吏贪腐严重。雍正时实行“耗羡归公”,即征收赋税时“每两加耗羡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其数目远超官员正俸,督抚大吏每年可得一二万两。这主要说明清朝(
)
A.注重制度建设整顿规范吏治
B.各级官吏的腐败已无可救药
C.基本改变了当时的赋税制度
D.加俸是杜绝贪腐的不二选择
莆田七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答题卷
(高二历史
岳麓版必修Ⅰ)
考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6.(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3
从图3中任选三个关键词,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8(15分)
材料
北宋前期因为贡举不公,多次引发士人抗议,为此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推行糊名法(又称“封弥”)制度。不仅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姓名、乡贯,也要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第。封弥官不得参与评卷,评卷管也不得参与封弥。
宋政府又实行眷录法。规定眷录官必须依试卷原文眷录,不准随意窜改文意或增减字句,经校勘官与原文校对无误后方可封弥。举人的亲笔试卷称为真卷,送交封弥官保存,以备核查;眷录卷被成为草卷,评阅的主考官只能看到草卷。此外,还制定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与外界隔离,直到考试结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政府科举考核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9分)
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5、A
6、D
7、B
8、D
9、B
10、B
11、A
12、D
13、B
14、C
15、C
16、C
17、D
18、C
19、B
20、A
21、C
22、A
23、B
24、A
25、(12分)考点:汉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
解析:本题以主干知识“汉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作为考点,旨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设置开放,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观点,运用地图材料信息进行比较,也可以从相关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历史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回答。
首先,根据两幅示意图,考生既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比较,也可以围绕两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展开论述。但一定要对这两幅历史地图材料所反映的历史进行正确的解读和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如:汉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则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再如: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其次,考生还可以从相关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历史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如: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表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和缓慢。又如:吐蕃、南诏、流求等地区没有出现在汉代、表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等。
在作答时,考生通过对比得出一个明确的概括性的认识和结论,并选取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同时表达要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答案】答案要点示例: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4分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2分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3分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3分
26、(13分)(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
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2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4)外在:时代的变化。(2分)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27、(12分)示例1:关键词:中外朝制度
军机处
科举制
观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分
①
汉武帝时提拔亲信近臣,构成新的决策机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加强了君主专制。3分
②
唐朝时期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和皇帝手中,为君主专制选拔人才。3分
③
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
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分
示例2:关键词:天人感应
存天理灭人欲
科举制
观点: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董仲舒新儒学宣传“天人感应”鼓吹君权神授,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成为汉代
官方正统思想。
程朱理学将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君主
专制统治,南宋末年后成为官方哲学。
③
明清时期科举制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示例3:关键词:天人感应
存天理灭人欲
黄宗羲
观点:儒家思想既有约束君主专制的一面又有维护君主专制的另一面。
维护:程朱理学将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专
制统治。
约束:①
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天人感应”,用天意来限制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促使行仁
政。
②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等具有民主色彩的新儒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
示例4:关键词:科举制
黄宗羲
军机处
观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达到顶峰
①
明清时期科举制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②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等新儒学主张,反映了当时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③
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事
都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其他主题,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标准参见下表
等次
得分
观点
论证
表述
第一等
8—10分
观点正确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
思路清新、表达确切
第二等
4—7分
观点基本正确
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
有基本思路,表达不够确切
第三等
0—3分
观点不准确
未能结合史实,仅列举部分史实
缺乏条理性,表达欠通顺
28、(15分)答案:[历史—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I)原因:科举考试的高利害性(若答科举考试的重要性,也可得分):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缺陷(或科场作弊之风盛行):舆论压力。(6分)
(2)特点:约束考务官员:规范操作流程:完善保密制度。(6分)
作用:维护公正、公平:健全了科举考试制度:稳定社会.对后世有借鉴作用。(3分)
班级________
座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
考室_______
班级________
座号_________
姓名
______考室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