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桥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5月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1为陕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图2为清代台湾耕田图局部(采自清人绘《台湾风俗图》)。将两图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犁耕技术( )
图1
图2
A.在传承中发展
B.最早出现于陕西境内
C.清代方传至台湾
D.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
2.
在中国古代冶铸业中,南北朝时某种炼钢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钢的性能,其具体操作是“用生铁的溶液,浇灌到熟铁的刀刃上,并用牲尿和牲脂淬火成钢”,这种炼钢术被称作( )
A.高炉炼铁
B.炒钢技术
C.水排冶铁
D.灌钢法
3.
“徽州朝奉”是对徽商中从事典当行业的掌柜的称谓。典当业是明清时期徽商主要产业之一,鼎盛时期的徽州典当行遍布全国。由于各地大多数的当铺是徽州朝奉所开,人们渐渐习惯了一进当铺就开口叫“朝奉”,后来“朝奉”索性成了当铺掌柜的统称,不论是否徽人开的买卖,一概冠之以朝奉。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徽商实力雄厚、影响很大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徽商摆脱了重农抑商政策
D.徽商政治地位提高
4.
清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恶果
B.抑商政策的弊端
C.清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
D.闽广地区的蛮荒
5.福尔摩沙一词音译自拉丁文及葡萄牙文的“Formosa”,为“美丽”之意。自15世纪晚期开始,世界上被冠以“福尔摩沙”之名的地方遍布各大洲,其中便包括我国台湾省。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三角贸易的推动
B.新航路的开辟
C.英国的殖民扩张
D.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6.“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价格革命’,……在一个世纪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欧洲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个价格革命却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的含义是
①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封建地主经济地位削弱
③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长
④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为一个整体(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则材料旨在强调早期殖民扩张( )
A.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厄运
B.西方殖民者的野蛮行径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美洲贵金属丧失殆尽
8.“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了英国王位,……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感到骄傲和自豪。维多利亚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通过展示各种新奇产品来……炫耀她治下的国度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维多利亚女王的自信源于(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电气时代的到来
C.石油储备的丰富
D.垄断组织的出现
9.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等方面的种种发明,多半是由受到经济刺激、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这反映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显著区别是( )
A.是否在多个部门同时开展
B.是否在多个国家同时进行
C.科学与技术是否紧密结合
D.研究者是否具有突出才能
10.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社会性质的改变
D.民族独立的实现
11.据《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载:1894年设立的上海乾康丝厂,创办人是华商沈志云和吴少圃,却挂出法商拔维晏洋行牌子。挂了洋行牌子,在收蚕茧时少受厘金之苦。这表明民族资本主义( )
①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
②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盘剥
③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④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政府放弃了关税自主权,致使美国企业在中国如同在其本土上一样,可以为所欲为。……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这直接从资金、原料、动力等方面限制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再加上通货膨胀、市场趋于混乱等因素,最终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极度的困境。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一战期间
B.国民政府前十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建筑设计往往留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其南北桥头堡上的三面红旗尤为引人注目,它象征着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个法宝”。可以推测,该桥头堡大约设计于( )
A.一五计划期间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14.右图是宣传画《十五年后一定超过英国》,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①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②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④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右图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科技公司标识,该公司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在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排行第285位。与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16.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出现新飞跃,其主要动力是( )
A.浦东的开发开放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经济特区的创办
D.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制定
17.民国政府在初期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自此服装形制已不按职位、身份,而只是按性别、场合的不同加以区分了。这说明( )
A.体现了平等原则
B.传统服饰已消失
C.中山装已经普及
D.完成了服饰统一
18.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一成不变,此真万国所无,而尤为圣王所不容者也。……下明诏,严禁妇女裹足。其已裹者,一律宽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描述了裹足对女性的身心摧残
B.对传统陋习发出的抗争
C.晚清政府颁发了“废止缠足”法令
D.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19.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写道:“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文中所说的“‘古典’发展模式”( )
A.指农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B.无法克服经济大危机
C.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D.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0.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美国国内法西斯协会、黑衣社、银衣社、美国民族主义党等法西斯组织不断涌现,整个社会不满情绪异常高涨,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接连不断。据材料可看出经济大危机( )
A.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B.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
C.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经济政策
21.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新政采取这些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A.保护农村生态
B.促进工业的复苏
C.创造就业机会
D.提高农产品价格
22.希腊债务危机持续已久,经济学家认为,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希腊政府持续借贷超出自身收入的资金,以供养该国民众的高福利。2016年,当希腊政府开始新一轮财政紧缩政策,以削减过高的福利支出时,却又再次激起各领域的大罢工。这折射出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 )
A.加剧了社会矛盾
B.导致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
C.其制定缺乏依据
D.妨碍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23.《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一览表》中,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
国家
经济发展模式
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
法国
计划指导型经济
联邦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
政府主导型经济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规模推行国有化运动
C.重新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4.“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直接过渡”所带来的社会危机,苏俄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D.实行收购制
25.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 )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D.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完全起到阻碍作用
26.“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7.20世纪60年代,有人谴责美国“以—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这主要是针对( )
A.马歌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关贸总协定”
28.欧盟的普通老百姓从每夭都呑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出现缘于( )
A.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B.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C.欧元的问世和流通
D.欧洲联盟的建立
29.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文。文中描述一个美国家庭在抵制中国产品近一年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这表明( )
A.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
B.中国产品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抟的潮流
D.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30.下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持征是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祥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32.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新经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依然存在。
33.赫鲁晓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失败。
3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5.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标志着体系化、制度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社会出现困难局面的时刻,适时作出改变往往效果显著。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所说“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是指哪一经济政策?体现“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思想的经济政策又是什么?试分析后者的实质。(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能直接“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除增加就业外还有什么重要作用?(3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2分)。据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怎样的目标?(2分)
(4)从以上三者的“改变”当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2分)
▲
▲
▲
37.(15分)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基本固定生活在彼此隔离的地区。……1500年以后,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后人类经济活动的新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认为“世界历史首次开创”以哪一历史事件为起点?这一时期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主要得益于哪些新的发明?(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6分,至少3点)
(4)21世纪中国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事例是什么?(1分)
6月月考历史答案
一、二、选择题、判断题(7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A
C
B
C
C
A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B
C
D
A
A
C
B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D
B
B
D
B
C
C
D
31
32
33
34
35
A
A
B
A
B
三、材料题(共两题,25分)
36..
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分);新经济政策(2分);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2分)
⑵以工代赈(2分);刺激生产和消费。(1分)
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⑷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应注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改革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任答两点得2分)
37、(15分)
(1)变化: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世界逐渐连成整体)。(2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分)
(2)起点:工业革命。(2分)
发明:蒸汽船、蒸汽机车。(2分)
(3)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两极格局的瓦解;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任答3点得6分)
(4)事例:加入世贸组织。(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