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教学内容
3.2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熟练地利用合并同类项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会用移项解
“ax+b=cx+d”解一元一次方程。 2.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过程与方法
探究引导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教学重点
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用移项、合并等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正确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具准备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个性补案
一、引入新课
[活动1]
解下列方程:
1、3x+5=4x+1
2、9-3y=5y+5
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加以纠正
二、讲授新课
二、[活动2] 展示问题 1 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 ,其中某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个是多少? 由问题1入手解决问题方法。 1、观察这些数,考虑它们前后之间的关系,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观察发现规律. 2、如果和其中一个数为 a,那么它后面与它相邻的数是__________ .三、[活动3] 1、思考:谁能根据题中给定的条件找到它们的等量关系? x-3x+9x=-1701 2、谁能解这个方程: x-3x+9x=-1701 合并 7x=-1701 系数化为1 x=-243 四、[活动4]
1、思考:
列方程关键问题是什么?
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三、课堂练习
例:
解下列方程.(1)3x+7=32-2x;
(2)6x-7=4x-5
;
四、布置作业
P91
T1
板书设计
1、思考: 列方程关键问题是什么? 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六、教学后记3.1.2等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
3.1.2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天平的操作活动,发现并理解等式的性质; 2、应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的变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个性补案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设疑导入(出示幻灯片) (2)什么是等式 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 等式 例:m+n=n+m,x+2x=3x,3×3+1=5×2,3x+1=5y 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 可以用 a=b 表示一般的等式.
二、讲授新课
观察教材P81天平由前两式和第一个图可总结: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由后两式和第二个图可总结:2.等式的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提出问题:①4=4两边都加上整式如:两边都加上2a结果还是等式吗? ②第二结论中所说除数可以是零吗? 归纳:以上两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等式性质”。例1:怎样从等式5x=4x+3得到等式 x=3 (2)怎样从等式4x=12得到等式x=3 (4)怎样从等式2πR=2πr得到等式R=r 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x+7=26
(2)-5x=2解:(1)(x+7)-7=26-7
x=19
(2)-5x=2-5x÷(-5)=2÷(-5)
x=—0.4(3)
三、课堂练习
教材P83练习
四、布置作业
教材P83复习巩固1、3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的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六、教学后记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
教学内容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验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
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个性补案
一、引入新课
解下列方程:(1)=;(2)-1=;(3)=2-.
二、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自学教材100至101页,完成下列问题:1.某车间生产螺钉和螺母,若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则m个螺钉与n个螺母之间的等量关系为__2m=n__.2.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为__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__.3.一件工作,甲单独完成需要m天,则一天完成总量的____;乙单独完成需要y天,则乙一天完成总量的____;甲、乙合做,一天完成总量的__+__,需要____天完成.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配套问题活动一:阅读教材第100页,例1分析:本题属于哪一类型的应用题?相等关系是什么?应怎样设未知数?解答过程见教材第100页例1的解答过程.【展示点评】如果设x名工人生产螺母,可以列方程:2000x=2×1200(22-x).【小组讨论】列方程解配套类问题时,常用的相等关系是什么?【反思小结】解决配套问题时,一般用“配套的物品之间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的依据.【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工程问题活动二:阅读教材第100页例2,思考:这里可以把总工作量看作单位1,人均效率(一个人做1
h完成的工作量)为________,由x人先做4
h,完成的工作量为________,再增加2人和前一部分人一起做8
h,完成任务的工作量为________________,这项工作分两段完成任务,两段完成任务的工作量之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点评】这类问题中常常把总工作量看作1,并利用“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的关系考虑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工程类问题常用的公式及相等关系是什么?【反思小结】本题中计算工作量的基本公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解决工程问题一般用“各部分工作量的和=工作总量”这一等量关系.【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在解决配套问题时的相等关系.2.在解决工程问题时的相等关系.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三、课堂练习
1.一项工作,甲单独完成要12
h,乙单独完成要24
h,则甲工作1
h可完成这项工作的,乙工作1
h可完成这项工作的,甲乙合作__8__
h可完成这项工作.2.理整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60
h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3
h,再增加两人和他们一起做6
h,完成这项工作的一半.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安排多少人工作?解:设安排x个人先工作,列方程得:+= 解得:x=2答:应先安排2人工作3
h,再增加2人工作6
h.3.要用20张白卡纸做包装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两个,或者做盒底盖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两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那么能否把这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请设计一种分法.解:设用x张白卡纸做盒身,列方程得:3(20-x)=4x 解得:x=8答:可用8张做盒身,11张做盒盖底,还有一张裁出一个盒身和一个盒底.
四、布置作业
导学案
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后记3.1.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列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
3.1.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列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2.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方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一元一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体会解方程的基本思路;判断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个性补案
一、引入新课
宏伟中学正筹备新建一个足球场,现已知为长方形的足球场,周长为310米,长和之差为25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算数解法:长方形长和宽长度:310÷2=155(米)由和差关系得长方形长(155+25)÷2=90(米)
宽为90-25=65(米)
二、讲授新课
同样的,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方程来求解:
设长方形的长为x米,宽则为(x-25)米
2【x+(x-25)】=310
2x+2x-50=310
4x=360
x=90(米)宽为(x-25)=90-25=60(米)方程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例: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每人每天的工作效率×人数=每天的工作量(产品数量) 螺母的数量=螺钉数量×2解:设应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钉,其余(22-x)名工人生产螺母.根据螺母数量和螺钉数量的关系,列得 2×1200x=2000(22-x) 去括号,得 2400x=44000-2000x 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 4400x=44000 系数化为1,得 X=10 生产螺母的人数为 22-x=12 答: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三、课堂练习
教材P78问题教材P79
例题1
四、布置作业
教材P80练习1、2、3
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
教学内容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实际问题,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2.进一步应用去括号法则解方程.
过程与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
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个性补案
一、引入新课
一、温故知新 1、解方程:2x+5=5x-7(设计意图)复习已学解方程的基本步骤,为本节课学习做准备。
二、讲授新课
一.讲授新课(设计意图)复习第二章的知识,温故知新,使学生明白本节课是旧知识的整合。(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了大概了解,师生通过互动共同完成这道例题,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规范的解题过程。注意:1、当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各项都要变号。 2、括号前有数字,则要乘遍括号内所有项,不能漏乘并注意符号。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检测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注意:1、当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各项都要变号。 2、括号前有数字,则要乘遍括号内所有项,不能漏乘并注意符号。
六、教学后记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
教学内容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分析盈亏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方程.2.熟悉销售问题中主要的数量关系,探索销售中的利润问题、打折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盈亏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相等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个性补案
一、引入新课
一件衣服,按进价加价50%销售,后因季节原因,又降价50%销售,此时卖一件衣服商家是亏还是赢,还是不亏不赢?你能猜想出商家在这次销售中的盈亏吗?为什么?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自学教材102页的探究1,完成下列问题:1.利润(1)利润=售价-__进价__=__利润率__×进价;(2)利润率=×100%;(3)打x折的售价=标价×.2.某商品原来每件零售价为a元,现在每件降价10%,降价后每件售价是__0.9a__元.3.某品牌彩电降价20%后,每台售价仅a元,则该品牌彩电每台原价应为__a__元.4.某商品按定价的八折出售,售价为14.8元,则原售价是__18.5__元.
二、讲授新课
销售中的盈亏问题活动一:例1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内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还是不盈不亏?【展示点评】本题的相等关系是:衣服的售价-衣服的成本价=利润.本题中的各个量是:成本价x元,售价60元,利润25%x元和-25%x元.【小组讨论】“进价、售价、利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价、利润率、利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上述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反思小结】判断盈亏问题时,应先求出商品的总进价,再与总售价比较,判断是盈利或亏损.特殊的当两件商品售价相同,一件盈利一件亏损,且盈利率与亏损率相等时,则亏损的比盈利的多,所以总体上是亏损的.【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有关打折销售问题活动二:例2 某商店对一种商品调价,按原价的八折出售,打折后的利润率是20%,已知该商品的原价是63元,求该商品的进价.【展示点评】打折问题的求解关键是理解“打几折”.如本题“八折”意即或80%.【小组讨论】“原价(标价)、售价、折数”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怎样设未知数?【反思小结】本题用的等量关系是:标价×(即售价)-进价=进价×利润率(利润)一般情况下,销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售价-进价=利润.【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四个常用公式:售价=标价× 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 售价=进价×(1+利润率)2.一个常用的等量关系:售价-进价=利润
三、课堂练习
1.一件商品标价为a元,打九折后售价为__0.9a__元,如果再打一次九折,那么现在的售价为__0.81a__元.2.一批校服按八折出售,每件为x元,则这批校服每件的原价为(
B
)A.80%x元 B.元C.20%x元
D.元3.某种品牌的电脑进价为5000元,按物价局定价的9折销售时获利760元,则此电脑的定价为多少元?解:设此电脑的定价为x元,则0.9x-5000=760 解得:x=6400答:此电脑的定价为6400元.
四、布置作业
导学案
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后记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
教学内容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解决球赛积分问题.2.通过球赛积分问题的探索,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球赛积分表中的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掌握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个性补案
一、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我们都喜欢打篮球,你们知道篮球比赛胜一场积多少分,负一场积多少分吗?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与球赛积分有关的问题.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自学教材第103页的探究2,完成下列问题:1.比赛总场数=胜场数__+__平场数__+__负场数;比赛总积分=胜场积分+__平场积分__+__负场积分__.2.足球比赛的记分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一个队进行了14场比赛,其中负了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
C
)A.3场 B.4场 C.5场 D.6场3.一次数学竞赛共15个选择题,选对一题得4分,选错一题倒扣2分,小明同学做完了全部题目,得42分,设他做对了x道题,则可列方程为__4x-2(15-x)=42__.
二、讲授新课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球赛积分问题活动一:阅读教材第103页“探究2”,相互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1)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2)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展示点评】观察积分榜,从最下面一行数据可以看出:负一场积1分.设胜一场积x分,从表中其他任意一行可以列方程,由第一行得10x+4=24,求出x=2.(1)如果一个队胜m场,则负(14-m)场,胜场积分为2m,负场积分为(14-m).总积分为:2m+(14-m)=m+14(2)假设2m=14-m,则m=.想一想:m是什么量?它可以是分数吗?由此得到什么结论?因为比赛场次不能为分数,所以胜场总积分不可能等于负场总积分.【小组讨论】解决球赛积分问题,常用的等量关系有哪些?【反思小结】(1)比赛总场数=胜场数+平场数+负场数.(2)比赛总得分=胜场得分+平场得分+负场得分(或减去负场扣分).【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反思小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两个等量关系:比赛总场数=胜场+平场+负场;胜场得分+平场得分+负场得分=总积分(或各分量之和=总量).2.解决有关图表信息问题.3.解方程检验的意义.
三、课堂练习
下表是某赛季全国男篮甲A联赛常规赛部分队最终积分榜:序号队名比赛场次胜场负场积分1辽宁盼盼221210342八一双鹿22184403浙江万马22715294沈阳雄师22022225北京首钢22148366山东润洁22101232(1)请按积分排名,用序号表示__2-5-1-6-3-4__;(2)由上表中可以看出,负一场积__1__分,由此可以计算出胜一场积__2__分;(3)如果一个队胜m场,则负__(22-m)__场,胜场积__2m__分,负场积__(22-m)__分,总积分为__(22+m)__分;(4)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的3倍吗?解:设某队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的3倍,则2m=3(22-m) 解得:m=因为m为正整数,所以不合题意,则某队胜场总积分不能等于负场总积分的3倍.
四、布置作业
导学案
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后记3.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教学内容
3.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去分母解方程,进一步体会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2.合理地进行方程的变形,体会利用方程的特点灵活、简洁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去分母解方程,进一步体会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去分母的意义和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各种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个性补案
一、引入新课
1.等式的性质2是怎样叙述的呢?(提问)2求下列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把几个数的质因数写出来,最小公倍数等于它们所有质因数的乘积.如果出现重复的质因数,取最多的那组数,不重复的质因数都要乘上去。)(1)2,3
(2)2,4,5
二、讲授新课
通过上几节课的探讨,我们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括号;(2)
移项;(3)
合并同类项;(4)
系数化为1;一个数,它的二分之一,它的三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6,求这个数。(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72页
板书设计
(1)去括号;(2)
移项;(3)
合并同类项;(4)
系数化为1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