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29 21:5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短文两篇
课前预习
1.字形与字音练习及成语填空。
(zǎo)
饰/狡黠(
)/诘(
)难/(zhì)
碍/(fù)
彩/吹毛求疵(
)

摘句/味同嚼
/不求
解/咬文
字/因小
大/
然贯通
2.《谈读书》的作者是
,他是

家、
家。他有一句关于知识的名言是:
。《谈读书》这篇文章主要谈了读书的_
__

_
__和
。《不求甚解》选自《
》,作者是
,作者在文中批驳了“
”的错误观点,全面阐释了“
”的真正含义,提倡

课内达标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读书使人
,讨论使人
,作文使人__
__。(准确/充实/机智)
(2)狡黠者
读书,无知者
读书,惟明智之士
读书。(羡/鄙/用)
(3)读史使人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____,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人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深刻/灵秀/周密/明智/善辩/庄重)
(4)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
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
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
之际。(处世判事/独处幽居/高谈阔论)
4.指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
)
(2)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
(3)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
)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循规蹈矩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B.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C.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做学问要有耐心,一天天地钻研,一天天地积累,才会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天。
6.以“天生才干”与“读书”之间的关系为话题,按照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谈读书》一文的作者培根是法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B.《谈读书》一文是篇随笔,向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和方法,同时还阐述了读书的功用。
C.《不求甚解》一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马南邨,他原名邓拓,著有作品集《燕山夜话》。
D.《不求甚解》一文提出的“不求甚解”阐述的是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扩展阅读(A)
(一)读书杂谈(节选)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涉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8.选文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
,第③段阐述嗜好的读书,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读书提出了
的建议。
9.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大概”一词能否删去?请说说理由。
10.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1.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看法。
(二)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的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思想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那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12.本文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1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语言鉴赏的角度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
14.文章开头列举那些能使人外表变得美好的方法的用意是什么?
15.为什么说读书是最简单的美容之法?
16.除了作者列举的这些,你认为读书还有哪些神奇的效果?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简单谈一谈。
(三)读书三境界
袁利荣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青春发奋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书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ā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íhú,比喻使人彻底醒悟的智慧)——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7.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分别是:
“吞”:
“啃”:
“品”:
18.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9.下面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20.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扩展阅读(B)
(一)论读书
严文井
读书,人才更像人。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地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当我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为此,我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我没考进大学,但我并不认为自己不好学。
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我打开了一本又一本书。
有的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完毕,还得继续走下去。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
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一点点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
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像人。
(二)不要秘诀的秘诀
马南邨
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上当了。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然而,我觉得还有人仍然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曝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新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推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末,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课文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弗兰奇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书,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见解。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且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49年秋,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同年冬,受聘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昊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1979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中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小百科全书”。老舍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参考答案:
15
短文两篇
1.藻;xiá;jié;滞;傅;cī;章;蜡;甚;妄;嚼;失;豁
2.培根;英;哲学家;作家;知识就是力量;目的;方法;作用;燕山夜话;马南鄙;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不求甚解;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3.(1)充实机智准确;(2)鄙羡用;(3)明智灵秀周密深刻
庄重
善辩;(4)独处幽居高谈阔论
处世判事
4.(1)比喻论证;(2)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3)举例论证
5.A(当作“狂妄自大”)
6.示例:天生才干犹如未琢之璞,读书然后成稀世之珍。
7.A(培根是英国人)
8.职业的读书;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9.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l0.比喻论证: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11.示例:当今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l2.读书使人优美。
l3.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抚卷”“香氛”等词语的运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给人带来欢娱。
l4.从人们十分关心的生活现象人手,引起读者关注,能更好地突出自己的观点。
15.读书能使人养成洗耳倾听的习惯和姿态,让人神采倍增;读书能使人会心展颜,而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和温暖,而且物美价廉利于储存,还能重复使用;读书使人白知,让你的红唇胜过任何颜色的涂抹,更加光彩夺目。
l6.开放性题目,没有标准答案。示例: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文明;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文静;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智慧等等。只要能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出读书的作用即可。
l7.“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品”:体悟(如饮醍醐)。(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18.是层递(层进、递进)关系,“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一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意思相符即可)
19.A
20.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