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杨修之死
课前预习
1.字形与字音练习及词语填空。
沉(yín)
/庖(
)/悖(
)/大簏(
)/绰(
)刀/(bǐng)
请
(bān)
师/讫(
)/(zèn)
害/(huò)
乱/(huī)
军
对答如
/
才放旷
2.本文选自《
》,作者是
,名
____,号____
,
(时代)小说家。这部小说是我国第一部
,描写了
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
杨修因为卷入曹氏政权宫廷斗争中,使得曹操视他为大患。这可从三件事中看出来:一是杨修告发
密谋,对此曹操的反应是“
”;二是杨修教
斩门吏而出,曹操对此感到“
”;三是杨修为曹植作
,曹操知道后“
”。
课内达标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B.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C.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
D.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4.依据下面的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适庖官进鸡汤。(
)
(2)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
(3)半晌而起,佯惊问。(
)
(4)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
A.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讥笑)
B.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造谣)
C.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桀骜不驯)
D.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滔滔不绝)
6.名著阅读。
(1)《三国演义》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为对联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人统计,《三国演义》对联约有两万多副。阅读下面的对联,猜一猜它所咏的三国人物是谁。
①挟天子,令诸侯,是贼是雄,当由尔曹定;
制豪强,操权势,或功或过,岂无后辈评。(
)
②擅思忖,活书门上知嫌阔;恃聪颖,鸡剩肋时欲退兵。(
)
(2)你能在下列歇后语(或俗语)中填上《三国演义》中的人名吗?
①
打黄盖一一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②
赴会一一单刀直入
③三个臭皮匠,顶个____
;
④
穿针——大眼瞪小眼
⑤
借箭一一有借无还;
⑥
之心——路人皆知
⑦曹操杀
一讳疾忌医;
⑧
走麦城——死到临头
⑨
斩魏延——借刀杀人;
⑩
斩马谡——顾全大局
7.结合课文,简要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
扩展阅读(A)
(一)杨修、张松与曹操
选自《三国演义》
①修入见操曰:“适来丞相何慢张松乎?”操曰:“言语不逊,吾故慢之。”修曰:“丞相尚容一祢衡,何不纳张松?”操曰:“祢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松有何能?”修曰:“且无论其口似悬河,辩才无碍,适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书》示之,彼观一遍,即能暗诵。如此博闻强记,世所罕有。松言此书乃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皆能熟记。”操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令扯碎其书烧之。修曰:“此人可使面君,教见天朝气象。”操曰:“来日我于西教场点军,汝可先引他来,使见我军容之盛。教他回去传说,吾即日下了江南,便来收川。”修领命。
②至次日,与张松同至西教场,操点虎卫雄兵五万,布于教场中。果然盔甲鲜明,衣袍灿烂;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队伍;旌旗飏彩,人马腾空。松斜目视之。良久,操唤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松曰:“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操变色视之,松全无惧意。杨修频以目视松。操谓松曰:“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松曰:“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操大怒曰:“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喝令左右推出斩之。杨修谏曰:“松虽可斩,奈从蜀道而来入贡,若斩之,恐失远人之意。”操怒气未息,荀彧亦谏。操方免其死,令乱棒打出。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的大意。
9.上文共写了三个人,请分别概括出他们在本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10.以曹操为例,分析选文在描写人物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
11.《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青梅煮酒论英雄等,你能再举出三个吗?
(二)青梅煮酒论英雄
选自《三国演义》
①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②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日:“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2.刘玄德志在天下,为何却甘愿在下处后园种菜?
13.其实曹操对天下英雄心中已有评定,为何却一定要刘备来品评?刘备所说的英雄是否果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14.选文是曹操与刘备的一次不见兵刃的交锋,在这次交锋中孰胜孰负?请说说你的看法。
1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玄德和杨修二人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选自《三国演义》
①(曹操刺杀董卓不成,连夜逃出京城。)且说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县令屏退左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县令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县令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曹操亦拜,问县令姓名。县令曰:“吾姓陈,名宫,字公台。老母妻子,皆在东郡。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操甚喜。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口,乘马投故乡来。
②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官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③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忽转念曰:“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插剑上马,不等天明,自投东郡去了。
16.第②段可分为两层,已用“||”符号划分。请分别用文中语句(四个字)概括这两层的主要内容。
17.文中“缚而杀之”一句,伯奢家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曹操听后理解为什么?
18.简析曹操形象。
(1)“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该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体现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征?
(2)“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
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该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体现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
征?
19.选文中曹操说的哪些话印证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
扩展阅读(B)
空城计
选自《三国演义》
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分付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冀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课文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书中描写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2.历史上杨修之死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政治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杨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曹)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地位,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参考答案:
18杨修之死
1.吟;páo;dūn;lù;chāo;禀;班;qì;谮;惑;流;麾;恃
2.《三国演义》;罗贯中;本;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三国演义》;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曹丕;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曹植;大怒,亦不喜植;答教;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3.D
4.(1)正赶上;(2)完毕;(3)假装;(4)指挥
5.B(A“耻笑”是轻视并“讥笑”;C恃才放旷:倚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约束;桀骜不驯: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D“对答如流”指回答对话像流水一样快,侧重于反应快;“滔滔不绝”侧重话多)
6.(1)①曹操;②杨修;(2)①周瑜;②关云长;③诸葛亮;④张飞;⑤孑L明;⑥司马昭;⑦华佗;⑧关公;⑨孔明;⑩孔明
7.杨修:一方面是判断事物时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能深知曹操的用意;另一方面,他恃人放旷,目中无人,不知轻重(日常生活的小事与政治、军事大事不分),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曹操:虚伪奸诈,嫉贤妒能,深谋远虑,阴险多疑。
8.本文记叙了张松讽刺挖苦曹操、曹操想惩罚张松、杨修从战略利益的角度规劝曹操不杀张松、曹操无奈将张松乱棒打出的过程。
9.杨修:洞察人事,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张松:有才学,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l0.选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主要是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方法。如曹操的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就是在他和张松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曹操对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顺吾者生,逆吾者死。”当张松反驳他时,大怒:“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充分表现出他的傲慢自负。
11.示例:火烧赤壁;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关公走麦城;三顾茅庐等。
l2.为防备曹操识破心中大志而为曹操所害。
l3.(1)为了试探刘备是否有识人之明,将来是否会变成他的对手。(2)不是,刘备是故意装拙,骗过曹操,好让曹操不对他起疑心。
l4.刘备胜,曹操败了。因为曹操被刘备的假象迷惑,而上当受骗。
15.玄德:韬光养晦;杨修:恃才放旷。(其余言之有理即可)
16.误杀好人;知而故杀。
17.把猪绑起来杀掉;把曹操和陈宫绑起来杀掉。
18.(1)语言;慷慨有大志,临危不惧;(2)动作、语言;心狠手辣,阴险奸诈,极端自私。
l9.“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 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