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宽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2、理解文章严谨的说理思路,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
3、学会宽容待人,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劝说他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宽容与批评的辨证关系。
2、理解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弥勒佛”图片和“慈禧”图片)画面上的这个人物大家一定很熟悉——弥勒佛,招牌式的笑容外加藏也藏不住的大肚子,常说他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别人又称他“大肚佛”。中国历史上还有位高高在上的佛,她就是人称“老佛爷”的慈禧太后。一次与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她立马勃然大怒:“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可怜的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狭隘的胸襟,这样的暴行,又怎能不遭人唾弃呢?在人生这个舞台上,与他人相处磕磕碰碰总少不了,面对生活中的矛盾芥蒂,你愿意当一个怀有宽容之心的大肚佛呢,还是当个睚眦必报的小佛爷呢?我想答案肯定是前者,既然宽容是化解矛盾的良药,那怎样才能多一些宽容呢?今天从郭安凤的课文中也许能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hé
xié
huò
dá
ji ng
yì
róng
huà
和
谐
豁
达
迥
异
融
化
xiōng
jīn
bìng
qì
jiè
dì
jí
dù
胸
襟
摒
弃
芥
蒂
嫉
妒
(1)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2)摒弃:舍弃。
(3)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4)迁就:将就别人。
(5)姑息:无原则地宽容。
(6)芥蒂: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
2、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朗读要求: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注意语气与节奏。
明确: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3、我们为什么要多一些宽容呢?怎样才能做到宽容?
明确: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们成为豁达大度的人。要做到宽容,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4、
“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难能可贵?
明确:四者有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有了相互谅解即可能进一步做到互相谦让,进而做到互相尊重,最终达到互爱。最难能可贵的是互爱,互爱既是做到互谅、互让、互敬的前提,也是最终目标。没有爱心是谈不上做到宽容他人的。
三、研读课文,领悟内涵。
1、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那么,作者从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时是以摆事实为主,还是以讲道理为主?
明确:讲道理。
2、在这四个层次的论述中作者论述的角度有何不同?
明确:“互谅、互爱”是从正面论述;“互让、互敬”是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3、讲道理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事实胜于雄辩”,同样摆事实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方面,给文章补充几个事实论据。
要求:1、
事例概括简明;2
、语言简洁流畅。
参考:互谅:唐太宗李世民不记前嫌任用魏征。唐太宗还是秦王时,魏征曾多次劝太子李建成除去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不计前嫌,原谅他当时是各为其主,反而重用了魏征,至于贞观盛世,与他的胸襟广阔分不开的。
互让:安徽某地有六尺巷景点。相传,清代礼部尚书张英为解决家人与邻居的矛盾,特寄诗一首回家,诗曰:"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主动让地三尺,邻家亦主动让地三尺,遂成就了“六尺巷”这一千古美谈。
互敬:周总理,作为一国总理,日理万机,非常辛苦。有一次,周总理工作了一整夜,清晨刚要回家,在路上碰见一个清洁工人,周总理主动上前去,紧紧握住工人的手说“同志您辛苦了!”周总理十分尊重别人,所以他也得到了全国人民对他的尊重。
互爱: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按照古制,郑庄公是老大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郑国君主。母亲武姜更加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培养叔段的势力,以便强大后取代庄公。他们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谋反。有人发现后告诉了庄公,庄公说:“只要我母亲武姜愿意,有什么关系。”后来叔段认为时机成熟,就和母亲商量谋反日期,武姜作出决定后就回信给叔段,让他立即起兵,自己做为内应。郑庄公早已发现他俩的阴谋,截获了密信。叔段措手不及仓皇出逃,后自杀。庄公很伤心,对母亲说"我俩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庄公就把武姜送到颍地居住。过了一段时间,庄公有些后悔,管颍地的官员颍考叔给他出了个主意,挖个深及黄泉的地洞,在那里和母亲见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这即是著名“掘地见母”的故事。
《还珠格格》中的紫薇对所有的人都是那么仁爱,面对迫害她的皇后,她毅然请求皇上宽恕她。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因为两个家庭的相互仇视,缺少宽容,而成了千古悲剧绝唱;周瑜因没有宽容之心而被气死。同学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更进一步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宽容。
四、实话实说,锦上添花。
1、哲人说:无须金缕玉衣,宽容,便是对友人最宝贵的馈赠。何必千言万语,宽容,便是对犯错者最有力的支撑。但世间不乏大奸大恶之徒,更有屡教不改之辈。看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该如何认识“宽容”。
材料一:七年级(1)班的班主任王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经常找学生谈心,耐心辅导学生。但小赵同学对王老师有看法,他说:“我迟到了,他就批评我;小测验时,我就翻了一下书,也被他狠狠批了一顿。王老师太严了,对我一点也不宽容。”
材料二:媒体报导:在家庭暴力中受害的弱势一方——妻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宽容了丈夫的过失——酗酒、赌博、虐待、侮辱——导致对方的暴行越演越烈,直到受害者不堪忍受时,悲剧发生了:受害人要么被活活打死,要么向施暴者举起了屠刀。
材料三:为一句玩笑话,马加爵连夺四命,想不劳而获,飞车贼屡次作案。
2、那么作者是如何处理宽容和批评的关系的呢?
明确:指名回答(第三段)
作者提倡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而是要把宽容和批评统一起来。所以,文章最后一段是针对人们对文章观点可能产生的误解,进行的必要的补充论述。
(圣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有一个人打你的左脸,你就把自己的右脸也送给他打。这可以算得上是宽容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了。现在他仅仅是打你的脸。如果现在他拿上了刀子,在你胳膊上捅了一刀,你是不是还要继续让他在你的心脏上捅上一刀呢?)
这样,文章做到了既旗帜鲜明,又滴水不漏。
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既旗帜鲜明,又滴水不漏。
五、以身说理,委婉劝人。
我们了解了为什么要宽容,也知道了怎样能做到宽容。老师现在就要检验一下你们是否拥有了一颗宽容的心。
事例:课间,王浩同学不小心将李明同学的铅笔盒弄到了地上,王浩连忙弯腰去捡铅笔盒
,并说:“对不起!”但李明却连珠炮似的对王浩说:“你瞎了眼了吗?你找死啊!赔我铅笔盒!”
李明对待王浩的态度和做法对吗?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如何来劝说李明?
要求:引用课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李明进行劝说。注意用语委婉,以理服人。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拥有一颗宽容他人的心。
最后,以雨果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六、课后作业
1、课外搜集与宽容有关的格言警句、成语、谚语,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可以送给生活中那些还没有懂得宽容的人,也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
2、把本课内容与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就如何培养自己的宽容、在与人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妥善处理,写一篇心得体会。(200字以上)
七、教师寄语:
宽
容
大海的宽容,
在于汇集大大小小的川流;
生命的汪洋,
在于包含深深浅浅的缘分;
心,因为宽容显得真实;
爱,因为宽容才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