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下 第26课《〈庄子〉二则》(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下 第26课《〈庄子〉二则》(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30 20:24:35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8课《〈庄子〉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2、积累文言词句,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4、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合作交流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的寓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做事要考虑后果,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才能成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把握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庄子的资料,结合“思考与练习”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一位有才能的人,虽然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拒绝到楚国做高官。他就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这节课,我们走近庄子,学习课文《〈庄子〉二则》,来感受庄子的思想。板书课题《〈庄子〉二则》。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2、积累文言词句,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关于《庄子》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读准下面重点字的读音:
shū dùn záo
倏 浑沌 凿
qiào shěng shì
窍 渻 恃
四、学习经典,获得启示
学习《浑沌之死》
活动一、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按照下面的步骤学习,看谁回答的问题又快又准确?我们将评选学习小能手哟!
1、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浑沌之死》的朗读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文章的朗读节奏。然后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中有哪些神?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21教育网
点拨:故事中有“倏”“忽”“浑沌”三位神,讲的是“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解释下面重点词语的意思。
为:是。
倏、忽、浑沌:人名,具有寓言性质。倏和忽是短暂的意思。浑沌即纯朴自然之意。
时:常常,时常。
相与:一起。
善:好。
谋:商量。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视听食息:看、听、吃、呼吸。
3、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南海之帝 相当于“的”。
待之甚善 代词,指“倏”和“忽”。
浑沌之地 相当于“的”。
浑沌之德 相当于“的”。
尝试凿之 代词,指“窍”。
4、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然后向全班展示。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翻译: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友好。21cnjy.com
原文: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翻译: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21·cn·jy·com
原文: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翻译: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活动二、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同学们,“倏”“忽”“浑沌”是怎样的神?“倏”和“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开窍呢?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自主探究下面问题:www.21-cn-jy.com
1、“倏”“忽”“浑沌”分别是哪里的神?
点拨: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
2、倏与忽为什么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可以看出倏与忽是怎样的神灵?
点拨:因为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可以看出倏与忽是感恩图报的神灵。
3、倏与忽是怎样报答浑沌的恩情的?
点拨:试着给浑沌凿出七窍。
4、发挥想象说一说倏与忽给浑沌凿七窍时,浑沌是怎样的感受?他是如何说的,如何做的?
点拨:倏与忽给浑沌凿七窍时,浑沌非常难受、痛苦。浑沌对好朋友倏与忽说:“谢谢你们,我不想凿出七窍,我也不适合凿出七窍。”但是,倏与忽非常执著的想报答恩情,坚持要凿出七窍,浑沌只好任他们凿了。2·1·c·n·j·y
5、倏与忽报答浑沌恩情的结果是什么?
点拨: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6、你认为倏和忽最后会有怎样的感受?
点拨:非常后悔,责怪自己残害了浑沌。
活动三、合作交流,探讨故事寓意
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倏和忽想报答浑沌的恩情,结果把浑沌弄死了,原因是什么?
点拨:原因是倏和忽报答浑沌的恩情时,没有考虑浑沌的需求,没有考虑浑沌生命的规律,就盲目的给浑沌凿七窍,结果使浑沌死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浑沌之死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否则,好心做坏事。21·世纪*教育网
3、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浑沌之死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
点拨: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否则,好心做坏事。在学习中,不能硬搬别人的学习经验,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在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不要强加给别人。面对自然环境,我们应该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保护自然的最好方式。
学习《呆若木鸡》
活动一、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呆若木鸡》的朗读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文章的朗读节奏。然后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www-2-1-cnjy-com
点拨:故事中有纪渻子和齐宣王,讲的是纪渻子为齐宣王训练斗鸡的故事。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解释下面重点词语的意思。
呆若木鸡: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已:动词。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的意思。
方虚骄而恃气: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方,正;恃,凭着,依靠。
响影:影 影子。响 声响。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
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几:副词。可译为“几乎”、“差不多”。
似:好像。
德全:精神具备。全:备全。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然后向全班展示。
原文: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翻译:
纪渻先生替王养斗鸡,十天后王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正在凭一股血气而骄傲。”
原文: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翻译:
又过了十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原文: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翻译: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了。”
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
活动二、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同学们,纪渻子怎样为大王训练斗鸡的?训练的结果怎样呢?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自主探究下面问题:
1、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可以看出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看出齐王求胜心切,不了解训练斗鸡的方法。
2、纪渻子训练斗鸡经过了多长时间训练好了斗鸡?从哪里看出来?
点拨:纪渻子训练斗鸡经过了40天。从“十日而问”三个“十日又问”看出来。
3、纪渻子训练斗鸡的过程,斗鸡慢慢有什么变化?
点拨:斗鸡由起初的“方虚骄而恃气。”到十日后的“犹应响影。”又到十日后的“犹疾视而盛气。”再到十日后的“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也就说,斗鸡的精神逐渐内敛,心态越来越沉稳。2-1-c-n-j-y
4、纪渻子训练成功的斗鸡有什么特点?
点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都转身逃跑。21*cnjy*com
5、发挥想象说一说纪渻子训练的斗鸡与其他斗鸡比赛时会是怎样的情形?
点拨:纪渻子训练的斗鸡站到斗鸡场上,一动也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其他人看到认为这是一只愚笨的斗鸡。把其他的斗鸡放进去以后,其他的斗鸡远远的看到他,气势汹汹的冲过来,伸长了脖子准备狠狠的啄一下。但是,靠近以后,突然发现了这只貌似愚笨的斗鸡的眼睛,顿时吓得心惊肉跳,不知所措,干脆扭头就跑了。也有的斗鸡大声鸣叫着,扑腾着翅膀飞向这只斗鸡,可是他仍然是一动不动,等着其他斗鸡靠近身边时,突然一扭头,照准别人的眼睛啄去,那只斗鸡顿时鲜血淋漓,惨叫着躲到墙角去了。【来源:21cnj*y.co*m】
活动三、合作交流,探讨故事寓意
同学们,纪渻子训练斗鸡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
1、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点拨: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出处:21教育名师】
2、《呆若木鸡》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
3、纪渻子训练斗鸡的过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做事不能贪快,要循序渐进,每一个成功者都需要时间的磨砺。
4、《呆若木鸡》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
点拨: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版权所有:21教育】
五、拓展延伸,积累成语
同学们,你知道《庄子》中还有哪些成语吗?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点拨: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这些成语善用寓言故事阐明一定的道理。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庄子》里面的故事虽小,但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阐明一定的道理。难怪郭沫若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难怪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希望我们课下多多阅读《庄子》,在其汪洋恣肆的文笔中感受古代的智慧。
九、布置作业
1、模仿课文的写法,编写一个小故事阐明一个道理。
2、课外阅读《庄子》。
【板书设计】
《庄子》二则
浑沌之死
倏 忽 报恩
浑沌 开窍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 十日 十日……
斗鸡 德全 无敢应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6张PPT)
《庄子》二则
语文版 九年级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一位有才能的人,虽然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拒绝到楚国做高官。他就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这节课,我们走近庄子,学习课文《〈庄子〉二则》,来感受庄子的思想。
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2、积累文言词句,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出示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说说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作者介绍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关于《庄子》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恃 倏 沌 凿 窍 渻
展示重点字的读音: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shū
dùn
záo
qiào
shěng
shì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浑沌之死》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请大家认真按照下面的步骤学习,看谁回答的问题又快又准确?我们将评选学习小能手哟!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浑沌之死》的朗读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文章的朗读节奏。然后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中有哪些神?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故事中有“倏”“忽”“浑沌”三位神,讲的是“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解释重点的词语。
大声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谋:
为:
是。
时:
常常,时常。
相与:
一起。
善:

商量。
德:
恩,恩情。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大声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七窍:
视听食息:
浑沌:
倏、忽:
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看、听、吃、呼吸
人名,具有寓言性质。浑沌即纯朴自然之意。
人名,具有寓言性质。倏和忽是短暂的意思。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大声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相当于“的”。
南海之帝
待之甚善
代词,指“倏”和“忽”。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大声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相当于“的”。
浑沌之地
浑沌之德
相当于“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大声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代词,指“窍”。
尝试凿之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小组内疏通文意,然后向全班展示。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大声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翻译: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友好。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原文: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翻译: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大声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原文: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翻译: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大声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热烈祝贺
学习小能手!
大声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同学们,“倏”“忽”“浑沌”是怎样的神?“倏”和“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开窍呢?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自主探究下面问题: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倏”“忽”“浑沌”分别是哪里的神?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点拨: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倏与忽为什么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可以看出倏与忽是怎样的神灵?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点拨:因为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可以看出倏与忽是感恩图报的神灵。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倏与忽是怎样报答浑沌的恩情的?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点拨:试着给浑沌凿出七窍。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4、发挥想象说一说倏与忽给浑沌凿七窍时,浑沌是怎样的感受?他是如何说的,如何做的?
仔细品读,探究文章主旨
点拨:倏与忽给浑沌凿七窍时,浑沌非常难受、痛苦。浑沌对好朋友倏与忽说:“谢谢你们,我不想凿出七窍,我也不适合凿出七窍。”但是,倏与忽非常执著的想报答恩情,坚持要凿出七窍,浑沌只好任他们凿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5、倏与忽报答浑沌恩情的结果是什么?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点拨: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6、你认为倏和忽最后会有怎样的感受?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点拨:非常后悔,责怪自己残害了浑沌。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你认为倏和忽想报答浑沌的恩情,结果把浑沌弄死了,原因是什么?
合作交流,探讨故事寓意
点拨:原因是倏和忽报答浑沌的恩情时,没有考虑浑沌的需求,没有考虑浑沌生命的规律,就盲目的给浑沌凿七窍,结果使浑沌死去。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浑沌之死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合作交流,探讨故事寓意
点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否则,好心做坏事。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浑沌之死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
合作交流,探讨故事寓意
点拨: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否则,好心做坏事。在学习中,不能硬搬别人的学习经验,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在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不要强加给别人。面对自然环境,我们应该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保护自然的最好方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合作交流,探讨故事寓意
《呆若木鸡》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呆若木鸡》的朗读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文章的朗读节奏。然后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故事中有纪渻子和齐宣王,讲的是纪渻子为齐宣王训练斗鸡的故事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解释重点的词语。
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呆若木鸡:
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已:
动词。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的意思。
方虚骄而恃气:
响影:
影 影子。响 声响。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
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方,正;恃,凭着,依靠。
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方,正;恃,凭着,依靠。
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方,正;恃,凭着,依靠。
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方,正;恃,凭着,依靠。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似:
德全:
应:
反走:
好像。
精神具备。全:备全。
应战。
转身逃跑。
疾视而盛气:
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几:
副词。可译为“几乎”、“差不多”。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小组内疏通文意,然后向全班展示。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翻译:纪渻先生替王养斗鸡,十天后王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正在凭一股血气而骄傲。”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原文: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翻译:又过了十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原文: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翻译: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了。”
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热烈祝贺
学习小能手!
诵读经典,疏通文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同学们,纪渻子怎样为大王训练斗鸡的?训练的结果怎样呢?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自主探究下面问题: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可以看出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点拨:看出齐王求胜心切,不了解训练斗鸡的方法。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纪渻子训练斗鸡经过了多长时间训练好了斗鸡?从哪里看出来?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点拨:纪渻子训练斗鸡经过了40天。从“十日而问”三个“十日又问”看出来。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纪渻子训练斗鸡的过程,斗鸡慢慢有什么变化?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点拨:斗鸡由起初的“方虚骄而恃气。”到十日后的“犹应响影。”又到十日后的“犹疾视而盛气。”再到十日后的“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也就说,斗鸡的精神逐渐内敛,心态越来越沉稳。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4、纪渻子训练成功的斗鸡有什么特点?
仔细品读,探究文章主旨
点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都转身逃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5、发挥想象说一说纪渻子训练的斗鸡与其他斗鸡比赛时会是怎样的情形?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点拨:纪渻子训练的斗鸡站到斗鸡场上,一动也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其他人看到认为这是一只愚笨的斗鸡。把其他的斗鸡放进去以后,其他的斗鸡远远的看到他,气势汹汹的冲过来,伸长了脖子准备狠狠的啄一下。但是,靠近以后,突然发现了这只貌似愚笨的斗鸡的眼睛,顿时吓得心惊肉跳,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自主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点拨:不知所措,干脆扭头就跑了。也有的斗鸡大声鸣叫着,扑腾着翅膀飞向这只斗鸡,可是他仍然是一动不动,等着其他斗鸡靠近身边时,突然一扭头,照准别人的眼睛啄去,那只斗鸡顿时鲜血淋漓,惨叫着躲到墙角去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合作交流,探讨故事寓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点拨: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合作交流,探讨故事寓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呆若木鸡》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合作交流,探讨故事寓意
点拨: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纪渻子训练斗鸡的过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合作交流,探讨故事寓意
点拨:做事不能贪快,要循序渐进,每一个成功者都需要时间的磨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呆若木鸡》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
合作交流,探讨故事寓意
点拨: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拓展延伸,积累成语
同学们,你知道《庄子》中还有哪些成语吗?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点拨: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
这些成语善用寓言故事阐明一定的道理。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同学们,《庄子》里面的故事虽小,但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阐明一定的道理。难怪郭沫若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难怪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希望我们课下多多阅读《庄子》,在其汪洋恣肆的文笔中感受古代的智慧。
布置作业
1、模仿课文的写法,编写一个小故事阐明一个道理。
2、课外阅读《庄子》。
《庄子》二则
呆若木鸡
德全
浑沌之死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开窍而死
报恩
倏 忽
浑沌
无敢应者
十日……
纪渻子
斗鸡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QQ在线咨询:51286273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