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集中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景物
文句
妙处
山石
横当其垠。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形态之美、奇
土堡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形象之美
山洞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有情趣,声音之美
树竹
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简洁,生动
2.文中句子“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是作者在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作者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只有这些山水了。
3.文中句子“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其气之灵”表现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句
表现
心情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①土堡的形状②山洞的深邃③山石的疏密有致
山石虽美,却不被人亲近赏识,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
4.小石城山和山上的幽景奇石分别象征了什么?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柳宗元遭贬的处境;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高洁的人格。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愿望。
局部探究
阅读文本第一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黄茅岭而下 逾:越过
B.其一少北而东
少:稍
C.其旁出堡坞
旁:旁边
D.其疏数偃仰
数:数目
【解析】 数:密集。
【答案】 D
可推断出“危”的意思,即有“直立”的意思。
2.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小石城山“风景独特”的一项是( )
A.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B.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
C.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D.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解析】 D项是作者对小石城山不为外人所知的感慨。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
B.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将小石子投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过了很久才消逝。
C.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此文第一段文字主要写了小石城山的荒凉景象。
D.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景物,并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解析】 “荒凉景象”错,应是“奇观景物”。
【答案】 C
4.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中一条路向西延伸,沿途寻找风景,但没有发现什么。
(2)盘旋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山石上没有土,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箭竹,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
活学活用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发挥想象,就自己所熟悉的景物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站在半圆形的瞭望台边上,海滩与海的热闹区域尽入眼帘。望不到彼岸的大海堪称一望无际了吧!终于可以用“一望无际”这壮观开阔的词语来欢呼我眼前的事物了。海的最远处薄雾弥漫,模糊了海与天的交界线。只有在打鱼的木船缓缓地驶回来的时候,才微微地增加了那海水的触感。暖暖的阳光不像色彩明亮的霓虹灯,它只是静静地融入海水里,随着游客兴致的膨胀而强烈起来。空气中慢慢地流淌着欢笑和跳跃的因子。
正因为渴望而一直压抑着,我们把周边建筑物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就狠狠地脱下鞋子,与沙滩来一回最亲密的接触。沙滩的沙不是一模一样,而是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在齐脚海水的地方,沙滩被踩得实实的,细沙呈现灰黑色。海浪很大,一层接着一层。浪尖是奶白色的,像一条纱巾向岸边涌来。它把我的双脚围起,使那些贝壳海螺翻了个身。大海每次退水与涨水的间隔相去不大,犹如在弹唱一首顿挫有序的曲子。这时,阳光已经肆虐起来了,像一个跳起洗澡操的小孩一般,活力四射。而海风也不知不觉地碰撞起我们的身体和脸,使站在浅水的我们更显洒脱和自由。
课后知能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逾越(yú) 睥睨(bì) 窥视(kuī) 偃仰(yǎn)
B.伎俩(jì)
夷狄(dí)
嘉树(jiā)
无垠(yín)
C.径直(jìnɡ)
堡坞(wù)
贬谪(dí)
傥荡(tǎnɡ)
D.安慰(wèi)
疏数(shǔ)
施设(shī)
更换(ɡēnɡ)
【解析】 A项,“睥”读pì;C项,“谪”读zhé;D项,“数”读cù。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径北 径:一直
B.益奇而坚
益:格外
C.愈以为诚有
诚:真诚
D.有积石横当其垠
垠:边,界
【解析】 诚:真的,确实。
【答案】 C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eq
\b\lc\{(\a\vs4\al\co1(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②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解析】 A项,两个“类”字,均是“像”的意思。B项,两个“宜”均是“应该”的意思。D项,两个“之”均是结构助词“的”。C项,①句中的“信”为“相信”,②句中“信”通“伸”,“伸张”。
【答案】 C
4.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投以小石
B.有积石横当其垠
C.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D.而列是夷狄
【解析】 A项为状语后置句,B、C、D项都是省略句。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小石城山记》,完成5~8题。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5.下列各句中“为”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形成,动词)
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出现,动词)
C.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成为,动词)
D.及是,愈以为诚有(与“以”连用,认为)
【解析】 为:孕育、创造,动词。
【答案】 C
6.下列各项的词类活用有别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B.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C.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D.逾黄茅岭而下
【解析】 A、B、C项都是形容词的词类活用,D项是方位名词的词类活用。
【答案】 D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景,先写小石城山的偏远,再写小石城山的奇貌,后写石门洞的幽深,表现了作者在永州借山水遣忧的情怀。
B.文中作者先写景,并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感慨,为下文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造物者的疑问做好了铺垫。
C.作者对“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的说法是赞同的,表现了作者的孤寂。
D.柳宗元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他被贬谪到永州后游历大自然触景生情的感慨,这也构成了文章有记有议的独特风格。
【解析】 “作者是赞同的”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余未信之”。
【答案】 C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怀疑创造万物的神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以为真的存在。
(2)造物者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
四、语言表达
9.仿照下列比喻句的形式及特点,另选本体和喻体,写一组比喻句。
湖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是大地的眉黛,望着它无人不会荡漾心的涟漪。山上的小屋是美人眉梢上的痣一点,而通往木屋的小路是美人头上的飘带。
10.(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年龄段选 项
18-25岁
26-40岁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82%
69%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72%
23%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74%
65%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3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读表能力和表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时要仔细观察两个年龄段的人在各项指标中的百分比变化,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加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答案】 相同点:都认为对职业履历和自身才干的发挥有益。不同点:18-25岁的志愿者大多注重了技能的获得和自身才干的发挥,而忽视了社会关系的拓展;26-40岁的志愿者重视自身才干的发挥和社会关系的拓展,而对获得某些技能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