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4课《百丈山记》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4课《百丈山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04 17: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丈山记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文章第二节作者详细描绘了景物的什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节山门前后的诸景点虽多,但重点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作者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出了清幽氛围和清洌感受。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体现出景物的幽静美。
2.第三节表现出景物的什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说第二节写幽静美,那么第三节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其“壮美”。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色,以“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视域得之。“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下,是气势的渲染。水沫有如散珠喷雾,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伟观,是壮丽美的写照。然后,以重彩浓墨写山峰的美姿美态。首先,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以缺口中遥望远山。其次,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形成了具有绘画美的构图特征,主次层次感丰富。再次,以固定的景点,却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成两幅扇面图,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斑斓美;而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突现的是云海变幻美。夕照晨光中的连绵峰峦,前借阳光以显美色,后凭云气以显美态,画形画彩,荟萃于一。由此可以看出,本段的描绘中紧扣“壮美”二字。
3.文章第四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第四节点明了写作的目的,即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其中“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是作者游后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这个总结论,相承于前面诸节文字,何处可观,何处不足观,是分后总述。其不足观者有:山庵——“无足观”;壁其后——“无所睹”;石台之东——“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其可观处有:西阁——“独其西阁为胜”;水石相搏处——“最为可玩”。这样,也就紧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导游。
4.朱熹是南宋最重要的理学家,对“文”与“道”的关系,他认为“文以贯道”之说太重视文了,应该是道为本、文为末。从《百丈山记》一文中,你能感觉到朱熹的矛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百丈山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理论上的矛盾和混乱。他认为提倡“古文”是“使学者弃本逐末”,他把“文”“道”截然分开,但他的散文却写得很好,甚至可算是文笔优美了,这点与他的道统文学理论是矛盾的。我们可以肯定,朱熹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人,他评论文学作品也不无见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只有一副道家面孔。(建议阅读《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以及介绍朱熹的一些文献)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磴:石台阶
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循:顺着
C.阁据其上流
据:拥有
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
隘:狭小
【解析】 据:占据,位居。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之:助词,的。A项,乃:副词,才/副词,表判断,就是。C项,而:表修饰/表顺承。D项,虽: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
【答案】 B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作者认为“山庵”、“壁其后”不足观,认为游人不必前往。
D.山门伴水,枕席卧闻水韵,但时间长了更加悲伤,不过终究是可爱之景。
【解析】 C项文中无此意。
【答案】 C
4.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很清澈,从高处淙淙流下,发出清脆的流水声。
(2)夜里独卧阁上,枕席之下通宵潺潺之声不绝,听久了不禁更加悲凉,这也是一种可爱的境界。
活学活用
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写自己的一次出游所见。(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不知不觉,我爬上了一个小山坡,山坡上是一些种上不久的小松树,嫩绿的松针上还带着一滴滴晶莹的雨珠。猛然间,我发现在这片小树丛中三棵大树拔地而起,它们枝叶繁茂互相掩映,在斜阳下,一抱多粗的大树显得更加浑圆,丫杈也格外分明。我走到近前,用手抚摸着有些潮湿的树干——凹凸不平。我靠在树干上,透过仅有的枝叶的缝隙仰视着苍穹。也许这三棵树,在圆明园遭到摧残之前就有了,它们也许是大火中的幸存者,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想着,我不由得又摸了摸树干——凹凸不平!历史的沧桑,给它们刻上了深深的皱纹,在它们的年轮中,有着永远抹不掉的火光、剑影!我低下头环视着四周这一片绿油油的小松树。瞧,古老的大地,不又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吗?我想,这些小树终将会成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见证!
我离开了那片树林,绕到了“西洋楼”,虽说是雨后初晴,这里还是有人的。一个中学生模样的人正在画画儿,身旁一个长者正在躬身凝视。我想:或许任何一个人到了圆明园都会到这里来吧!忆往昔,这里曾是西洋的建筑群。有哪个国家的皇帝能够想到,在古老的东方,在清朝皇家园林里却有着宏伟的欧式的建筑精华,这是何等不易呀!
我伫立着,看着孤零兀立的断壁残垣,石柱上留下了淡得可怜的红色。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四周没有豪华的宫殿,也没有壮观的喷泉,有的只是一片废墟!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四周没有火光剑影,只有残阳下拖着长长阴影的断壁残垣!……
课后知能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石磴(dènɡ)     淙淙(cōnɡ)
鸟瞰(kàn)
清澈(cè)
B.潺潺(chán)
峭壁(qiào)
璀璨(cuǐ
càn)
殚数(dān)
C.博闻强识(shí)
数说(shǔ)
瀵涌(fèn)
庵庙(ān)
D.罅隙(xià)
拾金不昧(wèi)
水声溅溅(jiān)
沟壑(hè)
【解析】 A项,“淙”读“cónɡ”;“澈”读“chè”。C项,“识”读“zhì”。D项,“昧”读“mèi”。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穷:尽头,穷尽。B项,益:更加。C项,临:面对/到达,动词。D项,度:通过。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日光烛之
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解析】 A项,“烛”,名词作动词,照;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4.与“独夜卧其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风来两峡间
B.而作神祠于其东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解析】 C项,宾语前置句,其余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林薄间东南望   薄:迫近
B.日光烛之
烛:照耀
C.不可殚数
殚:尽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胜:胜景
【解析】 薄:密林。
【答案】 A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②一峰独秀出 ③皆若飞浮来往 ④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 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第一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
C.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解析】 “它们”不对,而是“可观者”。
【答案】 D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翠色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2)平台东面没有路了,当地人开凿石壁修造石级来越过,又在东边造了神祠,旱涝时节便来祈祷。
三、语言表达
9.为下面的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5字。
本报讯 昨日,福建省同安县工作人员在同安区洪塘镇一处温泉泉眼附近拆除旧房时,无意中发现在地基下有一块石碑,上面的题字疑似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真迹。文史专家称,如果石碑确为朱熹真迹,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这块石碑风化严重,通体微黑,碑高约150
cm,宽约60
cm,厚约11
cm,正面可见碑刻“天下第一泉——朱熹”字样,有些小字无法辨认。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看了石碑照片后,查阅了相关资料。他表示,“天下第一泉”的字迹与翔安小盈岭的“同民安”相似,但又不同。虽然从风化程度上来看,并不像近年刻的,可惜石碑没写具体年号,如果有,就能辨别是不是朱熹所题了。
颜立水说,在厦门,目前有史料可考的温泉始于明代,宋代则没有记载。发现“天下第一泉”石碑的地方,在民国版同安县志里记载为“小崎温泉”,之前的记载还有待查阅。朱熹在同安任职时,留下三十多处石刻,绝大多数都是摩崖石刻,仅“郭岩隐安乐窝”一处是碑刻;如果此次发现的碑刻确为朱熹所题,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拟制标题之前先通读全段,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用一个主谓句式把意思表达出来。
【答案】 福建同安惊现疑似朱熹真迹石碑
10.(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图文转换题。首先要注意要求: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还要认真观察图片:中间有山、水、太阳,外围是十环,体会它的象征意义。
【答案】 (示例)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