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 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 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04 11:50:52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
2、了解“书”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作者如何回应司马光的指责的。
3、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采用 “读读、讲讲、议议”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
2、理解作者如何回应司马光指责的,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和“书”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王安石、司马光的资料及其写作背景,结合“思考与练习”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他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一位政治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就是王安石,曾经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但是,在他变法的过程中,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与保守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答司马谏议书》,来感受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板书课题《答司马谏议书》。21·cn·jy·com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
2、了解“书”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作者如何回应司马光的指责的。
3、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作者名片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www.21-cn-jy.com
2、文题解说
题目中的“答……书”就是“给……回信”的意思。“司马谏议”是指司马光,他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由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
3、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读准下面重点字的读音:
guō shù rén xù
聒  恕   壬  恤
xū wù gēng bàng
胥  晤  庚 谤
四、学习活动
活动一、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同学们,王安石的这篇回信要表达怎样的意思呢?请大家按照下面的学习活动疏通这封书信的意思,同时我们进行知识抢答赛,看谁回答问题又快又准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文章的朗读节奏。
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节奏: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面重点词语的意思。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3、注意下面句子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现在的语序是:冀君实或见恕也,故今具道所以。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现在的语序是:今君实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所以见教。
(3)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现在的语序是:众汹汹然,是因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现在的语序是:如曰守前所为而已,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则非某之所敢知。
4、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然后向全班展示。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2·1·c·n·j·y
翻译: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你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起事情常常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必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原只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你很看重我,在书信来往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你或许会原谅我。21·世纪*教育网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www-2-1-cnjy-com
翻译:原来读书人要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如今你拿来指教我的,说什么侵犯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进谏,弄得普天下怨恨咒骂。我却认为:遵从皇帝的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什么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什么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不是什么与民争利;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多数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要出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盘庚那次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2-1-c-n-j-y
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来源:21cnj*y.co*m】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
如果你责备我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很久,未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21教育网
没有机会(和你)见面,(我对你)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活动三、自主探究,理解论述内容
同学们,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风格峭丽,堪称古代政论文章的典范。请大家大声朗读文章,探究这篇文章是怎样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的。
1、我能根据文章意思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点拨: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4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21*cnjy*com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2、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王安石给司马谏议写这封信的原因?
点拨:“昨日蒙教”说明司马光给王安石写过一封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想详细的对司马光的指责进行解释,来完成自己的变法。
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这句话说明来什么?
点拨: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一。
4、司马光信中指责了哪些实施新法的弊端?
点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5、王安石为什么在第二段首先提出了“名实”的讨论?
点拨:王安石在第二段首先提出了“名实”的讨论,是首先确立反驳原则:“盖儒之所争,尤在于名实。”以名、实是否相符作为辨明是非的标准和立论的根据,有利于驳斥对方的观点。
6、王安石是如何一一驳斥司马光的指责的?
点拨: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出处:21教育名师】
王安石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版权所有:21教育】
活动四、品读语句,感受政治胆略
同学们,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请大家品读文章的语句,说说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胆略?
点拨: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坚持变法,无所畏惧,展现了政治家的胆略。
首先他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其次,文中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追述“盘庚之迁” 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21*cnjy*com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展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胆略。
活动五:合作交流,理解严密论辩
同学们,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可谓古代驳论文中的名篇。21cnjy.com
1、那么这篇文章严密的论证,极强的说服力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
点拨: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
(2)论证方法多样:第一,有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合理有利的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说明不是自己独出新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举“盘庚之迁”的事例。
(3)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4)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
2、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点拨: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可能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理解王安石的苦衷。但是他是保守派,想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如此的坚决,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发挥想像,合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文章王安石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于为国家、为百姓利益而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的政治家,希望我们学习王安石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王安石、司马光以及王安石变法。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请你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所操之术多异故
驳斥: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怨谤
政治胆略
严密论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语文版 九年级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他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一位政治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就是王安石,曾经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但是,在他变法的过程中,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与保守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答司马谏议书》,来感受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
2、了解“书”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作者如何回应司马光的指责的。
3、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出示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说说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介绍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文题解说
题目中的“答……书”就是“给……回信”的意思。“司马谏议”是指司马光,他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由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聒   恕   壬  恤
胥 晤   庚 谤
展示重点字的读音: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shù
rén


gēng
guō

bàng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同学们,王安石的这篇回信要表达怎样的意思呢?请大家按照下面的学习活动疏通这封书信的意思,同时我们进行知识抢答赛,看谁回答问题又快有准确。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节奏: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文章的朗读节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面重点词语的意思。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术:
某:
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
承蒙赐教。
窃:
谦词,私下,代“我”。
操:
持。
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
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略:
上报:
重念:
视遇:
简略。
回信。
又想到。
谨慎,慎重。
卤莽:
粗疏草率,
冒失无礼
见恕:
原谅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名实:
人主:
侵官:
生事:
名义和实际。
皇帝。
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扰民。
征利:
拒谏:
举:
辟:
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推行。
排除,驳斥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壬人:
固:
习于苟且:
恤:
奸人,佞人。指
巧言谄媚、不
行正道的人。
本来。
习惯于得过且过。
考虑。
胥怨:
非特:
膏泽:
不事事:
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不只是。特,只是。
给以好处。
不做任何事情。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敢知:
不任:
区区:
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不胜。
情意诚挚。
第一环节表现不错哟!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注意下面句子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现在的语序是:冀君实或见恕也,故今具道所以。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现在的语序是:今君实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所以见教。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现在的语序是:众汹汹然,是因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3)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现在的语序是:如曰守前所为而已,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则非某之所敢知。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4、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然后向全班展示。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翻译: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你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起事情常常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必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原只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你很看重我,在书信来往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你或许会原谅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翻译:原来读书人要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如今你拿来指教我的,说什么侵犯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进谏,弄得普天下怨恨咒骂。我却认为:遵从皇帝的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什么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什么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不是什么与民争利;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多数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要出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盘庚那次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翻译:如果你责备我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很久,未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你)见面,(我对你)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热烈祝贺
自学小能手!
欣赏经典,理解书信之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自主探究,理解论述内容
同学们,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风格峭丽,堪称古代政论文章的典范。请大家大声朗读文章,探究这篇文章是怎样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我能根据文章意思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自主探究,理解论述内容
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4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2、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王安石给司马谏议写这封信的原因?
自主探究,理解论述内容
点拨:“昨日蒙教”说明司马光给王安石写过一封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想详细的对司马光的指责进行解释,来完成自己的变法。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这句话说明来什么?
自主探究,理解论述内容
点拨: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一。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4、司马光信中指责了哪些实施新法的弊端?
自主探究,理解论述内容
点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这五点。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5、王安石为什么在第二段首先提出了“名实”的讨论?
自主探究,理解论述内容
点拨:王安石在第二段首先提出了“名实”的讨论,是首先确立反驳原则:“盖儒之所争,尤在于名实。”以名、实是否相符作为辨明是非的标准和立论的根据,有利于驳斥对方的观点。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6、王安石是如何一一驳斥司马光的指责的?
自主探究,理解论述内容
点拨: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自主探究,理解论述内容
王安石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同学们,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请大家品读文章的语句,说说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胆略?
品读语句,感受政治胆略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品读语句,感受政治胆略
点拨: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坚持变法,无所畏惧,展现了政治家的胆略。
首先他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其次,文中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追述“盘庚之迁” 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品读语句,感受政治胆略
时一样,因此决“不为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展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胆略。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同学们,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可谓古代驳论文中的名篇。
合作交流,理解严密论辩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合作交流,理解严密论辩
1、那么这篇文章严密的论证,极强的说服力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
点拨: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
(2)论证方法多样:第一,有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合理有利的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说明不是自己独出新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合作交流,理解严密论辩
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举“盘庚之迁”的事例。
(3)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4)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合作交流,理解严密论辩
2、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品读语句,感受政治胆略
点拨: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可能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理解王安石的苦衷。但是他是保守派,想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如此的坚决,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文章王安石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于为国家、为百姓利益而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的政治家,希望我们学习王安石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的精神。
布置作业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王安石、司马光以及王安石变法。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请你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所操之术多异故
驳斥
侵官 生事 征利拒谏 怨谤
政治胆略
严密论证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QQ在线咨询:51286273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