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05 09:33:23

文档简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3.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小组交流。
谈《水浒传》部分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3.学习“救助车夫”
(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4.学习“关心女佣”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板书设计
谈《水浒传》:关心下一代
深受爱戴笑谈“碰壁”:顽强乐观
救助车夫:同情热爱
关心女佣:关心他人(共36张PPT)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他终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女佣、车夫、青年代言。让我们满怀敬意,走近鲁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8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
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
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重点)(难点)
周晔: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绍兴人。周晔是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所以她称鲁迅为伯父。周晔生于上海,鲁迅逝世时,她才10岁。
走近作者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2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鲁迅遗体,安放在万国公墓。
写作背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易读错字
囫囵(hú
wú)
咳嗽(ké
gāi)





bēng
(绷带)
běng
(绷着脸)

jiā(夹攻)
jiá(夹被)
多音字

zhá
(挣扎)
zhā
(扎营)

(包扎)

gēng(三更半夜)
gèng(更加)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会写
wǎn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口”略扁,撇画舒展。
结构:左右
组词:挽联
挽救
造句:他为这位去世的老师敬献了挽联。
音序:w
部首:扌


书写指导:“口”略长,“勿”三撇平行。
结构:全包围
组词:囫囵吞枣
造句:我们读书要用心不要囫囵吞枣地去读。
音序:H
部首:口

lún
书写指导:“口”略长,“仑”撇捺舒展但不宜过长,竖弯钩有力。
结构:全包围
组词:囫囵吞枣
造句:我只是囫囵吞枣的把《三国演义》读了一遍。
音序:L
部首:口

zǎo
书写指导:“大”中竖短,在竖中线上,撇捺舒展,两点与中竖对齐。
结构:上下
组词:囫囵吞枣
枣树
造句:我家院子里有一颗枣树。
音序:Z
部首:一

ɡǎo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第十笔横折钩向左侧倾斜。
结构:左右
组词:搞清楚
搞生产
造句: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
音序:G
部首:扌

huǎnɡ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第三笔竖是垂露竖,竖弯钩有力。
结构:上下
组词:恍然大悟
恍然如梦
造句: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
音序:H
部首:忄

shuānɡ
书写指导:“雨”宽而扁,“相”的“木”和“目”在竖中线两侧等分。
结构:上下
组词:饱经风霜
霜冻
造句: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音序:S
部首:雨

xiánɡ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羊”点撇对称,三横匀称,竖为悬针竖。
结构:左右
组词:详细
详情
造句:老师把这道题给我们详细地讲了一遍。
音序:X
部首:讠

shì
书写指导:“折”左窄右宽,辶的捺画伸展包上。
结构:半包围
组词:逝世
逝去
造句:冰心奶奶的逝世是我国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音序:S
部首:辶

zhānɡ
书写指导:“立”略扁,末横长托住上部,“日”略扁。
结构:上下
组词:文章
乐章
造句:我家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文采。
音序:Z
部首:立


书写指导:“口”小而偏上,右部两撇间隔均匀。
结构:左右
组词:咳嗽
造句:奶奶冬天咳嗽的很厉害。
音序:K
部首:口

sòu
书写指导:“口”小而偏上,“束”窄长,“欠”撇捺舒展。
结构:左右
组词:咳嗽
造句:喝点蜂蜜水可以缓解咳嗽。
音序:S
部首:口
追悼:
失声:
挽联:
理解词语
沉痛地怀念(死者)。
造句:乡亲们用最淳朴的方式来追悼他。
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造句:他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哀悼死者的对联。
造句:灵堂里外摆满了人们送来的花圈和挽联。
吊唁:
黄包车:
理解词语
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
造句:前来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
旧时一种人拉的车,主要用来载人,也叫人力车。
造句:旧社会的北京城里,黄包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理解词语
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笼统接受。
造句:囫囵吞枣地读书不如不读书。
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在文中指我对书中的人物与事情搞不清楚,对应不起来。
造句:回答问题要用心,认真,不能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造句:看了监控视频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
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造句: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绽开了久违的笑颜。
理解词语
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并说一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崇敬和爱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伯父借谈《水浒传》教育“我”要认真读书,并送书给“我”的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
第三部分(第4—13自然段)写伯父借“碰壁”的事来抨击旧社会。
第四部分(第14—22自然段)写了伯父热情地帮助黄包车车夫的事。
第二部分(第23、24自然段)总结全文,借写伯父关心女佣阿三点明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对旧社会的痛恨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关心与热爱之意。
1.一锤定音。(在画线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吊唁(yān yàn)   
挨(āi ái)打   
女佣(yòng yōnɡ)
追悼(diào dào)
殡(bīn bìn)仪馆
正(zhēnɡ zhènɡ)月






2.根据拼音写词语。
shì
shì

sou
shēn
yín







lún
tūn
zǎo




3.
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四字词语)
(1)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
(2)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
(3)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
(4)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囫囵吞枣
4.
人物对话时使用提示语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根据要求,摘录课文
中有关句子各一句。
提示语在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提示语在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提示语在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共43张PPT)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8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重点)(难点)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
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串珠问题:
1.人们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课文讲述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3.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4.你认为鲁迅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边听边想
听录音回顾课文
1.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伯父去世后,在追悼会上“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伯父笑谈”碰壁”。
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
2.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第一:来的人很多,而且很悲伤。第二:“数不清”“大大小小”“堆满”等词语写花圈和挽联的数量很多,从侧面人们爱戴鲁迅先生。第三:追悼的人各色各样再一次说明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的爱戴。
3.“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性格特点?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摸”“笑”的动作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伯父的话表面上是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不认真。透出了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
4.怎样理解“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
“碰了几次壁”暗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几次”说明了次数多。“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鲁迅受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从幽默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5.怎样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
鲁迅先生一语双关,既幽默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又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比喻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语双关
阅读方法解密:理解句子——联系时代背景法
有些文章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写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当时社会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的觉悟,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并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时代背景:
6.品读第18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运用了动作描写。“扶、蹲、跪、夹、洗、敷、扎”这一系列的动作,说明爸爸和伯父为车夫包扎伤口尽心细致。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关心和热爱,突出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品质。
动作描写
说说写写:
如果车夫和女佣阿三前来祭奠鲁迅,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我挤进了万国殡仪馆,终于见到了鲁迅先生的遗体:他的眼睛安详地闭着,嘴巴微微张开,似乎在安慰为他哭泣伤心的人们。我不禁泣不成声,回想起那个北风怒号的黄昏,我赤着脚,穿着单薄的衣裳在狂风中拉车。
不料,一块碎玻璃插入了我的脚跟,血流不止。我捧着脚,在马路上痛苦地呻吟。但是,路人们熟视无睹,只顾着自己匆匆而过,人心的冷漠远远大过了天气的寒冷,我的心渐渐冻结……就在那时,您出现了,您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善良,我看着您半跪在地上,小心地替我包扎着伤口,热泪涌出了我的眼眶。我当时并不知道您是谁,直到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了学生们高举着您的遗像,我才知道原来您就是伟大的鲁迅先生!“先生……先生……为什么?为什么您这样一个好人却离我们而去?……”我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我抬起头来,问天:“老天爷啊,你有眼吗?睁眼看看吧……”
课文互动探究
1.学习课文后,请你说说:鲁迅有哪些让人敬佩的思想品质?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鲁迅思想品质的句子。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核心问题:
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儿童成长,忧国忧民,关心劳动人民,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具有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和顽强斗争精神的人。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人们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③有各色各样的人。
串珠问题:
2.课文讲述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1)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2)伯父借谈“碰壁”的事抨击旧社会。
(3)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
(4)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3.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4.你认为鲁迅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鲁迅先生关心儿童成长,忧国忧民,关心劳动人民,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具有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课文结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设疑:追悼(受人爱戴)
叙事
谈《水浒传》——关心后代
释疑: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点明中心)
谈碰壁——抨击社会
谈救助车夫——热爱人民
女佣回忆——关心他人
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我”留下的几件印象深刻的事以及他给“我”的教益,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主旨
推荐阅读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
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
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
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
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
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
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
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的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了。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不以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不久书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又都摆起来了,果戈里的《死魂灵》又开始翻译了。
鲁迅先生的身体不大好,容易伤风,伤风之后,照常要陪客人,回信,校稿子。所以伤风之后总要拖下去一个月或半个月的。
《海上述林》校样,一九三五年冬,一九三六年的
春天,鲁迅先生不断地校着,几十万字的校样,要看三遍,而印刷所送校样来总是十页八页的,并不是统统一道地送来,所以鲁迅先生不断地被这校样催索着,鲁迅先生竟说:
“看吧,一边陪着你们谈话,一边看校样,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
有时客人来了,鲁迅先生一边说着笑话,一边放下了笔。有的时候也说:“就剩几个字了……请坐一坐……”
……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十七日,一夜未眠。
十八日,终日喘着。
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1939年10月
(有改动)
国学诵读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自嘲》)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中国古代的智者代表:
《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周朝姜子牙,春秋战国孔子、孟子,汉朝东方朔,三国诸葛亮,晋朝谢安,南北朝祖冲之,唐朝狄仁杰,明朝刘基,清朝康熙。
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有感情地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有感情地朗读。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2)鲁迅给我的印象是:他待人和蔼可亲,说话幽默风趣,他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待不认识的穷苦百姓,更是倾注无限的爱。他疾恶如仇,爱憎分明。总之,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练习,试着给每一部分加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第一部分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部分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小标题:深受爱戴、趣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1)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革命者在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挫折与迫害。从这玩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怕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
3.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画出这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2)“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微弱的光”“深深的寒意”与前文“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互相呼应,都是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了旧中国的昏暗与冷酷,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穷苦的百姓怎能过上好日子呢?
4.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词句,如,“恍然大悟”“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读一读,想一想,并抄下来。
例如: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一、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冠军(guān guàn) 
 
女佣(yōng yòng)
五更天(gēng gèng)
挨打(āi ái)
传记(zhuàn chuán)
追悼(diào 
dào)
模模糊糊(mú mó)
 
 







二、读拼音,写词语。

sou
shì
shì
wǎn
lián
wén
zhāng
xiáng


háo
    
     












三、根据画线部分的意思写出对应的词语。
1.伯父去世了,许多人来追悼他,有青年学生,有工人,还有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的黄包车车夫。
(
    )
2.我读《水浒传》不够认真,所以在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的头上。
(
    )
3.听了伯父的话,我一下子明白了。
(
  
 
)
4.读书要仔细,切不可不加分析、不求甚解地接受。
(
    )
饱经风霜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囫囵吞枣
四、按要求改写句子。
1.车夫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深深地感动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对伯父说:“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脸上现出痛苦。
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我对伯父说,他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略。点拨:在句首加上主语,如“同学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
    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看,这位是谁?(出示图片)
  师:对,这位就是鲁迅先生。大家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把查到的资料拿出来。
  生:我查到一个故事(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生:我书上了解到,鲁迅把胡子剪成八字胡,人家都认为他是日本人,后来就剪成一字胡。
  生:我是打160电话查到的。他一生代表作有《呐喊》、《狂人日记》等。
  生:他的原名是周树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
  师:教师从图书馆里也找到了珍贵的照片(课件出示)他还是个疼爱孩子的人,还经常为大学生演讲。他非常关心青年人的成长。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多方面找到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生读题)
  生:文章是怎样写?
  生:我想了解鲁迅是怎样做人的。
  生:我想了解鲁迅生平的事情。
  生:我想问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我知道,这篇文章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是从看书上知道的。
  师:同学们,读一篇文章就应该从题目开始,从课题中读出意思,发现问题,设定目标,自己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提出,这篇文章很长,有的句子很长,有的句子很难读通,有的句子生字特别多,多音字多,有些字读不准。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我相信同学们相互合作,自己学习,一定能读好。要求:生字词读正确,句子读通。下面请大家分组朗读文章。
  (生分组读)
  师:看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词语:追悼逝世晚餐恍然大悟……
  师:老师发现"正"这个字是多音字,但同学们都读正确了,你们是怎么读正确的?
  生:查字典。
  师:读这个课题,你想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什么?
  师:这个句子很长,64个字,6个多音字,谁自告奋勇读一读。
  生读句子: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安在那个人身上。
  (生评价)
  师:注意"全搞不清"要读正确了。大家一起来读这段话。
  (生齐读)
  出示第二个长句子: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给他洗干净。
  师:谁能说说读长句子有什么方法?
  生:开始读得慢,后来读得快。
  生:多读几遍。
  生:读不通顺的词多读,再连起来读。
  师:同学们方法真多,看来同学平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
  投影出示:
  思考:
  1、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师:边读边想,用笔画出能解决问题的词语和句子。
  (  生读课文)
  师:如果有所发现,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小组交流)
  师:通过默读和讨论,你们发现什么?
  生: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的事;第二件事是谈伯父和爸爸的鼻子有什么不一样;第三件事是伯父和爸爸帮助车夫;第四件事是和他家的佣人谈。
  生:我跟他讲的事情一样,但还可以这样说:第一件事写在我家里,第二件事写在伯父家;……
  生:我认为写了五件事,还要加上伯父在殡仪馆的事。
  师:他们发言有什么共同之处?第一件事是讲--
  生:谈《水浒传》。
  师:第二件讲--
  生:说鼻子。
  师:第三件事是--
  生:帮助车夫。
  师:第四件事是--
  生:见到阿三。
  师:那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生:伯父在殡仪馆的事。
  生:我同意写四件事。
  生:另外的一件事是"我"怀念鲁迅的。
  师:是呀,怀念鲁迅是鲁迅做的事吗?由怀念引起了下文的四件事。第二个问题--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师板书,生齐读)
  师:边读边体会,可以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阅读感受。想读就读,读出感悟,想写就写,写出体会。
  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用声音表达你的感受。
  2、写下一、二句体会,用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生自由读书)
  师:你想读哪些句子?
  生:我想读的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生读)因为这句话里写了不认识的人也来悼念鲁迅,令人感动。
  (指名再读)
  生:我觉得伯父去世了,应该读得慢一点,这是很悲伤的,要轻一点(生读)
  (出示鲁迅逝世时追悼大会上的图片,放哀乐,师解说……(巴金的悼念文章)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读)
  师:用一两个句子写出你的感受。
  生:读
有时候,……不叫我干重活。"我感觉鲁迅先生自己病了还让别人多休息,非常伟大。
  生:我补充:我觉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出示句子:(救护车夫的句子)看了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生:鲁迅花了力气和光阴,救助车夫。
  师:作为一个北大的教授,却为救一个车夫蹲着,半跪着,洗干净,上药,扎好绷带……(用课件演示)我们下堂课我们分小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希望你们在课后多读书,读好书。(推荐写鲁迅的文章给同学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属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个主题单元“往事”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周晔在伯父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全文共回忆了她与伯父鲁迅先生在一起的“笑谈《水浒》,趣谈‘碰壁’,关心女佣”以及从女佣阿三口中得知的“关心女佣”四件事,字里行间无不饱含周晔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无限怀念与崇敬,以及感谢!透过文本,一位爱孩子、爱憎分明、坚持斗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借助当时的社会背景细细体味鲁迅带给我们的光芒。
二、说教学目标
有道是“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有力保证,同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学本课,我确立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透过含义深刻句子的解读,充分感悟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语文是感性的存在,通过读文悟文,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形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故此,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3、学习作者通过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学习文本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也是增进学生知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动作、神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难点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高尚品质。
为有效达成以上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我预计分两课时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本课内容:第一课时:侧重整体感知文本,重点研读“救护车夫”部分,感受鲁迅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第二课时:研读“笑谈《水浒》、趣谈‘碰壁’、关心女佣”三部分内容,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鲁迅高大形象,对鲁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因此教学本课之前,我预先设置这样的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对文本先作初步全面的整体感知:1、认真读文,读正确读通顺,注意几个多音字,如冠、号、血,给它们注上拼音;2、思考:文本主要写了什么?试着给每一部分归纳一个小标题;3、想一想:读过文本,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特别由哪里感受到他的这一形象的?试着划一划,写一写。
2、读读悟悟,读悟结合
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与重要方式,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读读悟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感悟鲁迅高大形象。
3、引导发现法
五、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们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
六、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主要就本课第一学时的学习来作交流:
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文本,初步交流鲁迅留给自己的印象;2、深入研读“救护车夫”部分,感受鲁迅崇高品质;3、学习作者抓住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高大形象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研读“救护车夫”部分,学习作者抓动作、神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直揭课题,检查预习,感知整体
1、引导读好课题
孩子们,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鲁迅侄女周晔的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前我们都读过文本,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
(师)这样的鲁迅让你——,带着这种心情读题!
(生)幽默、同情劳动人民……
(师)……
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欲引导学生读好课题:周晔同我们一样,也感谢、敬佩,感动于她的伯父鲁迅先生,让我们同周晔一起,再叫一叫——,能叫得更深情、亲切些吗?
2、归纳小标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在伯父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文中字里行间均饱含她对伯父的无限怀念与敬佩。孩子们,周晔于文中主要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情,分别在哪几段?师生共同提炼小标题并板书;
3、小结并过渡:文章主要回忆了这四件事,解开了周心中的疑惑: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引导给“爱戴”换词。
为什么呢?我们到文中找答案去!“救护车夫”片段内容最长,我们就先来读它!
(设计以上环节,一主要为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都说“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已至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加之教师的任务驱动,相信学生能读好、学好,这样课堂上就可节省许多时间,为研读重点部分留有时间与空间;2、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以顺利且轻松进入文本重点内容学习。)
(二)、重点研读“救护车夫”
1、走近鲁迅
要求:用心读课文第四部分前四个小节,思考:
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车夫?他的哪一个动作或神态特别让你有话想说?b、面对这样的一位车夫,爸爸和伯父是怎么做的 伯父的尤其哪一个动作也特别让你有话想说,把它圈划出来,写上批注。
1)、学生读文,圈划、批注;
2)、交流:……
预设学生的回答1、受伤的车夫,引:车夫伤得重吗?特别从——读出?待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引导学生给“捧”换词,品味;2、饱经风霜的车夫,调侃:饱经风霜是说车夫风里来,日里去,吃饱了风和霜吗?那这个“饱经风霜”我们可以怎么理解?待学生交流到一定阶段,教师作小结:是的,生活的艰辛、困苦,无形中写在了车夫的脸上,加上她此时的痛,致使车夫心力交瘁!再读,感受车夫的痛与苦。
引领:①扶、半跪,——“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导读:此时此刻,在车夫的心中,鲁迅已不仅仅一位陌生人,而如同车夫的——
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还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补充资料:鲁迅,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人们的冷眼。在乡下外婆家里,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
②掏、叫,引导想象:鲁迅此时应该想到了什么,他还可能想到了什么?交流:说说你此时的心情、感受?
③两个“清清楚楚”,可见——
引读下面句子:——,引导质疑,猜:伯父的神情为何严肃?他的手半天没动,应该想了些什么?
点拨:这个黄昏,看见车夫受伤的难道就只有爸爸和我吗?——横眉冷对千夫指;
4、引读:这样的伯父在小周晔长大成人后才渐渐读懂!这样的伯父走了,难怪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
前来吊唁的有——,有——,巴金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这样写道:(补充资料: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为我们记下永恒的感动。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深入感悟鲁迅的高大形象。
(学习这一环节,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学“救护车夫”部分内容,我主要引导学生由车夫、鲁迅的动作、神情,感悟鲁迅的高尚品质,同时渗透写作方法。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先学后教”,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作业本》5(有道是“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课堂练习能帮助学生梳理课堂交流内容,将知识、情感积淀下来,同时及时巩固新知。)
四、作业:1、认真读课文,质疑,写下来;(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于是我设置这样的一个作业,为驱动学生认真读文,更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2、收集鲁迅生平资料及著作读一读。(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要向开放的生活要内容,故布置此一作业。)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水浒》
爱戴趣谈“碰壁”为自己想得少
救护车夫情劳苦人民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既要醒目,又要悦目,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板书首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技术,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与教学随时可以保持同步的自由性与交互性。所谓“醒目”,是指能将课文的重点、难点一览无余,能将学生的疑问尽收眼底。所谓“悦目”,是指一篇课文用几堂课上完了,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无数的叶片,更重要的是而且留下了这些叶片组合成的体现文章的树干的“图像”。板书成为一篇课文浓缩的精华,它是令人受益匪浅的“压缩饼干”。由此可见,即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板书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生姜末,而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益的长流水.本板书集学生学路与教师教路为一体,简洁形象,脉络清晰,能帮助学生学习文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