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一面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一面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06 09:25:40

文档简介

《一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形式。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3.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彩。
4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教学设想
本文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上看,都是一篇分量很重的记叙文,是学习用“顺叙”的方式记叙事件的范文。讲授本文应以文章的结构形式为纲,理解文章怎样按照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来记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的。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人物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的部分;并进一步细细梳理文字,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外貌描写使用了一些什么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然后落实到语言表达上,体会作者怎样将思想感情
倾注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
讲授本文可用三个课时,每一课时各有侧重点,逐一体现上述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掌握“文道统一”的原则,从写作的角度去分析课文,丝毫也不能离开思想内容。从一个侧面去理解课文,也不能离开文章的整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思考、领会的过程中获得。切忌将教师钻研教材得出的结论,简单地传授给学生。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记叙的顺序和方式。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批划重点。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第二册以学习记叙文为主。学习记叙文必须掌握它的文体知识,以利于阅读分析课文。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辅以点拨,作出明确概括。
(1)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为一篇记叙文,记人记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说清楚。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五要素”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为什么(原因和结果)。这“五要素”说中外通用,特别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定论。由于这五个词英语的打头一个字母都是“W”,故又称“五个W”。
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其实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称“六要素”表达得更具体了。
任何一篇记叙文,在一般情况下,都必须具备这六个要素,但有时不影响表达,也并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这六个要素的表达,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是多种多样的。这点必须清楚。
(2)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什么呢?
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安排材料的先后。
安排材料先后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文章的顺序也不会是一种。主要的有:
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顺序。记叙文以记人记事为主,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事件,所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即时间的先后来展开记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地点的不同、空间的变换来安排文章的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有空间顺序,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
此外,还有按照事物的性质安排顺序、按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安排顺序等。这些顺序,以后都要接触到,这里了解一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顺序。
(3)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安排记叙的材料,
都有哪些方式?
按时间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叙述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这是第二册记叙文学习的重点。事实上,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文章中都有过接触。
按照前面三个提问,边回答、边订正、边总结,依次出现板书。
记叙文基本知识
1.要素:
时、地、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顺序:
时间(事物发展过程)
空间(不同地点)
事物性质
感情变化
3.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4)什么是顺叙?
“顺叙”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自然过程来安排材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时间先后的过程。所以,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在文章中是统一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一面》,就是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2.预习课文。
(l)简介课文。
要求。看标题、看预习提示第1段、从头至尾浏览(即
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的作者是谁?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教师明确:

本文写的主宴人物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 1936年10月19仅去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本文写的是作者和鲁迅的一次见面。
(2)快速阅读。
要求:本文约2600多字,按每分钟谈300字算,给10分钟读完一遍,不必细看,了解大概,掌握整体情节结构。本文以空行隔开,分为两个部分,记叙主要在第一部分,带着课后的,练习三”看课文,划分第一部分又可分成几个层次,一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笔,在每一层次的空白处做上记号,能从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一下这一层的意思写在空白处就最好。
(3)检查阅读。
找上、中、下三类学生回答,看谁分得大体正确,使用的符号最恰当,概括得最准确。教师边订正、边解答。
本文第一部分写了作者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然后离开内山书店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时间顺序,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l、2两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次:3至17段,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
的困难。
第三层次:18至38段,写“我”和鲁迅的会面。
依次板书
结构层次
我去内山书店原因
第一部分:事情的经过
我想买书有困难;
我与鲁迅一面之缘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注意:这一板书的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概括方式。
3.重点批划。
具体划分第一部分的三个层次,在相应的空白处各自概
括这三层的意思。
做练习一。在书上用曲线(或重点号)划出本文写出记叙基本要素的有关语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主要人物(鲁迅)的出场——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中国人。
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喝走了出来。
事情的结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布置作业
1.具体做课后“练习三”,用文字说明理由,简要整理.写在练习本上,准备回答。
2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课文的内容层次。
2.外貌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结合检查作业,梳理内容层次。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回答练习的具体答案,只检查是否作了。然后换一个角度提问,主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
(1)从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记一件事呢,还是写一个人?回答肯定是两种答案均有。本文是既写人又记事。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人的活动构成事件,事件当中表现人物。但从文章的整体倾向来看,又有重点在于写人或记事的不同。从本文的整体看,虽然记的是一件事(此处可由学生概括是一件什么事人写作者和鲁迅的一次会见,而重点却在写人。
(2)为什么说本文的重点放在写人上?
一般地说,记叙文记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人。这篇文章写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的“一面”之缘,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记事,但事情的每一个部分的记叙都围绕着写人。
(3)本文具体写作者和鲁迅见“一面”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层,为什么要写第一第二层呢?这两层与第三层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把第三层的内容用“一面的情景”来概括,那么,第一、二层应该怎样概括呢?
第一层次: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层次:写内山热情接待和买书困难。出现了鲁迅的模糊形象、鲁迅的名字。
第三层次:写有幸见了“一面”,鲁迅的关怀。辨识出鲁迅
第三层次写出、“一面的情景”,第二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起因”,第一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背景”。这也正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4)第二部分(即结尾段)议论感想,写的是见“一面”的什么呢?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
在学生的回答中比较、分析、明确:第二部分写出“一面的影响”。
小结:
本文写事是完整的统一的,两大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以“一面”为核心事件,写出了前因后果,焦点
集中在这“一面”“的主人公鲁迅身上。
2.分析外貌描写——人激描写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写人。下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写鲁迅,用笔墨最多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对鲁迅的描写,侧重点放在哪个方面?
本文写鲁迅,用笔最多的是外貌描写,这是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2)为什么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呢?
这是由本文记的事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记的是一次见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记实。而人物外部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这就决定了要细致刻画人物外貌。(3)本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外貌的
呢?这里,我们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变成了一些理论知识。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
②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写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
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点来分析课文中时外貌描写。
(4)本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通过什么视角、抓住了哪些特征?细细梳理课文,划出重点,概括回答问题。
第一次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
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坚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顺、长衫、烟喝,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板书。
外貌描写
视角
特征
暗处(模糊)
长衫、烟嘴
近处(清楚)
面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
总会描绘
(5)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写鲁迅的面孔、寸发、胡须、长衫,都各具特色,都与作者的视线相适应,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的战士的形象。
(6)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呢?从
文中哪些地方,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本文在外貌描写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后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②用抒情笃调写感受,烘托人物。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第三次描写;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③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三次描写;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 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条路……”以上诸种手法的运用,使鲁迅的外貌更具内在的表现力量,突出了他的无限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以上内容,依次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突出性格手法
1.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2.写感受烘托人物
3.用议论深化人物性格
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伏笔和照应。
文中鲁迅的出场和描写、“我”对鲁迅的逐步辨认,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个过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帮助“我”从出鲁迅的伏笔?
在学生寻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划出下列语句,说说有无暗示作用。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他是谁?……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连起来就会发现,从最初看到鲁迅到最后认出鲁迅,一在作者的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好了伏笔。
布置作业
1.
做练习四第2题。
2.
给“预习提示”后的字词注音、解释。
3思考练习五,准备回答。
第三课时
教学案点
1.体会词语感彩。
2解决生字生词。
3.学会简要批注。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检查练习四第2题,摘录鲁迅外貌特征的语句,并提问写法及作用的体会。
2.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彩并批注。
记叙的语言,有的是交代情节有的则带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来描写。这里,重要的问题是,“遣词造句”本文带有感彩的词句很多,大家挑出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写在相应的空白处,以作批注。
先看练习五的例句。学生先答,教师比较。
作者认出鲁迅以后。
“结结巴巴”:一种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
“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当时社会环境险恶、显示特有的机警,显示对鲁迅特有的爱护和崇敬。
“带着体温”:保存了多少时间,多么珍贵!
“他的手多瘦呵!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鲁迅操劳一生,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作者激动之情达到顶点。
再找其它描写的词句。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似的。”:用自身的感受表现对鲁迅的崇敬。
“我做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矛盾复杂的心情,反衬出鲁迅对年轻人的深切关切之情。
第二部分的议论,带有强烈的抒彩。
“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语句工整,对仗,含义极其丰富:应该恣情地悲痛,但我们不愿。时代的责任感、鲁迅的遗志也使我们不能,事实上,这已经表达了作者恣情悲痛的心情。
“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鲁迅的死造成了难以计算的巨大损失,我们不愿计算是因为我们要完成鲁迅未竟的事业。
3.
字词注音解释。
教师一面检查作业,一面出示小黑板订正。
生字生词
地窖(jiào):收藏东西的地洞。
赫然(hè):显耀、盛大。见义中注解。
嵌着(qiàn):把东西镶入凹处。
窘相(jiǒng):为难。文中有“不自在”意。
颓唐(tuí):精神不振作
熏黑(xūn):烟气接触物体
憎恶(zēng
wù):人一厌恶
虐待(nüè):凶狠刻薄待人。
揩油(kāi):见注解。
恣情(zì):放纵、无所顾忌。
抚摩(fǔ)、摩挲(suō):见注。
抖擞、(sǒu)见注。
脑勺(sháo)勺,一种器具,此为比喻。
4.吟诵课文。
主要体会语言的感彩,各自小声吟诵,以不影响他人而自己又能出声为限。
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七。
2整理笔记,完善后批.(共50张PPT)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有人曾说,人生中,肯定有无数次偶然,但改变人生的“偶然”,却千金难求!阿累和鲁迅先生只有一面之缘,而且只有几分钟的相遇时间。但阿累却写成了这篇著名的《一面》。今天我们来体会这珍贵的“一面”。
一面
19
1.整体感知课文思路。
2.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重点)
3.领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心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重点)
4.掌握叙议结合的方法,体会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难点)
阿累: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走近作者
相关资料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这“一面”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易读错字
憎恶(zēng
zèng)   
虐待(nüè
nuè)





hú(糊涂)
hù(糊弄)

yīn(殷勤)
yān(殷红)
多音字

è(凶恶)
wù(可恶)
ě(恶心)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这“一面”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我”到内山书店去避雨,在书店时“我”想买《毁灭》但钱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向我推荐《铁流》一书,并把《毁灭》这本书送给了“我”。
赫然:
殷勤:
理解词语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在文中有鲜明、明显的意思。
造句:一行粗体黑字大标题赫然映入人们的眼帘。
热情而周到。
造句:我刚走进店门,老板就殷勤的赢了过来。
莽撞:
窘相:
理解词语
鲁莽冒失。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在文中指“我”没有考虑太多就问了书的价格。
造句:你以后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这么莽撞了。
为难、尴尬的样子。在文中指“我”想买书钱却不够的为难样子。
造句:他在为自己当时窘相感到不好意思。
踌躇:
摩挲:
理解词语
①犹豫,拿不定主意。在文中指“我”拿不定主意买不买这本书。②得意的样子。
造句:我踌躇了半天,终于还是决定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
用手抚摩。在文中指“我”对书喜爱的动作。
造句:微风吹拂着我,就象母亲的手摩挲着我。
颓唐:
憎恶:
理解词语
精神不振作。
造句:乍闻这个消息,他一下子颓唐地像霜打的
茄子,打不起精神来。
憎恨,厌恶。在文中指对黑暗社会的痛恨。
造句:他憎恶那万恶的旧社会。
1.品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意义段?
2.结合核心问题品读课文。
第一部分(第1-29自然段):回忆“我”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
第二部分(第30-31自然段):写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
核心问题:
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串珠问题: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我”看到的鲁迅先生的外貌是怎样的?
3.“我”感受到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那一句话最能表达“我”的情感?
1.课文为什么开头交代“我”的职业?
为下文写“我”买书缺钱的困窘做了铺垫。
2.你从第15自然段中写到“瘦得叫人担心”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关心和体贴是发自内心的。
3.第16自然段中“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父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之一。“我”,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公交车售票员,一直被人歧视,然而此刻老人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4.课文一共几次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有什么作用?
课文一共四次写到了鲁迅先生的外貌。通过外貌为我们再现了一位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的战士的形象。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外貌描写的方法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展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还可以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等。
概念:
作用:
5.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段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先生“大”的精神巧妙结合起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与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使“我”获得了生命的支柱,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
核心问题:
与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使“我”获得了生命的支柱,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
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我”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的事。
串珠问题:
2.“我”看到的鲁迅先生的外貌是怎样的?
课文中六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分别在第3(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15(他
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19(竹枝似的手指)、
26(黄里带白的脸……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28(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29(他的手多瘦啊)自然段。
3.“我”感受到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感受到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感受到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感受到鲁迅先生的谦虚和诚恳。
4.那一句话最能表达“我”的情感?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课文结构
受到爱戴
关心青年
一面
进店躲雨:远看
一元两本:认出
买书缺钱:近看
过程
影响:永远的激励
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过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我”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推荐阅读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巴金
朋友,你要我告诉你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在万国殡仪馆里面,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
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立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幔里面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
来。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把他们的头频频点着。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
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地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把一只手扶在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
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在引路人的肩上默默地退去了。
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几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了出来。
我的眼睛也是不会受骗的。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在这些时候我常常想:这个被我们大家敬爱着的老人,他真的就死去了?我不能够相信。但是这些悲戚的面容,这些悲痛的哭泣却明白地告诉我,这个老
人绝不会再坐起来,带着温和的笑容对我们高谈阔论了。
二十一日夜里,已经过了十一点钟,我和几个朋友准备动身回家。灵堂里很静。我一个人走到灵枢前面,静静地站了四五分钟的光景。我借着黯淡的灯光,透过了那玻璃棺盖,痴痴地望着我们所熟习的那张脸,眼睛紧紧地闭着,嘴也紧紧地闭着。一种温和的表情笼罩在这张脸上。没有死的恐怖。仿佛这个老人就落在深沉的睡眠里。这四周都是鲜花扎成的花圈和花篮,晚香玉的馥郁的香气一股一股地沁入我的心肺。我不禁想着:这难道不是梦?我又想:倘使这个老人一翻身坐起来呢?
但是一个沉重的声音在我的心上叫起来:死了的不能够复活了。
死者的遗体是在这天下午入殓的。我跟着许多朋友行了礼以后,站在人丛中,等着遗体入硷。前面一片哭声刺痛我的心。我忍不下去了,含着眼泪回过头来,无意地看见那个高身材的朋友红着眼睛,伸出手拚命在另一个朋友的肩头上抓。我看见他心里难过,自己心里也更难受了。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死者的纪念。
出殡的日子我和一个朋友(3)早晨七点半钟到了殡仪馆。别的朋友忙着在外面做事情。我一个人绕着灵柩走了一周,以后又站了片刻。我的眼前仍旧是那酣睡中的慈和的面颜。空气里依旧弥漫着浓郁的晚香玉的芬芳。我又一次想起来:这也许是梦吧,倘使他真的坐起来呢?
朋友,这不是梦。我们大家所敬爱的导师,这十年来我一直崇拜着的那位老人永远离开我们而去了。旁边花圈上一条白绸带写着“先生精神不死”。然而我心上的缺口却是永远不能填补的了。
我不能够这样地久站下去。瞻仰遗容的人开始接连地来。有的甚至是从远方赶来看他们所敬爱的老人最初的也就是最后的一面。“让我们多看几眼吧,”我伸手拉帷幔的时候,常常有人用眼睛这样地恳求。但地方是这样狭小,后面等着的人又有那么一长列,别的朋友也在催促。我怎么能够使每个人都多看他几眼呢?
下午两点钟,灵柩离开了殡仪馆,送葬的行列是很有秩序的。许多人悲痛地唱着挽歌。此外便是严肃的沉默。
到了墓地,举行了仪式以后,十三四个人抬起了灵柩。那个刚刚在纪念堂上读了哀词的朋友,突然从人丛中跑出来,把他的手掌也放在灵柩下面。我感动地想:在这一刻所有的心都被躺在灵柩中的老人连接在一起了。
在往墓穴去的途中,灵柩愈来愈重了。那个押柩车来的西洋人跑来感动地用英语问道:“我可以帮忙吗?”我点了点头。他默默地把手伸到灵柩下面去。
到了墓穴已经是傍晚了,大家把灵柩放下。一个架子上绑着两根带子,灵柩就放在带子上面。带子往下坠,灵柩也跟着缓缓地落下去。人们悲声低唱安息歌。在暮色苍茫中,我只看见白底黑字的旗子“民族魂”渐渐地往下沉,等它完全停住不动时,人们就把水门汀的墓盖抬起来了。一下子我们就失去了一切。
“安息吧,安息吧……”这简直是一片哭声。
仪式完毕了,上弦月在天的一角露出来。没有灯光。在阴暗中群众像退潮似地开始散去了。……
夜晚十点钟我疲倦地回到家里,接到了一个朋友的来信,他说:
“……我如果不是让功课绊住,很想到殡仪馆去吊周先生。人死了,一切都成为神圣的了。他的人格实在伟大。他的文章实在深刻……”
事实上,写信的人今天正午还到殡仪馆来过。我那时看见他,却不知道他已经寄发了这样的信。
我的书桌上摆了一本《中流》。我读了信,随手把刊物翻开,我见到这样的一句话,便大声念了出来:“他的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的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深湛的著作永留人间。”朋友,我请你也记住这一句话。这是十分真实的。
国学诵读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小儿语》)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也。”
(《孟子·公孙丑上》)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不韦《吕氏春秋》)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书之最】
描写人物最多的小说:《水浒传》;
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最早且存世的兵书:《孙子兵法》,约成书于春秋末期;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短短的一面,却给了作者深刻永久的印象;匆匆的一面,却影响着作者的一生。阿累早在和鲁迅见面之前就非常熟悉鲁迅的事,熟悉鲁迅的书了,这一次见面只是更拉近了他和鲁迅的距离,使他更坚定地沿着鲁迅的足迹前进。
一、把下列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j____(地窖) m____(莽撞)
 s___(摩挲)
n___(虐待)
t____(颓唐)
h___(赫然)
 
 
iào
ǎng
üè
è


二、写出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近义词。
1.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
  )
2.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 
 )
3.我真踌躇起来了。
( 
 )
4.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 
 
后悔
鲁莽
清楚
犹豫
抚摸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话没说完
D.表示话题转换
1.“哦!您,您就是——”(

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3.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C
A
D
四、按要求写句子。
1.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对我说:“我那一本,是送你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是饭费。
屋里热得像蒸笼,都快把人蒸熟了。
他对我说,他那一本是送我的。《一面》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有人曾说,人生中,肯定有无数次偶然,但改变人生的“偶然”,却千金难求!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略停)你们不明白,是因为你们年龄还小。
原湖南大学校长朱一苇先生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偶然”之缘并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我们通过他的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上面的这句话。下面请同学们把老师发给大家的这篇朱一苇先生写的文章拿出来。
【老师板书】
一面
阿累
师:同学们,他的名字和老师板书,有奇怪的地方吗?哪位同学说?
生:作者怎么是阿累?
师:对,我刚才说是朱一苇先生写的,这里是阿累,这是怎么回事?
生:可能是小名吧。(众学生大笑)
生:我想是笔名吧。
师:对,阿累是朱一苇先生的笔名,就像鲁迅是…(学生答“周树人”)的笔名一样。今天啊,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描写的事情,就发生在阿累和鲁迅之间。他们这“偶然”的一面,给阿累留下来怎样的深刻印象呢?课前同学们阅读过这篇文章了吧?这印象就在课前你们阅读的这篇文章里,请找到你们发现的地方。
【学生看文章,准备回答】
生:我觉得作者历尽艰难,受尽了非人的虐待,紧咬着牙,吭都不吭一声….
师:嗯,他说,“经历艰难,受尽虐待,吭都不吭一声,这样的坚强,一般人能不能做到?”
生:不能
师:那怎么能说明与这些事有关呢?就在这部分中有这样一句话,说明了是这变化是由于那时的苦难所留下,就在这部分中,哪一句话告诉我们?
生: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师:这里面强调了鲁迅先生,刚才老师说了这事情发生在他们之间,那么不一定是发生在这件事中间,这部分第一句话,谁来读一下?
生: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
师:这事,哪件事?
生:和鲁迅先生相遇…
师:嗯。他们相遇,对日后有了深刻影响,那么,一定是他们间发生了重大事情吧?什么事情呢?
生:鲁迅先生拿两本书带给了作者,作者只拿了一块钱
师:好大的事情啊,两本书,一块钱,同学们,这件事大不大?….
生:不大…..
师:嗯。买书。两本书,一块钱,在我们生活中是一件小小的事情。这么点小事居然能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我想问一下,现在,你最想探究的是什么?
生:为什么鲁迅以一块钱把两本书卖给作者?
师:还有呢?这小事为何会有如此深刻的影响,说明这件事情是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生:应该不是很小的事情
师:里面应该蕴藏着一些
生:奇特的奥秘.
师:这里蕴藏着非同寻常的东西!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研修的重点东西啊,那就是我们要用心思考和寻找的东西,我希望同学们把心静下来,去发现你感受到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去阅读这篇文章,细心思考,把你们的收获在书上划下来。
好,开始!
【学生阅读,老师巡视,约3分钟】
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你们的细心阅读和思考,你现在有什么发现了吗?可以来和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请同学们发言。
生:我从第六小节到第二十多小节,我发现,当作者要买书的时候,他看了这本书的价格是1块4,他跟店主说他买不起,因为他要吃饭,但是呢店主向作者推荐书…
生:我觉得是鲁迅向作者推荐一本书。
师:嗯。同学们,作为店主或其他人,向读者推荐书,或另一本书,都属正常,但这里有何不寻常?
生:我认为应该是鲁迅向作者推荐的,
师:怎么推荐的
生: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师:同学们,生活中太常见了,我们到商店买东西,总会向我们推荐些他想推荐的东西,这里面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呢?
生:开始作者看上一块四的那本书,都买不起,鲁迅却推荐这本一块八的,我觉得奇怪。
师:嗯,所以你们看,这一本,是指哪一本?这一本是指野游,那一本是指毁灭。毁灭,作者买不起;“这”一本一块八,很奇怪是把吧?其实之所以觉得奇怪,是因为我们还没好好的读一读先生的话呢,你们把这句话,好好读读看,如果给你选择,你会把重音落在哪个字上?(稍停),嗯,你来。
生:就是把重音落在“好”字上,
师:你来读一下。
生: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这本比那本好,鲁迅推荐给阿累的书不是为了货币,而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学、亲近文学
师:好,同学们你们分析一下,两本书的好应该指什么?根据你们的经验
生:应该是书的内容比较好
师:有没有其他的
生:蕴藏的哲理
师:你说
生:里面蕴藏的内涵
生:人物的自我形象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内容啊,知识,内涵,思想,很好,未必适合我啊,你怎么知道我非要读这本书,我不需要怎么办,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去看看前文的信息,你的思考会非常的深入
师:这句话前面,好像还说了一句话,先生说什么
生: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
师:这本书现在是哪本书?
生:毁灭
师:同学们,俗话说得好,要了解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先生说,你要买这本书,先生对毁灭了不了解啊
生:了解
师:你怎么知道他了解毁灭的?
生:是他翻译的
师:然后他说铁牛比它更好,他从阿累选择的书当中,就知道阿累是什么样的人了,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本书
生:想读书
师:所以既然是。。。想读书的人,那我把更好的书推荐给您,所以想想看,阿累听着话之后的感受是什么呢?要联系上下文的
生: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时被人轻视的工人,那样诚恳的劝告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谁会这样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关心着我们呢
生:父母或老师
师:是啊,父母或老师,但是今天我们看看阿累和先生见面中,面对的是谁啊,这是侯他知不知道是谁,一个陌生人,但是他却这样诚恳劝告,这样真诚引导,
能不令阿累感动吗,所以在阿累眼中,对面这个陌生人,对他这个地位低下的工人,就象什么一样?
生:父亲或者是老师
师:同学们,就在简单交流中,我们就发现这么多东西,我想请同学们再把这部分的其他内容看一看,先生和我交流中,还有什么令你感兴趣的地方,思考一下,先生推荐的书是好的,但我不一定去买啊
生:我真踌躇起来了,但是不能不承认,然而书也太好了,拿一本放在床头,叫他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有时看几十页,还勾好,我磨搓着那本书,不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我从这里看出来,因为按照平常人思维着书你不一定买,因为吃饭重要的,而作者却把身上仅有的一块多一点的饭钱,说明作者平时非常爱读书,他的思想比较进步
师:民以食为天,阿累也是以食为天,不过他追求的是什么食粮啊
生:精神食粮
师:刚才你说得这部分,是发生在先生推荐书之前还是之后?
生:之前
师:那现在推荐的书更贵了我还没钱吃饭呢,买不起啊,什么地方引起你注意了
生:就是从第二十九段到第三十一段:那么贵的一本书,一元八角钱,先生居然问他也只有一块钱,说明这个人身上还是有一块钱的,但是先生最后说了一句话,两本卖给他一块钱
师:两本卖给我一块钱,好奇怪啊,你们觉得奇怪吗
奇怪是吧,那么后来我们名不明白为什么呢
生:因为鲁迅先生不在乎这本书所卖的钱,他要传播文学,他觉得自己印那本书还不是太好,他本来两本书可以送给别人,但其中有一本是陶先生印的书,所以他为了表示对陶先生的尊重才卖了一块钱
师:我先知道你从哪里读到的这个内容,同学们有没有找到
生:从这本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陶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是本钱,我拿一本是送给你的
师:同学们,找到这段话了吗?这是在书已经送出去了,或者说已经卖出去之后,先生又说得话,现在已经一块钱把两本书都卖给你了,便不便宜啊,我对你的帮助已经结束了,但是你们说先生何必要解释一下,有这个必要吗
生:如果不解释有一种施舍的意思,好像瞧不起阿累
师:孟子有句话,叫不受嗟来之食,听说过吗,先生解释是说,我怎么忍心收你一块钱啊,现在我说了是有苦衷的,我给你解释一下对阿累尊重,那么我们想象,他把两本书都送出去,帮陶先生作件好事,不也好嘛,是不是,让陶先生作点好事,我那本送出去了,陶先生的我也做主了,好不好呢
生:一本是陶先生的书,鲁迅要送的是他自己的一本,是他自己的意愿,但不能强求别人的意愿,因为不是他一本,还有陶先生的
生:陶先生辛苦的一本书,他的辛苦要得到回报
师:这也是鲁迅先生对陶先生的一种尊重,既然是这样,鲁迅完全可以说,两本我一块钱卖给你了,但是卖之前,还说了一句话,他问阿累一件事,谁找到这句话
生: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师:这句话为什么引起你的注意
生:感叹号,感觉一块钱阿累总是有的
师:他认为阿累一块钱总是有的,就不会这么说了,你们从中读出什么?先生可能会有哪些想法,出现哪些可能
生:先生觉得阿累可能有一块钱多一点,但他还要吃,还要吃付生活中一些费用,所以想问他够不够,
师:还会出现哪些可能?够不够或许?
生:或许有一块钱,也可能还感冒什么的
师:一块钱花了之后他可能就没钱了,那我问你,先生假如得到否定的回答,他会怎么样
生:我认为有可能会为阿累垫付的,即使垫付我也要把这本书送给阿累,
师:在买书过程中,一个陌生的老人站在地位低下的工人面前,那样关心体贴
,那样真诚引导我们,引导这个地位低下的阿累,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一面是日常生活中很寻常的一面吗?是不同寻常的,瞧,这就是整个过程中和我说的几句话,你对哪句话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黑板:你要买这本书?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师:先生与阿累的交往中,阿累非常感动,深受影响,但先生说得几句话,包括同学们读的,显得很平常,很随意,他帮助了一个这么需要帮助的人,他怎么不象阿累那样很激动呢
生:这样做是不经意的一件事,因为鲁迅先生是很正直的人
师:本来就是这样,他以前做过这样的事是吧,说明作这事很寻常了,你找到这样的信息了吗?那说明是从课外的信息里了解的是吧,不错,把课外的知识带进来,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就在文章中,能不能捕捉信息,先生以前经常做这样事
生:
“面向老板,但是看出了些苗头。。。”分析一下,因为面向老板知道了会有这事,鲁迅肯定会帮助别人的,所以就叫他出来了
师:这说明先生何止帮助过阿累一个人,老师带来这些资料,大家了解一下:
知道许广平吗?鲁迅的夫人
1、许广平说:先生是青年的吸铁石
2、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3、唐弢《琐忆》
同学们,这就是一个关心青年,帮助青年为己任的鲁迅,这个过程中,深深烙印在阿累的心灵中,你们认为还有什么给阿累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先生的什么特征也烙印在他的心灵深处
生:外貌,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师:概括出先生的外貌,哪一个字?
生:瘦
师:同学们,瘦人都见过吧,见得多了,日常生活中瘦人很多,阿累注意先生外貌的地方有多少,谁能找出来
生:三次,第一次是刚进到书店里,就看见五十上下的中年人穿着羊毛的长衫。。。,第二次是上面说的黄里带白甚至让人担心那段描写,第三次是我诧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色让人担心,头上竖着寸把长的头发
师:他一下之找到了,非常细心,还有其他同学找到?
生:一共有六处:补充三处:他用竹枝式的手指递给我;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师:瘦引起人的注意是正常的,但这么多次关注先生的瘦,说明先生的瘦一定有与中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生:瘦得让人担心,象大病新愈的人,但精神很好,而一般人瘦精神一般不好
师:不颓唐,解释先生的精神好,但先生的精神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第二段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那样天真,仿佛带着,,,这里可以看出先生时常笑,感觉非常有精神
师:关于笑太常见了,能说一些?
生:捧腹大笑,开口便笑……..
师:那么多的笑,阿累关注先生什么笑:大笑,发自内心,心里没有隐藏
,天真,坦荡,从笑中看出先生特征,还有哪里看出先生又精神?
生:头发俨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师:外貌,笑容,还有哪里?
生:第二十自然段,他看了我一眼,那正直慈爱的眼光,是我立刻感到。。。
师:这是从先生的眼光中,先生的精神表现在生活的每个细微之处,先生瘦得原因是什么
生:从第三十六段
师:因为什么瘦啊,艰苦的工作,不是为自己啊,这个瘦非同寻常,因为忘我的工作,他的精神如此矍铄,他的内心如此阳光,先生的瘦也是与众不同。现在把前后内容整合一下,你是否发现了为什么先生给阿累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不同寻常的一面整合起来,是因为什么造成的呢
生:先生对我的关怀,和先生的瘦
生:具体一点,先生独特的外貌还有他的精神魅力,让作者感到与众不同
生:对文学热爱的表现方式,帮助别人引导青年
师:板书:
不同寻常的一面:面容消瘦的鲁迅先生,那矍铄顽强的精风貌,伟大崇高的人格魅力,对进步青年的真诚引导等深深镌刻在作者灵魂深处。
阿累对先生的认识更加亲切,他是怎么评价他心中的先生的
生:鲁迅先生是和我们一起的,师:这不是评价
生:这一次不会错的。。。
师:阿累称先生战士,它把这样亲切而有力量的词汇送给先生,说明在阿累心中地位非常崇高,影响巨大,此时此刻,阿累心中有多少话对先生说阿,他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先生的敬仰
生:我恭敬的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一挤便钻出书店的门
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阿累鞠了几次躬,那一次在哪里,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鞠了一个半躬,要走的时候向鲁迅先生鞠了一躬
师:两次都找到了,我们比较一下,首先在什么上不同
生:一个是内山先生,一个是鲁迅先生,第一次给内山先生是因为他给了作者一些帮助;第二次给鲁迅先生鞠躬,是从心里佩服,地位崇高
师:你们认为仅仅感谢能不能包含阿累的情感世界,还应该有什么
生:激动,崇敬,敬仰
师:先生推荐书给我,他希望我怎么样,读书,这里面含有什么,关心我,引领我,有什么样的意思表达呢?
生:表示他领会先生的意思,会更加努力读书
师:这是一种承诺,主动地承诺,所以我们不难理解,阿累在四年里历尽艰辛,受尽了折磨还仍然高昂着头,因为他对先生有一种承诺,同时还心理还装先生的精神与品质,阿累写这篇文章时,他心中敬仰的前辈先生已经去世了,阿累认为,在先生辞世之际,怎么样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感念和报答呢,阿累告诉我们了吗?
我们一起读一下这段话:现在先生是死了(课文)
秉承遗志继续前进,是对先生最好报答,现在我们一起看这句话,或许有一些领悟了吧
板书:人生中肯定会有无数次“偶然”,但能改变人生的偶然却千金难求。结合阿累的实际,你有怎么样的体会呢?
生:一些细节,很小的地方就可以改变一生
师:事情显然是偶然的,但所造成的影响是不是仅仅一种偶然呢,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阿累对先生最深刻的印象所改变了一生,而在这匆忙的一刻,我们是难以读懂先生的,要想读懂先生,我们还要做更多的工作,老师有个建议,课后,我们做一次研究性的学习,题目叫今天我们看鲁迅,我相信,以孩子的聪明,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一定会让你们有更大的收获。《一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是“初识鲁迅”,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为是20分钟的微型课,所以我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点,抓住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不同角度,不同特征的外貌描写,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次课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3.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默读,观察、练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步骤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
(一)、导入:你了解哪些关于“一面”的成语?(引出“一面之交”),课文中是说谁和谁的一面之交?(青年和鲁迅),这样就能轻松简单的引导学生解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有关于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视角、描写了鲁迅先生哪些特征?课件出示要求。(解释“视角”一词)
2.生默读课文。
需要学生用波浪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表比较。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概括能力,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3.根据板书回顾总结阿累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
要能描写一个人物,首先要学会观察,我们的作者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1.请班上一名同学作为“模特”。(同学之间本身比较熟悉,容易观察,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学生观察找出其特征,并用词语进行描述,教师随机纠正、点拨如何用更好的词语进行表达,将观察特征和词语的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描述。
(四)布置作业:大家说了这么多,能用笔写下来吗?如果你觉得刚刚你还没观察得太清楚,也可以写你熟悉的一个同学,但是要求不要透露他的名字,把他的特点写出来,明天我们来一个认人大行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20分钟,所以不能马上利用课堂进行小练笔,但仍要抓住最想说的时间段,让学生回家进行练笔,并利用小学六年级学生爱猜的心理,开展“认人大行动”,提高写作兴趣)。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阿累《一面》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也学习了如何用文字来给你身边的人画像,下节课,咱们还将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其他人物描写的手法,给我们笔下的人物注入思想和血液!(总结本节课,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五、教学创意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本文的爱好,更好的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对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