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
【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叫声等细节的词句进行品读感悟,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在品读感悟中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尝试用“小标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
3.通过解读描写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语句,感受战象的情怀,体会作者如何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从具体描写中感受战象的情感变化、高尚情怀,体会文章的描写方法。
【课前互动】
课件出示一组表现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通过动作、神态交流的图片,让学生设计台词,这个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参与积极,思维也很活跃,游戏巧妙地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为走进嘎羧的内心做好铺垫。由此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出:动物与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是表达的方式与我们人类有所不同。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理清情节,拉齐学习起点。
1.循序理解课题。
象
师:同学们,从课前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都很喜欢动物。在动物世界里还有一种动物特别有灵性,它就是——象(板书:象)是呀!象是很有灵性的动物,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呢?谁来给大家读读?
生:(读)“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除了横遭不幸暴毙荒野的,它们都能准确地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在死神降临前的半个月左右,会独自走到遥远而又神秘的象冢里去。”
象——战象
师:同学们,在西双版纳曾经有过一群威风凛凛的战象,(板书:战)课文是这样介绍它们的。(课件出示:“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请大家自由读读吧!
生:(自由读)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怎样的战象呢?
生:我仿佛看到一群声势浩大,威风凛凛的战象朝我们走来,感觉地板都在震动。
师:你说得真形象。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凶猛的战象,随时都可以保家为国。
生:我看到了一群威风凛凛、无人可挡的战象。
师:是呀!这是一群无人可挡、威风凛凛的战象,能把这种感觉读好吗?(生齐答:能)
生:(齐读)“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战象——最后一头战象
师:可是,1943年与日寇的那场战斗中,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在人们搬运尸体时,惊喜地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它就是——(生齐答:最后一头战象)它叫——(生齐答:嘎羧)(板书:最后一头)26年过去了嘎羧已经渐渐衰老了。再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师:在走近嘎羧之前,我要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谁有信心读好这些生字词。(课件出示:日寇摩挲象冢亢奋镌刻扑喇喇浴血搏杀优哉游哉横遭不幸)
生:(指名读一遍;“扑喇喇”中的“喇”的读音、“浴血搏杀”中的“血”的读音、“横遭不幸”中的“横”的读音学生均读错,这些读错的字再指名2—3个学生读、齐读;全班齐读全部生字词一遍。)
师:在这些生字里,有两个字很容易写错,瞧,(课件出示:“寇”和“搏”)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尤其要注意红色部分的笔画笔顺,然后再认认真真地将这两个字写在书上的生字表旁边。
生:(观察,书写。)
师:我发现我们班同学写字姿势很端正,书写也很工整。
3.概括主要情节。
师:课前呀!老师还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想想:衰老的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主要做了哪几件事?谁来说一说?
生:第一件事是:它拒绝进食要找象鞍。
师:它找象鞍是要干什么呢?
生:它拒绝进食找象鞍,然后披挂上象鞍。
师:你用一句话就概括出了这个情节,提高点难度,你还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披挂象鞍。
师:大家瞧,他用四个字就概括了这个情节,老师将这个词写在黑板上,你们也写,将这个词写在书上,好吗?(师板书:披挂象鞍)
生:(记笔记)
师:谁能像他一样也用四个字的词概括其他情节?
生:重回战场。
师:我觉得你这小标题概括得很好,一个“重”字就把26年前的事与现在紧紧连在了一起,你们看我们语文的谴词多有趣。来,我们继续交流。
生:庄严归去。
师:你为什么用“庄严”这个词。
生:因为它的归去是和自己以前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我觉得它是很庄严地归去的。
师:它是很庄严地归去。真会概括,好的,老师来写这两个标题,大家再写。(师板书:重回战场、庄严归去)
生:(记笔记)
师:写好了吗?(生齐答:好了)同学们请放下笔,眼睛聚焦到这三个标题上,象鞍就是战象的——(生齐答:战甲),是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衰老的嘎羧居然做了这些事,同学们如果你们没有读过这篇课文,光看这些标题,你会认为这是在写谁的故事呢?
生:在写人的故事。
师:是呀,在写人的故事,还可能——
生:在说士兵的故事。
师:还有可能——
生:在说一位英勇的战士。
师:英勇的战士,也可以换一种说法,那就是——
生:英雄。
师:你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发现了沈石溪动物小说最突出的特点,瞧!(课件出示: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沈石溪)作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沈石溪”
师:是的,那么这篇课文是如何描写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嘎羧的内心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文本的标题是人们阅读文本的第一视觉停驻点,是人们阅读文本获取的第一信息。因此,作者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从标题切入,循序理解课题,不仅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能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活跃、精神振作、情感充沛,引领学生走好亲近文本的第一步,谱写好教学乐章的“前奏”。依据学段目标、文本特点,有意识地提高对学生预习的要求,并努力将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和铺设情感基调相融合,为实现长文短教赢得宝贵时间。此环节的设计旨在以学生真实的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并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把教学的终点极力推远,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效乃至高效。】
二、聚焦重点,品读语言,体会战象情感。
(一)速读课文,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1.认真默读自己最受感动的情节,画出相关语句,在字里行间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
2.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嘎羧的感情写具体、写真实的。)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自学提示?
生:(读)自学提示。
生:(默读,做批注)
(二)聚焦重点,汇报交流。
1.学习“重披象鞍”部分,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
(大部分学生举手示意可以交流了。)
师:还有几个同学正在沉思,我们再等等他们好吗?加油!(师巡视,并提示还在做批注的同学,写感受时可以用关键字词概括。)
师:好的,很多同学已经在字里行间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来,我们来交流,谁先来?(学生争着要先来。)女士优先好不好?好的这位女生先来。
生:(读)“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从“焦躁不安”、“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的甩出象房”可以看出作者描写很细致,体现出嘎羧急切地想要象鞍的情感。
师:是的,嘎羧扔的是什么?
生:(齐)玉米。
师:在作者看来,这可是能延续嘎羧生命的食物啊!可是嘎羧却把它——(生齐答:扔了);而象鞍呢?
生:只是一个物品。
师:是呀!难怪作者不理解。那带着这种感受,你再来读这句话,能读好吗?
生:(再读)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学生读得比之前更有情感)
师:真好,我们继续交流。
生:(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里写出了嘎羧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念。
师:好的,掌声送给他,他读得很好,同学们请看这句话,(课件出示:“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之前的嘎羧是那样的亢奋,那样的焦躁不安没想到它见了象鞍竟——(生齐答:一下子安静下来。)同学们嘎羧真的安静下来了吗?
生:它看到自己的象鞍非常激动,然后它用鼻子吹去上面的灰尘,像看到宝贝一样,眼睛里泪光闪闪。它的内心是不平静的。
师:是的,它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你们是从哪些细节体会到的?
生:我从后面的“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就是“久别重逢”大家都知道看到一个很久没见面的老朋友,是多么得高兴,嘎羧见到了象鞍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这里我也体会到嘎羧此时内心是万分得激动……(学生回答时表情丰富,富有喜剧色彩,引发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师:你看,这位同学也激动得滔滔不绝啊!这个老朋友,嘎羧多久没见了呀?(生齐答:26年)此时它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昔日的老朋友什么样子啦?
生:上面沾满了灰尘,有点破旧。
师:书上怎么写的?
生:(读)“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
师:是呀!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但仍能显出——(生齐答:凝重华贵)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是嘎羧二十六年前和它的战友们在战场上留下的唯一一样值得它怀念的东西。
师:真会思考,掌声送给他。二十六年过去了,这个破旧的象鞍,还是显得——(生齐答: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一下子平添了一股——(生齐答:英武豪迈的气概)嘎羧看到这阔别二十六年的象鞍,内心怎能平静呢?这句话你们又会怎样读呢?
生:(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还从哪些细节看出它内心的不平静呢?
生:我从“久久”两个字看出嘎羧见到象鞍就想起了与它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它的内心非常不平静。
师:“久久地”后面是个什么动作?
生:“摩挲”
师:你知道“摩挲”的意思吗?
生:就是“轻轻地抚摩”。
师:在生活中谁轻轻地抚摩过你?
生:父母。
师:那是表示他们对你的——
生:关爱。
师:在生活中你们又轻轻地抚摩过谁,轻轻地抚摩过什么东西呢?
生:我经常抚摩自己喜欢、心爱的东西,怕不小心把它们弄坏了。
师:是呀!那嘎羧摩挲着象鞍,而且是久久地摩挲着。带着这种体会这句话你们又会怎样读呢?
生:(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学生的深情朗读,引发热烈的掌声)
师:还有哪些细节体会到嘎羧内心的不平静?
生:从“眼睛里泪光闪闪”,一般我们知道流泪的时候,内心一定有很大的波澜,这里说嘎羧流泪,可以看出它非常怀念它的老朋友,所以它才会流泪。
师:体会得真好,还有吗?
生:我也是从‘泪光闪闪”体会的,我体会到它泪光闪闪时,它的眼前可能出现以前跟它一起浴血搏杀的战友,跟它一起保卫祖国的兄弟们,它一定在心里非常想念它们。
师:还有一个细节,老师发现了,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
生:(老师的话筒被该生激动地抢了过去)我是从这一整段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体会的,上半部分说了,作者把两串玉米扔了下去,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的甩出象房。那个“像丢垃圾似的”,是觉得那很讨厌,直接给你扔出去了……
师:与下文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吗?
生:对。(学生回答时表情丰富,而且还想霸占话筒长篇大论,被老师适机打断,引发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师:好的,简单说就可以了,把机会留给更多的同学好不好?
生:从“呼呼吹去”可以体会到,它觉得这个象鞍非常的宝贵,就很轻很轻得把上面的灰尘吹去,即使是灰尘也要很轻地吹去。
师:你看她体会得多好,大家觉得她体会得好不好?(生自发鼓掌)(师摇手)同学们嘎羧呼呼吹去的是象鞍上的灰尘,但它永远吹不去的是什么?
生:永远吹不去的是它对象鞍的怀念和对它以前浴血搏杀的时光的怀念。
师:好的,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又该怎样读这句话呢?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此时,站在你们面前的还仅仅是一头衰老的战象吗?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战士的身影。
师:是呀!还有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富有细腻的情感的一个人,它并不是象,它是人,它拥有着极高的思想,就是如同我们人一般的。(学生的回答极富情感,引发热烈的掌声)
生:我看到了一头虽然年迈体弱,却又雄心勃勃的战象。
师:真好,来,你将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我还看到了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这是个英雄,此时此刻它已经不是一头象了,它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师:是的,同学们,嘎羧不会说话呀!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怎么就读懂了它的内心情感了,,怎么就走进它的内心了呢?
生:我们刚才都是通过嘎羧的动作来体会的,比如说“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用鼻子呼呼吹去”……
师: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又发现了动物小说另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就是抓住嘎羧的——(生齐答:动作),那除了动作还有哪些细节描写呢?(生回答:神态)(板书:动作、神态)同学们,作者就是通过嘎羧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们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世界的,那“重回战场”这个情节又有那些句子又有哪些描写令你们感动呢?
2.学习“重回战场”部分,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
生:(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我从这里神态描写的词语体会到,它很怀念二十六年前的战场,怀念它的老朋友。
师:好的,我们一起把眼光聚焦到这段话上。(课件出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扑喇喇跳出水面。”)这一段你们又从哪些细节的描写中体会到嘎羧怎样的情感呢?这情感我们又该怎样读好呢?请大家自己先练一练。
生:(练习朗读)
师:(班级安静下来,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读好了是吗?谁先来,先读句子,再说从哪些细节体会到嘎羧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从“吼声激越悲壮”、“扑喇喇跳出水面”体会到嘎羧十分激动。
师:就这句话又补充的吗?
生:我从“激越悲壮”体会出,它对二十六年前的战友十分的怀念,而且可以体会到它对失去战友的悲伤。
师:好的,还有谁想读?
生:我读的是:“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我从“久久”和“凝望”体会到嘎羧好像看到了二十六年前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更加深了对二十六年前的战友的怀念。
师: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嘎羧是凝望,而且此时是久久地凝望呀!它会看到什么呢?
生:看到二十六年前,它和那些象兵同伴们一起在战场浴血搏杀,保卫国家的情景。
师:还有可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看到曾经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奋勇杀敌的一幕幕。
师:是的,那看到这样的一幕幕,这句话,我们又该怎样读呢?
生:(读得很高昂)“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啊!不对,那个是句号还是逗号?(学生表情可爱,引发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师:好的,你读第一句话就好了,好不好?我们就是在交流第一句话。好的,谁来挑战他,谁比有信心比他读得更好?注意是“久久凝望”哦!
生:(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师: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师:我们继续往下读,你想读哪一句?
生:后面的一句,(读)“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从“亲了又亲”联想到,这里也许是嘎羧曾经与敌人搏斗过的一处战场,也可能是曾经洒满战友鲜血的地方。
师:对“亲了又亲”这个细节描写,大家有补充的吗?
生:“亲了又亲”有两个“亲”,可以感受到嘎羧非常怀念这个地方。
师:你说这里有两个“亲”是吗?那我说“亲了亲”不是也有两个“亲”,你觉得一样吗?
生:“亲了又亲”,这个“又”字更能体现出嘎羧对这个地方的怀念。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生鼓掌)不对呀!同学们嘎羧亲的仅仅是礁石吗?
生:亲了又亲,是对曾经战场的怀念。
师:还因为什么而亲礁石?
生:因为对它战友的怀念。
师:对战友的怀念,还有对——(生齐答:战场),战场的怀念,还有呢?
生:还有对村民的感激。
师:是呀!更是对村民们的——感恩啊!感受着这样的画面,这句话,我们又该怎样读呢?
生:(读得非常投入)“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全班自发鼓掌)
师:就这句话,还有哪些细节,你们有不同的体会。
生:“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体会到它这个“吼叫”有可能是在呼唤它的战友,呼唤当年的战场,它在怀念战场。
师:是的,她还抓住了嘎羧的什么来体会?(生生齐答:叫声)(板书:叫声)它的吼叫就像是在说话,它可能在说什么?
生:它可能在说,亲爱的战友们,我回来了。我与你们同生共死。
生:我从“震耳欲聋”可以感觉到它非常激动,它可能在说,战友们我回来了,我一定要陪着你们。
师:同学们,听,此时的嘎羧站在江滩上,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上,发出这样的吼叫——(课件播放:战象的吼叫声)你们从这吼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此时的嘎羧非常的悲伤,因为二十六年了,就只有它幸存了下来,而其它的伙伴们全都葬身在了那场战争中。
生:我觉得嘎羧非常的伤心,二十六年来,只有它一头战象孤独地生活了二十六年。
师:是的,因为它是——(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是的它一定也忘不了这样的一幕,(悲壮的音乐起,课件出示:“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水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二十六年前它是这样与敌人战斗的,齐读——(生齐读),此时的嘎羧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战场,那么这句话又该怎样读了?(课件出示:“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生:(读)“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读得非常有感情,引发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此时的嘎羧已经不同于二十六年前那样年轻了,原文中这样介绍,(课件出示:“嘎羧已经50多岁了,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嗒嗒地淌着唾液;一条前腿也没能完全治好,短了一截,走起路来踬踬颠颠;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可是重新回到战场的嘎羧,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句话谁来读?(课件出示:“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生:(读)“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前天的样子,文中还这样写道:(课件出示:“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睡。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而重新回到二十六年前的战场,嘎羧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一起读——
生:(悲壮的音乐起,齐读后两句。)
师:此时站在你们面前的还仅仅是一头衰老的战象吗?
生:此时站在我面前的仿佛又是二十六年前那威风凛凛的象兵。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又是一位英武豪迈的英雄。(生板书:关键词)
生:是一头怀念过去,怀念战场的战象。(生板书:关键词)
师:同学们26个春秋过去了,衰老的嘎羧再次回到战场,依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的内心也被深深地震撼了。现在就让我们再现这些感动我们的情节。(怀旧的音乐起,课件出示句1)当嘎羧见到那阔别26年的象鞍时,它睹物思情,思绪万千,一下子安静下来——女生读句子1。
女生:(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课件出示句2”)当嘎羧重回阔别26年战场时,触景生情,它对过去的岁月是多么得眷念啊——齐读句子2。
生:(齐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课件出示句3)嘎羧在临死前耗尽了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披挂上了象鞍,重回了战场,像战士出征一样庄严归去——男生读句3
男生:(齐读)“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3.存疑“庄严归去”部分,领略嘎羧高尚的情怀。
师:嘎羧死了,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一定有话要说,它想说什么呢?它没有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与曾经的战友们躺在了一起,你们一定有话要对它说?这些都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设计意图: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本环节教学设计旨在树立“文体意识”,落实“生本”的教学理念,围绕主要情节和重点细节,大胆取舍,抓住最具动物小说特征又体现嘎羧丰富情感的言语进行仔细品悟,以点带面,上挂下联,引导学生自主读懂内容(外显知识),领悟写法,感悟读法、学法(内隐知识),努力做到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在此环节中和谐融合,使学生得言、得意,又得法。】
三、拓展延伸,以文带本,引发阅读期待。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嘎羧,从重披战甲到重回战场再到庄严归去,抓住嘎羧的动作、神态、叫声等细节体会到了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同学们,其实《最后一头战象》这篇文章更是教我们如何去读懂动物小说,(课件出示:相关资料)沈石溪说过:“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动物文学之父——索顿也曾说过:“每一种动物不论外形是大是小,是凶猛是温和,都和人类一样,是有情感、值得尊重的生命。”那么我们就带着这种思考和期待,再去读一些动物小说吧,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狼王梦》、《再被狐狸骗一次》……相信这些作品一定会带给你们更多的震撼与思考。下课!
【设计意图:一节语文课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语文课堂,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阅读的大门。学生初步体会到动物小说的特点及阅读方法,教师借此契机激发学生阅读更多动物小说的兴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和以“文”带“本”的意识,将语文课堂与课外阅读巧妙对接。】
【板书生成】
23.最后一头战象
披挂象鞍雄心勃勃威风凛凛
重返战场动作、神态、叫声怀念过去英武豪迈
庄严归去情感细腻……《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凝重、华贵、英武、气概、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感受战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了解,导入新课。
1.大象是人类的好朋友,可以为人类做好多事情,你能简要地说一说吗?
2.揭题。
3.故事发生在1969年,到云南西双版纳插队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亲眼目睹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于是他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它虽然只是一头象,被人类称之为兽类,却具有很多人所没有的高尚情怀……
4.据题提问。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
(2)理解下列生字词,通过品读加深理解:威风凛凛、排山倒海、势不可当、优哉游哉、焦躁不安、久别重逢、英武豪迈、泣不成声、震耳欲聋、炯炯有神、激越悲壮、浴血搏杀
(3)思考刚才的问题
2.检查交流:
板书: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三、品读课文,感受嘎羧。
(一)认识英雄,告别村民。
1.默读课文,找到关于象兵的介绍。
2.了解象兵抗击日寇前的那段历史
出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幅东亚地图
日本是一个被大海包围的弹丸之地。日本军国主义者野心勃勃,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3
月,侵占南海群岛;1941年12月,日寇占领香港;1942年,日军侵占菲律宾、缅甸……日军一次又一次挥舞战刀,铁蹄所到之处,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日军的暴行也激起了民众的怒火,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燃遍整个东亚。
1943年,当日寇的魔掌伸向云南,伸向西双版纳时,象兵们英勇地扛起了抗日的旗帜。现在,让我们回到那刀光剑影的战争年代,感受那英勇惨烈的战斗场面吧。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
3.阅读这段文字,想象当时情景。
八十多头战象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地冲向敌人;枪炮声、喊杀声、大象的悲壮的吼叫声回荡在打洛江畔;在鬼子的枪炮中,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倒地。日寇们鬼哭狼嚎,丢盔弃甲。
4.经过这场惊天动地的战斗,嘎羧成了唯一幸存下来的战象。村民们怎样对待这头战象?除了故事中的描述,你还能想象到什么?
(正是战象们打跑了日本鬼子,这个小村庄才免遭战火的洗劫。村民们对嘎羧特别好,把自己平常舍不得吃的水果送到嘎羧嘴边;村民们为嘎羧搭起了高大的象房;村民们让波农丁来专门照顾它;夏天,村民为嘎羧洗澡;冬天,村民给嘎羧生起了火炉……)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村民对这位英雄的敬仰之情。
板书:英雄
敬仰
5.指导朗读相关段落语句
6.村民无微不至的照顾,嘎羧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六年过去了。曾经英武豪迈的英雄老了。嘎羧就要走到生命尽头了,它舍得离开村民吗?
7.你能根据这段话设计什么问题来考考大家吗?(为什么要绕村走三圈?)
8.解疑。
(二)重披战甲,回想过去
1.嘎羧在离开村子前,它最先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找当年自己曾经披挂过的象鞍。)古人说:读书贵有疑。现在,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重披象鞍这一部分,在这段话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学生读书,勾画句子,写问题与体会,教师巡视)
2.交流:
(1)嘎羧为什么要寻找象鞍?在这二十六年间,嘎羧为什么不去看望这位老朋友,而在临死前才找到象鞍并披挂上象鞍?
(2)哪句话最能体会到嘎羧对象鞍的深深情感的?
①
指名读读这句话。
②
哪些词语打动了你的心?
③
你能读出嘎羧心中的那份伤感,那份珍惜、那份感动吗?
(3)嘎羧看到了象鞍,一下子安静下来,可它的内心安静吗?(沉浸在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里)
(4)齐读体会。
3.小结:嘎羧在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时,首先想到的是重新披挂上它的象鞍,它想起了它作为一头战象的辉煌与荣耀,想起了二十六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战斗,想起了和它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然后,嘎羧踏上了它的不归路。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嘎羧还做了哪些事情?它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些问题。
五、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齐读)《最后一头战象》。
2.这篇课文描写了这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的哪些事?(小标题——主要内容)
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重披象鞍和告别村民这两部分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接下来的两个部分。
二、品读课文。
(三)打洛江畔 缅怀往事
1.自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想,有什么地方读不懂,在书上做个记号,等会儿提出来。
2.交流,可能有:
为什么嘎羧“久久凝望”江面?或嘎羧“久久凝望”凝望的是什么?
为什么嘎羧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
嘎羧为什么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互相交流,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①
嘎羧为什么要“久久凝望”?
“凝望”什么意思?说话练习:嘎羧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仿佛看到了
。
②
为什么嘎羧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
这块礁石对嘎羧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也许
;也许
;也许
。)
③嘎羧为什么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嘎羧在大声地说什么?战友?乡亲?土地?)
4.此时此刻,相信嘎羧给你们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再把整段话连起来读读。
5.创造性复述,加深理解。(自说——指名)
假如你就是嘎羧,来到打洛江畔,怎么说这段话?说的时候,不但要把自己当成嘎羧,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甚至可以调整句子的顺序。
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
(四)百象冢旁,庄严归去
1.离开了打洛江,最后嘎羧来到了埋葬八十多头战象的地方——百象冢。
2.它要在百象冢干什么?对一头老象来说,祖先留下来的象冢,不是它最好的归宿吗?
3.轻声读嘎羧挖坑的部分,看看有那些地方让你感动,让你震惊,感到不可思议?拿起笔来,给这些句子划上线,做上披注,写写你的体会。
4.交流,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想象:此时的嘎羧是怎样的嘎羧?(濒临死亡、体力不济、疲惫……)所挖的坑的大小?
补充材料:据我所知,嘎羧被村民救回来后,虽然治好了伤,却留下了严重的身残:腿瘸了,头歪了,可就这样一头战象,长途跋涉,几天没吃,还坚持不懈地挖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心中到底在想什么?
5.小结:生不能在一起,死也一定在一起,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哪是一头战象呀?这分明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呀!嘎羧走了,带着他的忠诚,带着他的情义走了,这一路我们陪他走来,走得艰难却坚定。把黑板上小诗送给他:
重披铠甲赴归途
凭吊战场情义重
英雄相依共长眠
一片忠诚付青天
6.现在,我们就要离开“百象冢”了,你想对战象嘎羧说些什么呢?
三、课外延伸:
1.作家沈石溪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只是为了讲一个故事给我们听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自己说的话。
做至情至性的人,发感人肺腑的文字,在强者面前不示弱,在弱者面前不逞强。淡泊名利,多做实事,这就是我作文和做人追求的境界。
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因此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
2.齐声朗读
3.沈石溪还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当你去阅读他的作品是,你会发现动物像我们人类一样有着爱情,亲情,友情。像我们一样竭尽全力地生活着,奋斗着,直到走完自己的一生。今天这堂课希望只是一个引子,引导你们去读更多他的作品,去学习,去思考。推荐作品《斑羚飞渡》(共47张PPT)
最后一头战象
2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难点)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使用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
嘎羧为什么不回象冢而和战友们躺在一起?
串珠问题:
1.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哪四个感人的片段?
3.课文最能感动你的是对战象嘎羧的什么描写?
4.你觉得嘎羧仅仅是一头战象吗?
人们为什么要“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边听边想
听录音回顾课文
1.人们为什么要“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因为战象在战场上取得的巨大战绩让人们感动,所以人们通过“隆重的埋葬”的方式表达对阵亡战象的沉痛悼念之情,也暗示了后文嘎羧庄严死去的地点。
2.课文第6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段话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我从嘎羧的动作和神态中感受到嘎羧急切的心情,情不自禁的想: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令这头垂老的战象如此亢奋和假造啊?
神态、动作描写
3.品读课文第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细腻生动,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深沉的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这些都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说说写写:
嘎羧见了象鞍后内心非常激动,它会想些什么呢?深入嘎羧的内心,想一想,写一写。
象鞍,我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见了,但我一直没忘了你!看到你,我又想起了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场,想到了那些战死沙场的战友。我老了,让我们一起去见它们吧!
4.品读“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这句话,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象鞍虽然已经破旧,但嘎羧的精神仍在,从中看出嘎羧仍是一名英雄。
5.嘎羧为什么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却围着村子绕了三圈?
因为战象对寨子和村寨里的人们依依不舍,它没有忘记寨子里的人们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核心问题:
因为它是一头战象,它永远记得自己属于它战斗的团体,即使死了也要和战友们埋在一起。
嘎羧为什么不回象冢而和战友们躺在一起?
1.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
在1943年打击日寇的那场战斗中,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只有嘎羧在村民的救助下活了下来。
串珠问题: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哪四个感人的片段?
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3.课文最能感动你的是对战象嘎羧的什么描写?
对嘎羧的动作、神态描写。特别是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止、神情,在打洛江边的久久凝望与全力吼叫,在“百象冢”旁默默掘墓的情景,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你觉得嘎羧仅仅是一头战象吗?
不。它不仅仅是一头战象,更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课文结构
英雄垂暮近黄泉
掘墓共埋赴黄泉
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战甲忆当年
故地缅怀辛酸泪
忠诚、善良
英勇、坚强
本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辞世前重披战甲、凭吊战场,最后自掘坟墓,庄严地把自己掩埋在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主旨
推荐阅读
第七条猎狗
沈石溪
云南有个芭蕉寨。芭蕉寨有位老猎人名叫召盘巴。在他四十余年闯荡山林的生涯中,前后共养过七条猎狗。前六条猎狗都不如召盘巴的意,有的被卖掉了,有的狩猎时死了。一个猎人,得不到一条称心如意的猎狗,真是晦气极了。
三年前,召盘巴六十大寿时,曼岗哨卡的唐连长作为贺礼送给他一条军犬生出来的小狗。三年来,召盘巴精心抚养它。
小狗长大了,成了一只十分威武漂亮的猎狗。这只第七条猎狗撵山快如风,狩猎猛如虎,深得召盘巴的宠爱。召盘巴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赤利(傣族传说中会飞的宝刀)。
猎人爱好狗,召盘巴把赤利看作是
自己掌上的第二颗明珠。第一颗明珠自
然是他七岁的小孙子艾苏苏。召盘巴常
常当着别人的面夸赤利:“有了赤利,
也不枉我做了一辈子猎手。就是用珍珠、
黄金来换我的宝贝赤利,我也不干。”
可是,那一年泼水节的前一天,赤利却让召盘巴伤心透了。
傍晚,召盘巴背着火药枪、带着赤利,钻进大黑山狩猎,想在泼水节改善生活。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机警的赤利首先发现了树丛里有一头雄壮的长鬃野猪正在掘竹笋吃。野猪是森林猛兽之一,一般的单身猎人是不轻易打野猪的。但召盘巴仗着自己有四十多年的打猎经验和勇猛无比的赤利,便斗胆端起火药枪,“轰”的一声射向野猪。可是子弹打偏了,没击中它的要害部位。受伤的野猪向召盘巴扑来。赤利在身后“汪汪”叫着,召盘巴想它一定会冲上来帮忙的。但是,他失望了,赤利没有扑上来帮忙。召盘巴费力地躲避着野猪的进攻,他来不及装上火药枪。正当野猪扑向他时,“咔嚓”
一声巨响,野猪被大榕树中的缝隙卡住了,躲在榕树后面的召盘巴才得以喘口气,装上火药,对准野猪的脑袋连射三枪。野猪死了。这时赤利才窜出来向死猪扑咬,召盘巴一阵恶心,想不到赤利如此怕死!这个无赖,召盘巴真想一枪崩了它。
今天是泼水节。清晨,召盘巴不像往年那样抱着艾苏苏,带着赤利到澜沧江边去看划龙船、放高升、跳傣家舞。他只是在院子里支起一口铁锅,烧开满满一锅水。他把赤利拴在槟榔树下,手提木棍,向赤利砸去。他要打死这胆小鬼,烧狗肉吃。
赤利惊慌地躲避着棍击,委屈地呜咽着。竹楼里,一个
小男孩跑过来,哀求召盘巴:“爷爷,别打赤利,它是我的好朋友。”艾苏苏为赤利求情。
艾苏苏从小就和赤利一起玩,有一次他游泳遇了险,还是赤利救了他的命。
看到爷爷非要打死赤利不可,艾苏苏伤心地哭起来。
召盘巴没命地打赤利,打了一会儿就满头是汗,他怒斥道:“胆小鬼,我让你尝尝火药枪的滋味。”说完转身回竹楼拿枪。
艾苏苏连忙跑过去,用小刀割断了拴赤利的山藤,把受伤的赤利向外一推:“快逃吧!”
赤利后退几步,恋恋不舍地望了一眼艾苏苏,一转身飞快地向大黑山逃去。
就这样,赤利成了一条野狗。它整天东游西荡,茫茫大森林成了它的家。
一天下午,赤利在澜沧江边逮到一头马鹿,正吃得高兴,身后突然窜出一群豺狗。为首的两条大公豺狗,想争夺赤利的食物。赤利毫不退缩,它勇敢地扑向豺狗,狠狠地咬断了两只豺狗的脖子。
豺狗群被镇住了,它们既不肯轻易走开,又不敢上前对付赤利,赤利瞪着双眼,又扑向一条豺狗,没一会儿工夫,
这群豺狗中的公豺狗都被赤利咬死了。母豺狗带着小豺狗四处逃散。赤利追逐着,渐渐地,赤利凶猛的攻击变成了亲昵的戏弄。母豺狗不再逃窜,赤利成了这群豺狗的首领,所有的母豺狗和小豺狗都对它俯首贴耳,恭恭敬敬。赤利带着这群豺狗在森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但赤利并没有忘记召盘巴,它从不带豺狗群去芭蕉寨捣乱,尽管它现在还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主人痛打,以致沦为一只流浪的野狗。
其实,赤利受召盘巴的毒打真是冤枉。那天召盘巴正向野猪瞄准开枪时,脚步一移动,踩在草丛里三枚蛇蛋上,当
时召盘巴全神贯注盯着野猪,哪料到草丛里倏地竖起一条黑褐色的眼镜蛇,血红的舌头吐出来,对准召盘巴裸露的臂膀。说时迟那时快,赤利不顾一切地蹿上去,一口咬住眼镜蛇的脖颈。一米多长的蛇身紧紧缠住赤利,这时它听见主人在大声呼救,但它不能松口,它和蛇在草丛里扭打着。直到赤利把眼镜蛇的脑袋咬下来以后,才跳出草丛,扑向已经死了的野猪。
可惜这一切,召盘巴没看见,赤利也无法告诉主人。
召盘巴为赤利的不忠伤透了心。他卖掉火药枪,再也不狩猎了。初秋,他闲着没事,便去帮人家照料两头黄牛,一
是散散心,二是挣几个零钱花。
没过多久,两头黄牛各生下一头小牛犊,召盘巴同牛的主人一样高兴。
他晚上睡在牛棚里,白天带着牛群去吃草。
一天清晨,召盘巴身背一架古老的木弩,让孙子艾苏苏骑在一头母牛背上,赶着牛群到大黑山边缘的野牛凹去放牧。那里草鲜水美,牛儿一定能吃得饱饱的。
小牛犊在草地里欢奔乱跳,召盘巴坐在草地上用野花和美人蕉为艾苏苏编了一个花环。艾苏苏高兴地骑在牛背上笑着。突然,母牛惊慌地叫了一声,艾苏苏被颠下牛背。召盘
巴凭着多年狩猎经验,知道母牛发现危险了。
不一会儿,灌木树林里窜出一群豺狗,向牛群压来。两头小牛吓得钻进母牛腹下,母牛眼里流露出惊骇的神色。召盘巴解下木弩,取出十来支毒箭,准备对付豺狗。他知道,饥饿的豺狗比老虎更难对付,他真懊悔把火药枪卖掉了,不然的话,火药枪的爆炸声能吓退豺狗,还能给寨子里的乡亲报个信。
现在,召盘巴只能孤身战豺狗了。他不光要保护好牛群,还要保护心爱的小孙子呀。
召盘巴拉满弩弦,把一支锋利的毒箭对准豺狗群,他想
先射带头的公豺狗。
可奇怪的是,这群豺狗中除了小豺狗外,其余的都是清一色的母豺狗。豺狗群把召盘巴和牛群团团围住,其中一条半大的公豺狗想炫耀一下,首先冲上来。
“嗖”的一声,毒箭扎进它的眼窝,它惨叫一声,扑腾几下中毒死了。
豺狗群骚动起来,撇开牛群,向召盘巴涌来。召盘巴不慌不忙,连发五箭,射死四条母豺狗和一条小豺狗。
豺狗群死了三分之一,气势衰竭下去,但它们不肯退缩。召盘巴只剩下最后四支毒箭了,他必须设法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不然箭用完了,就只好束手待毙。
召盘巴把艾苏苏背在身上,赶着母牛和牛犊向芭蕉寨跑去。
五六条豺狗拦在路上,龇牙咧嘴咆哮着,召盘巴追上去“嗖嗖”两箭,射死两只。其他豺狗见到同伴临死前的痛苦挣扎,也都畏缩了,向路边躲藏。
召盘巴趁机冲出包围圈,向寨子飞奔。可他回头一望,糟了!两头母牛和两头牛犊并没有跟着他逃出来,豺狗堵住牛群,疯狂地扑咬着。
召盘巴气得七窍生烟,牛是农家宝,岂容野兽糟蹋!他当了几十年猎手,打死过多少猛虎、豹子,今天能看着豺狗
把牛吃掉?他怒吼一声,拉开弩箭,对准扑到母牛身上的两条豺狗“嗖嗖”两箭,艾苏苏在爷爷背上高声叫着:“爷爷,打中了!打中了!”
然而,召盘巴的箭囊已经空了。过了一会儿,几条不甘心失败的豺狗又聚拢过来,围住召盘巴和牛群。召盘巴拉满弦,装作瞄准的样子虚发一箭,“嗖”的一声,吓得豺狗退了回去。
几次虚假的发射,豺狗又恢复了凶相,一只大豺狗扑上来,前爪搭在召盘巴双肩上,召盘巴早有防备,一闪身,操起木弩向豺狗打去。豺狗的脑袋被打烂了,但木弩也断成三
截。召盘巴真正成了赤手空拳。
豺狗被震慑了,不敢再上前,豺狗群嘶哑地嚎叫着,叫声令人毛骨悚然,艾苏苏被叫声吓哭了。
随着嚎叫声,一里外半坡上响起刷刷的草动声,一条黑影飞窜出来,冲到离召盘巴不远的地方,突然站住不动了。
召盘巴仔细一看,面前站着一条高大的狗,怎么是赤利!是它,是逃跑了大半年的赤利!
看到赤利,召盘巴怒火万丈,这忘恩负义的畜生,竟敢唆使豺狗来伤害主人!他恨不得有一支毒箭射穿它的心。
艾苏苏也认出了赤利,他不觉惊慌,反而高兴得大叫:
“赤利,快咬死豺狗!快咬!”
赤利朝艾苏苏轻轻摇动尾巴,身后的豺狗不耐烦地嚎叫起来。十二条豺狗分作两路逼向召盘巴。
突然,赤利瞪着豺狗,“汪汪”叫了几声,豺狗一齐畏惧而愤怒地望着赤利。
赤利奔到召盘巴面前,咬住他的衣襟,把他向豺狗群外拖。三条母豺狗嗅嗅同伙尸体的血腥味,突然发疯似的扑过来。赤利愤怒地咆哮着,想制止它们,但无济于事。
赤利猛地腾空而起,用脑袋撞翻张牙舞爪的豺狗。三条母豺狗绝望地围着赤利厮咬,其余九条小豺狗也丢下召盘巴
和牛群,转而扑向赤利。
赤利一下子咬死六条小豺狗和一条母豺狗,但它的两条后腿被另两只母豺狗咬住了。赤利狂叫一声,腰一挺,挣扎着对付身上的三只小豺狗。小豺狗被咬得血淋淋的,逃进草丛。赤利的身上也被咬开几个口子,鲜血直流。它的后腿被母豺狗锋利的牙齿啃得露出雪白的骨头。赤利转不过身来,它汪汪叫着,希望主人赶快离开。
召盘巴一看只剩下最后两条母豺狗了,他放下艾苏苏,一口气奔过去,猛地拎起一只母豺狗的后腿,狠狠砸向石头,母豺狗一命呜呼。另一只母豺狗松开赤利,扑向召盘巴,一
下子把召盘巴撞倒在地,母豺狗张开血口,对准他的喉管咬了下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赤利拖着露出骨头的后腿,用尽它平生最大力气,扑向母豺狗,紧紧咬住它的脖子。
母豺狗死了,赤利也奄奄一息。艾苏苏哭着抱起昏迷中的赤利,把爷爷给他做的花环戴在赤利脖子上,又帮爷爷一起用衫褂给赤利包扎伤口。
太阳升起,雾霭散尽,召盘巴赶着受伤的牛,领着艾苏苏,抱着昏迷的赤利,一步一步,向寨子走去。
国学诵读
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
(唐 张
《咏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古代名战马】
项羽给他的宝马取名“骓”。
董卓送给吕布,后又被关羽所获的烈马名为“赤兔”。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的战马叫“的卢”。
燕人张飞性情暴躁而马名文雅,叫“玉追”。
曹操骑的马名为“绝影”,意思是此马速度之快,连
影子都跟不上。
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的马名为“乌龙驹”。
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怎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呢?动物也有和人类一样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让我们记住嘎羧这只有着人类情感的战象,让我们记住嘎羧这只忠诚善良有情有义的战象,让我们记住嘎羧这---最后一头战象吧!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有感情地朗读。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
——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教师指导:在理清课文调理的基础上有详有略的进行叙述,“再见象鞍、凭吊战场、葬身百象冢”删除详细些,其他地方简略点。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
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着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嘎羧要把过去的辉煌留给人们,嘎羧临死前想起了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友,想起了过去的岁月。它在临死前要去看看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要和战友道别。
3.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类似描写如:
(1)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
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2)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这些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绘,展示了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嘎羧的灵性。
(3)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
——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一、词语擂台。读拼音,写词语。
rì
kòu
shí
bēi
xiāng
jiāo
pí
gé
kū
qì
zāo
yù
pī
kāi
mù
yù
zhú
tǒng
日
寇
石
碑
香
蕉
皮
革
哭
泣
遭
遇
劈
开
沐
浴
竹
筒
二、选择合适的字组词。
燥
澡
躁
噪
操
( )音
洗( )
干( )
做( )
暴(
)
急( )
搏
博
膊
敷
傅
胳( )
师( )
拼( )
( )士
( )药
( )爱
膊
傅
搏
博
敷
博
噪
燥
澡
躁
燥
操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
(
)
2.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
)
3.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
(
)
4.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
)
威风凛凛
长途跋涉
泣不成声
震耳欲聋
四、
用“静”字组词,并填入相应句子的括号中。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 )下来了。
2.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要( ),不能慌乱。
3.终于,一切都( )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安静
镇静
平静
五、根据要求写句子。
1.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波农丁说:“我想起来了,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埋葬战象。
波农丁说,他想起来了,二十六年前,他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令人感动的情义世界——<最后一头战象>》。
说教学内容
《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在生命终结以前,再次披挂战甲,重回战场凭吊,庄严埋葬自己的故事。文章抓住战象嘠羧的神态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最后的辉煌和庄严。
说教学理念
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是在高年级阶段提出来的阅读要求,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文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因此我这次努力做到的是对长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体现长文短教的尝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教材,我确立了这样的目标:
1、继续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2、从课文的相关语句感受战象嘎羧的重情义的情怀;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说教学重点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要求,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重点:抓住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语句,品析文章语言,体会课文的相关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战象的形象,指导感情朗读。
说教学特色
从整节课来看,这节课的设计基本上照顾到了语文基本能力的综合培养,课堂设计的特点最主要体现在两点:
1、在对三个场景学习的时候分别采取了自由读、老师范读、引读的不同类型的朗读指导方式,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互相结合、相互渗透的学习。
2、三个场面的学习用一根情感线索作为红线把几个片段联系起来,基本遵循熟读之后把握文本深层含义,进而提炼文章中心、总结写作手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理性的分析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说教学过程
由于文本较长,我安排了两课时的内容,这次具体来谈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
做到对课文的熟读以及字词等基础性任务的掌握,找出来自己感动的地方,读一读,概括嘎羧在生命最后时光做了哪三件事。复述课文。
【设计思路】这样来安排,目的是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悉和情节的充分把握,能够整体来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也为下节课进行语言品析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真情导入
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在音乐的衬托下,回顾文章的背景、脉络,奠定整节课的情感基调。
老师:(配乐)在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凛的象兵。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只有一头战象幸存下来了——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板书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嘎羧预感到自己生命将尽所做的三件事: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板书)然后通过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对战象品质的理解回答,总结得出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出示课件)
1、问题:速读课文思考,在战象最后做得三件事中,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嘎羧的重情重义?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2、学生速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动的一个场景进行学习讨论,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3、对三个场景的学习、探讨、交流:
场景一:重披战甲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战象嘠羧见到象鞍时“一下子安静下来”“吹去灰尘、摩挲”“
泪光闪闪”(板书:摩挲、泪光)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体现对象鞍的重视和珍惜,分析得出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场景二:凭吊战场
1、在学生谈了自己对这一部分的理解之后,老师配课件范读。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此时你就是嘎羧,重新回到战场,你“凝望”(板书)的目光中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范读文段: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进行表达训练。
2、引导学习一个关键的词语,战象嘠羧的叫声“欧——”(板书:吼叫),因为这个叫声中包含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多角度的体验,充分的感受到嘠羧内心所不能言的那种情怀。(预设:二十六年来,它只能把的思念、伤心、孤独深深地压在心底,可是此时此刻再回战场,终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叫,这吼叫是在诉说什么?是啊,这叫声表达了对战友的思念,这是在呼唤战友的英灵,在告诉战友我即将陪伴你们了,这更是和乡亲们最后的告别啊!)
3、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老师指导,感悟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的有关语句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自身身份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理解和感悟,表达自己的感受,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场景三:庄严归去
1、老师引导到这一个场面,重点通过对“挖”(板书)字的反复出现和一些动作细节的体会,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理解是什么支撑着他这样挖下去的,学生总结出来是他的对战友的思念,是他坚强的毅力,让学生感受这是一头“重情重义”的战象。老师紧接着引读,读出来他的疲惫,他的坚强,他的思念,他的重情重义。
2、学习完三个场景,让学生理性的回顾总结,作者是通过怎样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战象嘠羧的“重情重义”的。(通过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板书:动作、神态。)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把对人物形象的感性学习上升到对文章的理性学习上,总结写作方法。
第三环节:情感升华
1、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战象死去时候的庄严。老师接着进行引导写话练习。
老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走了,平静的走了,寨子从此也将恢复平静,可是我们的心却无法平静,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最深情的语言写下来吧。
学生写。学生练习展示——
老师总结:浴血卫国得幸存,垂暮不忘生时恩。岁月匆匆如流水,心似卵石沙中沉。这正是:山水依旧,我心依旧。与友长眠,英魂永存。
2、最后由作者的一句话,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升华,引起我们更多更深层的思考。并推荐阅读沈石溪相关作品。
【设计思路】语文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说板书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战甲:泪光、摩挲
凭吊战场:凝望、吼叫
重情重义(动作、神态)
庄严归去:挖(共35张PPT)
1943年,在西双版纳有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士兵,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的冲向侵略者。在这群战象还存活着一头战象,它最后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头战象
23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凝重、英武、气概、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20个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难点)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擅长写动物小说。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主要作品有:《圣火》《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狼王梦》等。
走近作者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易读错字
劈敌(pī
bī)
香蕉(jiāo
jāo)
横遭不幸(zāo
cāo)
√
√
√
喝
hē(喝水)
hè(喝彩)
混
hún(混球儿)hùn(混乱)
多音字
朝
zhāo(朝阳)
cháo(朝拜)
吐
tǔ(吐痰)
tù(吐血)
血
xuè(鲜血
)
xiě(鸡血)
埋
mái(埋葬)
mán(埋怨)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辞世前重披战甲、凭吊战场,最后自掘坟墓,庄严地把自己掩埋在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的感人故事。
劈
我会写
pī
书写指导:左窄上紧下松,上部左右相等,下部撇画舒展。
结构:上下
组词:劈敌
劈头盖脸
造句:爸爸劈头盖脸地把他说了一顿。
音序:P
部首:刀
寇
kòu
书写指导:“宀”宽而扁盖住下部,“元”撇画稍短,竖弯钩伸展有力。
结构:上下
组词:日寇
敌寇
造句:八路军杀得日寇片甲不留。
音序:K
部首:宀
蕉
jiāo
书写指导:“艹”长而扁盖住下部,“灬”托住上部。
结构:上下
组词:香蕉
芭蕉
造句:小猴子最爱吃香蕉。
音序:J
部首:艹
筒
tǒnɡ
书写指导:竹字头在竖中线两侧对称,笔画平缓,下框略扁。
结构:上下
组词:笔筒
竹筒
造句:这个笔筒真漂亮。
音序:T
部首:竹
躁
zào
书写指导:左小右大,右部上“口”稍大,下“口”稍小“木”笔画舒展。
结构:左右
组词:暴躁
浮躁
造句:你这个人脾气太暴躁了。
音序:Z
部首:足
革
ɡé
书写指导:上横稍长,“口”宽而扁,下横长托住上部。
结构:独体
组词:皮革
改革
造句:这家皮革制造成是中外合资的。
音序:G
部首:革
遭
zāo
书写指导:“曹”中部宽而扁,两竖平齐,“日”扁小,“辶”平捺舒展。
结构:半包围
组词:遭遇
遭受
造句:这里遭受了五十年来最大的旱灾。
音序:Z
部首:辶
泣
qì
书写指导:笔画宽松,末笔横要长托住上部。
结构:左右
组词:泣不成声
哭泣
造句:这个听到老人家的去世的消息,大家都泣不成声。
音序:Q
部首:氵
浴
yù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人”撇捺舒展,“口”略扁。
结构:左右
组词:浴血搏杀
沐浴
造句:我们沐浴着冬天的阳光,心情舒畅。
音序:Y
部首:氵
搏
bó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上部笔画紧凑,“寸”横长托住上部。
结构:左右
组词:浴血搏杀
搏斗
造句:他在同歹徒的搏斗中受了伤。
音序:B
部首:扌
碑
bēi
书写指导:左短小,右宽大,右上部扁宽,横托住上部。
结构:左右
组词:纪念碑
口碑
造句: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
音序:B
部首:石
亢奋:
唏嘘:
浴血:
理解词语
极度兴奋。
造句:精神极度亢奋的他难以入睡。
抽搭;哭泣后不由自主地呼吸急促。
造句:听了他悲惨的遭遇,台下一片唏嘘。
全身浸在血中,形容战斗激烈。
造句: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战士们终于取得了胜利。
威风凛凛:
排山倒海:
势不可当:
理解词语
声势或气派令人敬畏。
造句:威风凛凛的老虎竟然被小狐狸给骗了。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造句:阵地上传来战士们排山倒海般的喊杀声。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造句:解放军以势不可挡之势解放了全中国。
优哉游哉:
漫不经心:
泣不成声:
理解词语
形容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样子。
造句:小金鱼优哉游哉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造句:他漫不经心地拿起一本书随手翻了翻。
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
造句:听到这个噩耗,战友们泣不成声。
震耳欲聋:
炯炯有神:
长途跋涉:
理解词语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造句:夜里,我被震耳欲聋的响声惊醒了。
形容(眼睛)明亮,有神采。
造句:小弟弟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造句:他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找到红军。
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并说一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人们救了幸存的战象嘎羧。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写嘎羧临死前重披战甲。
第三部分(第12-16自然段)写人们为嘎羧送行,嘎羧凭吊战场,缅怀同伴。
第四部分(第17-23自然段)写嘎羧和当年的战友们躺在一起,庄严归去。
我从课文讲述的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到了:
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初读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了解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头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大象。当它自知大限将至的时候,重披战甲,凭吊战场,最后把自己庄严地埋在“百象冢”中和当年的战友们躺在了一起。
1.一锤定音。(在画线的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礁石(qiáo jiāo)
气概(ɡài kài)
饲养(sì sí)
瞌睡(ké kē)
混合(hún hùn)
镌刻(juān jùn)
剥落(bō bāo)
扑喇喇(lǎ lā)
√
√
√
√
√
√
√
√
2.根据拼音写词语。
pī
kāi
níng
zhòng
péng
zhàng
wā
jué
劈
开
凝
重
膨
胀
挖
掘
3.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寇(
)
简(
)
冠(
)
筒(
)
畔(
)
哀(
)
衅(
)
衰(
)
日寇
简单
冠军
竹筒
湖畔
挑衅
哀愁
衰弱
4.
用“——”画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排山到海( ) 英武毫迈( )
久别重缝( )
天色苍芒( )
焦燥不安( )
慢不经心( )
振耳欲聋( )
浴血博杀( )
倒
豪
逢
茫
躁
漫
震
搏
5.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
)
(2)小松鼠笑嘻嘻地和我们打招呼呢!( )
(3)方志敏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 )
(4)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态,像雪山,像棉垛,像羊群。
(
)
夸张
拟人
夸张
比喻
6.按要求改写句子。
(1)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象睁开眼睛。(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头战象死了。最后一头战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发现公象。
衰老的公象艰难地睁开疲惫的眼睛。
虽然最后一头战象死了,但是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