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七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4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七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4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05 20:5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明朝的建立 材料一: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思考:以上材料说明元朝末年的统治状况如何?在这种统治之下,一般会出现什么历史现象?应天府(南京)朱元璋
(明太祖)
(1368-1398年在位)建立者:都城: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时间:明朝疆域图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明太祖 朱元璋 (1368-1398年在位)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由中央任命,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地方:取消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中央地方在地方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材料二的官制在明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材料三: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 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宰相胡惟庸? 在中央史料研读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
旋踵:调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颉颃( xié háng):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其理由。
措施:废丞相、撤中书省;设立五军都督府、设六部
理由:丞相多小人,专权乱政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皇帝 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目的),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思考: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丞相设立于什么朝代?行省制度:元朝; 丞相制度:秦朝明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唐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秦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废丞相,权分六部门下省中书省 为分散兵权(目的),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作用)。军事方面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六部;设五军都督府皇 帝丞 相吏 户 礼 兵 刑 工改制前改制后中 央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改制前改制后问题思考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材料四:朱元璋的烦恼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史料研读
明朝大学士宋濂曾经与客人在家饮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请了什么客人、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你没有骗我”。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说宋濂没有骗他?
朱元璋设锦衣卫监视官民明朝锦衣卫印 锦衣腰牌 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东厂腰牌东厂,明成祖在北京东厂胡同成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目的:
特点:
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监视官民。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六部;设五军都督府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锦衣卫:陛下,这是昨天晚上宋学士家宴请宾客的情况。(把图交给宦官递给皇帝)
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贵宾,都请了那些人呢?
宋濂(惊讶的表情):皇上是不是知道了(轻声)。谢皇上关心,臣昨天和几个朋友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尚书,还有张侍郎。
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
宋濂:禀皇上,有…………。
朱元璋:很好,你没有欺骗朕,是朕的忠臣,由你们辅佐朕,我很放心(面露笑容)。来人,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
宦官:是。(将图拿给宋濂)
宋濂(接过图,伸手抹了把汗,轻声):好险,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 总结: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坐站跪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目的:防止朝臣专权,强化皇权,巩固统治。隋朝创立: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宋朝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明朝 ?科举制的发展史科举考试的变化1、考试内容考试范围:答题标准: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2、答题格式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图为考场和看榜图)知识拓展
“八股文”: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起股至束股才是科考正式议论的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共合八股,故名曰八股文。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空洞无物的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 [后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 江南贡院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甲:我严格按着《四书集注》上的观点来答题。 假如甲乙是一起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的考生。根据他们的答案,你认为他们两个谁会高中状元?乙:我要别出心裁,创新观点。 答案:甲很可能高中状元,
乙要是写得过分,有可能锒铛入狱;对此,你有何看法? 由此可见,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禁锢了思想,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史料研读
材料一: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思考:(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共同点?
(3)顾炎武认为八股文对人才的摧残要比焚书坑儒的危害大,你是否赞同他的评论?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六部;设五军都督府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八股取士”;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禁锢思想,培养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想一想: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一系列措施有什么利弊得失?利: 防止大臣专权,巩固明朝统治,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弊: 政策皆出皇帝之手,容易出现失误,国家命运有赖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束缚了思想,抑制知识分子的创新性思维
阻碍思想文化进步、科技的发展。三、经济的发展1、农业甘薯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马铃薯向日葵花 生玉米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3、商业(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王家大院徽州民居红顶商人胡雪岩三、经济的发展引进推广新农作物棉织业丝织业制瓷业商贸城市 商人群体从南方推广到北方苏州(明)景德镇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北京 南京晋商 徽商知识小结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经济的发展全面改革官制中央
地方设锦衣卫改革科举制度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农业
手工业
商业时间
人物
都城1.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
A .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BD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 )
A.废中书省,设三司 B.废丞相,设六部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CB课堂训练5.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6.济南城区有一条街名叫按察司街,从历史角度推断这条街获此名最早是在( )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AB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利: 防止大臣专权,巩固明朝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弊: 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政策皆出皇帝之手,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负面影响:
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读书人攻读四书五经,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选贤任能;
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