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免费资料)2009年高考语文专题:诗歌鉴赏(八)

文档属性

名称 (特别免费资料)2009年高考语文专题:诗歌鉴赏(八)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6 12: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高考语文专题:诗歌鉴赏(八)
12.阅读下面两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
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
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4分)
答: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4分)
答:
参考答案
12.(8分)
(1)(4分)前一首抒发了对王朝兴废的悲哀之情。诗歌连用“南朝旧曲…“司马泪痕”两个典故,抒发了深切的王朝兴亡之悲;(2分);后一首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2分)(答出思想感情计1分,具体分析计1分,共4分)
(2)(4分)都是以乐景衬悲情(2分)。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情(1分);后一首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
(1分)(如果只答到“以乐景衬悲情”而无分析,计1分)
绵阳市高中2009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神子
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1)词中“ ”一句化用了杜牧的诗句“ ,
”; 另一句“野渡舟横”化用了唐朝诗人 的诗句“
”。(2分)
(2)词的末尾三句用“只有”二字陡转,回到眼前,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三句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为望月抒情,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2、(8分)
(1)杏花村馆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韦应物 野渡无人舟自横。
(2分,分号前后各为一处,每处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得分)
(2)往事虽然美好,但已成过去,现在人隔千里关山,只有皎洁的月光,照着你也照着我。(2分)
苏词以旷达的态度,自我安慰并安慰对方,带有祝愿的意味,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2分)
谢词侧重诉说离情,表达了人不能相见,徒然共照同一月亮的惆怅、无奈的心情。
(2分)
四川省乐山市高中2009届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
语 文 试 题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
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①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自比为“桃花仙人”,请分析诗人的处世心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全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诗歌鉴赏(8分)
①(4分,酌情给分)
答:诗歌表现封建社会中士大夫蔑视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诗人希望自己自由地生活而
不受拘束。
②(4分,酌情给分)
答:对比,通过对仕途上虽有高车大马的耀武扬威却在长官面前必须卑躬屈膝不得自在
的生活。与自己花酒之间半醒半醉的虽贫贱却清闲的生活的对比,形象地揭示了主题。
四川省乐山市高中2009届第二次调查研究考试
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燕诗
粱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敖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 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
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
顾,随风四傲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匆悲,
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惫,令日尔应知。
① 按照诗人对自己诗歌的分类,这是一首“讽喻诗”,请你谈谈这首诗歌“讽喻”(规劝)的是什么。(4分)
答.
②赏析“青虫不易捕……一一刷毛衣”这10个诗句。(4分)
答:
参考答案
12.诗歌鉴赏(8分)
①答:规劝年轻人要记住父母养育自己成长的辛苦。(4分,酌情给分)
②答:这10个诗句刻画双燕为了抚育子女而辛苦操劳,为了孩子们能不挨饿而不知疲倦地劳作,甚至消瘦了自己的身体。还写了双燕为了孩子今后能独立生活,负担起了教育的责任。诗人恰到好处地用物类比人,字字写燕,却字字都在写入,起到了很好的感染和教化作用。(内容解说2分,技巧评说2分。酌情给分)
雅安市2009年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试 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即闲居之意。
(1) 诗歌首句的“悠悠”二字用的巧妙,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2.参考答案:(1)“悠悠”就是悠远,悠长的意思,(1分)这二字既形象地写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巧妙地暗示了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更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在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和难遣的寥落之情。 (3分)
(2)在抒情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3分)(答“拟人”、“对比”或“反衬|,酌情给分,不超过2分)
资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中三年级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这首诗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2分)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2分)
(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修辞手法,(2分)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1分)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1分)
南充高中2009级4月月考
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3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2.参考答案:
(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3分,每个特点1分)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5分。答出“以动衬静”给1分,分析恰当2分;答出“寓情于景”1分,分析恰当1分)21世纪教育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