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目》教案(导学案)
课题
口耳目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本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生字结构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识记。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观察简化字和古代象形字、实物的相似之处,从而自主探寻字理、发现规律、认识字形、明白字义,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学生)2.人体图片、各部位卡片、生字词卡片、课件、学习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猜字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教师出示“口”的字卡,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猜猜我是谁”。2.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个小女孩的图片,将“口”字贴在女孩的嘴旁边。引导学生观察嘴和生字“口”,交流发现。3.教师小结,并简介象形字:古人把事物的特点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就产生了象形字。
1.学生看老师手中的字卡,猜字,早就认识的同学说出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的。2.学生观察图画中女孩的嘴和“口”,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口”的字形就像人张开的嘴。3.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述,如果自己对象形字也有所了解,也可以说一说。
1.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到的。这是( )字。
二、图文结合,合作识字(用时:15钟)
1.教师出示“目”“耳”“手”“足”的字卡,引导学生猜测它们分别对应哪些人体器官。2.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测,给出正确字音,并领读生字。3.教师出示4个生字的字理演变图,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对比观察活动:这4个生字分别和我们人体哪一个器官对应,根据字理演变图说依据。4.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汇报交流,要求学生说出字形和图形之间有联系的地方,教师相机进行点拨。说清楚之后,再将4张字卡分别贴在人物对应的人体器官旁边。5.教师引导学生对照人体器官朗读生字,同时组词或说句子。6.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展开小组合作:除了看字理识字外,你还有哪些方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记住这4个字呢?7.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游戏活动,学生指自己身上“耳、目、手、足”等器官,说一说这些器官能做哪些事情。
1.学生看老师手中的字卡,猜字,早就认识的同学说出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的,并大声领读。2.学生大声朗读生字,注意:“足”是平舌音,“手”是翘舌音。3.学生先观察字形,再观察对应的人体器官,找一找字形和图形之间的联系。再仔细观察字理演变图,知道生字的演变过程。4.学生汇报:“耳”字的外边是耳朵的轮廓,两横表示耳郭里边的纹理。“目”字的形状像人的眼睛,其中外框表示眼睛的形状,里边两横表示眼珠。“手”像张开的五根手指。“足”像正在行走的人。5.学生用“口,人口的口”或者“口,口水,我一看见肉就流口水”的形式交流。6.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先选择一两个字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同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7.学生一边指器官一边说一说,例如:这是我的小小手,它能帮我梳头发;这是我的耳朵,它可以让我听到好听的音乐……
2.找一找两个字宝宝的不同之处,用笔圈出来。口 目 手中 日 毛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再看一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木 十目 石4.我会扩词。目( )( )( )足( )( )( )手( )( )( )耳( )( )( )口( )( )( )5.照样子说一说。小小嘴巴,口口口;大大眼睛,________;圆圆耳朵,________;胖胖脚丫,________;灵巧双手,________。
三、重点观察,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书中要求会写的生字,交流自己的发现。2.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田字格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再展开交流:你觉得哪个生字最难写?相机范写,并指导学生认识“横折”“撇”和“弯钩”。4.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中练习书写生字,然后进行点评。
1.学生观察交流:生字都写在田字格中。2.学生观察课件演示,复习:3.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笔画,要注意“口”的第二笔是横折,“目”的第二笔是横折钩。“手”的最后一笔是弯钩。“耳”最后一笔是斜着的横。边观察边做书空练习。4.学生先观察例字,再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根据老师的点评修改自己写的字。
6.看着田字格,用小手指一指各部分,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7.读一读,说一说。“口”的第二笔是______;“目”的第二笔是______;“手”的最后一笔是______。
四、学习韵文,认识“站”“坐”(用时:10分钟)
1.教师请学生台前做“站”和“坐”的动作,引导学生根据同学的动作猜字。2.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字卡,并请全班同学都做这两个动作。3.教师相机利用课件出示本课韵文,指导学生朗读。4.教师请四名同学台前示范,指导学生做出标准的“站”“坐”“走”“卧”的姿势。
1.学生认真观察同伴的动作,猜出“站”字和“坐”字。2.学生读生字,注意“站”是翘舌音,“坐”是平舌音,再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动作。3.学生朗读“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读准“站”和“坐”的字音。4.示范的同学按照老师要求,认真做好动作,其余同学一边观察一边模仿。
8.用给出的字组词,再说一句完整的话。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口耳目
设计说明
古人以图形作为文字使用,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字。象形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易于学生记忆字形,了解字义。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图画情有独钟。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重在以图画构建识字情境,以图画贯穿识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识字活动中感知字形,感知字义,并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习卡片。(教师)
2.生字卡片,学习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只要坐上时光机,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今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一个古代人物画像。引言:咦?这个人好像缺少了一些器官。哦,原来它们在老师的桌面上,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把这些器官拼回去好吗?
3.互动活动:师生板前活动,拼贴器官。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喜欢动画人物,用动画片中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是吸引他们认真学习的“良方”。
二、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1.认识象形字。
(1)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和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这些很像图画的符号,是古时候的一种文字,叫做象形字。
2.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
(1)对照图画和文字,猜猜它们是什么字?
(2)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识字。重点注意:
目:教师出示“目”的字理演变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与图片进行比较,找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外面的“
”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足: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图片“足”和“足”的字理演变图,说一说“足”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4)请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目”和“足”,并扩词。
(5)教师小结:认真观察图画,找一找图画和生字的联系,我们就能了解这个生字的意思,也能猜出它的读音,还能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呢!
3.小组合作,自主识记“口”“耳”“手”。
(1)课件出示三个字的字理图。小组合作,商议识字方法,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汇报交流。
预设:
口:①象形字识记。“口”字长得就像我们的嘴。
②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
③用一用。“口”——口水、开口、口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看到红烧肉我就流口水。
耳:①比较识记。“耳”和“目”长得很像,“耳”的两个长横都出头,右边的长竖下面出头。
②用一用。“耳”——耳熟、耳聋、耳朵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很喜欢吃木耳。
手:①数笔画识记。第一笔是撇,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横,第四笔是弯钩。
②用一用。“手”——左手、右手、双手等,我能用它说一句话——我有一双能干的手。
4.游戏巩固。
(1)连一连。
将金文、小篆、楷书分成三组,请学生“连连说说”,看谁说得正确。先在自己的学习卡上连一连,同桌对照,讲讲自己的理由。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连。
(2)游戏。
学生有的拿图画,有的拿楷书,有的拿小篆,有的拿金文,自己找到对应的朋友。可让学生用“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的句子形式进行交流表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教学设计,猜字互动点燃了学生识字的热情,小组合作在观察和交流中感知字义,了解字形,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三、朗读小文,认识“站”“坐”
1.学生观察书中第10页的插图,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他们此时的动作吗?(站
坐)
2.教师板书两个生字(站、坐),指生朗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3.课件出示两个生字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站:左边是一个人站立着,右边表示一个人站立的时候要占据一定的地方。
坐:两个人坐在一堆土上。
4.指导学生开火车读字,并扩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5.讨论:我们在站立和坐下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势,才是健康文明的呢?
6.出示小短文,自由朗读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标准的“站、坐”姿势图。请学生对照图画说一说小短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中提到,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学习独立识字。在认读剩下的两个字时,教师设计了动作演示和图画观察环节,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对汉字的演变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引导学生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2.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笔画“横折”“撇”“弯钩”,一边书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练习书空。再在本子上练习书写。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然后在书中描红练写。
4.教师点评,重点注意“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块;“目”和“耳”要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手”注意弯钩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设计意图:初次书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例字的好习惯。“三分写,七分看”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笔画,认识字形结构,为正确书写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2.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体会这些人体器官的重要作用,产生爱护身体器官的情感,更对五个生字进行了巩固。
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多种有趣的形式识字,如请学生猜一猜,指一指,连一连,给生字编儿歌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记生字,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2.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本节课伊始,我没有直接给孩子们讲什么是象形字,而是采用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猜想哪个身体部位和哪个字相连,然后同桌合作认一认。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下识字与交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共23张PPT)
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走遍山野的脚,一对灵敏的耳朵,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一对明亮的眼睛。今天,我们就去认识我们身上的这些宝贝。
口耳目
3
1.认识7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4个生字。
(重点)
2.认识笔画“ 、
、”。
3.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难点)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课后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一读
口
耳
目
手
足
站
坐
kǒu
ěr
mù
shǒu
zú
zhàn
zuò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口
我会写
kǒu
书写指导:第二笔注意在折处顿笔。
部首:口
组词:人口
口才
造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音序:K
结构:独体
目
mù
书写指导:第二笔的竖比左边的竖略长。
部首:目
组词:目光
题目
造句:这道题目很好回答。
音序:M
结构:独体
耳
ěr
书写指导:第二笔注意在折处顿笔。
部首:口
组词:人口
口才
造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音序:K
结构:独体
手
shǒu
书写指导:第二笔的竖比左边的竖略长。
部首:目
组词:目光
题目
造句:这道题目很好回答。
音序:M
结构:独体
站立时像松树一样挺拔,坐着时像座钟那样端正。
站如松,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动摇。
坐如钟,就要身体保持正直,全身松而不懈。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zhàn
rú
sōng
zuò
rú
zhōng
站
如
松,坐
如
钟。
xíng
rú
fēng
wò
rú
gōng
行
如
风,卧
如
弓。
走路时像风一样快,睡觉时像弓一样弯。
行如风,指走路生风,行动敏捷。
卧如弓,睡觉时像弓一样侧卧,不仅身体容易放松,脉络也容易保持畅通。
阅读方法解密:认识比喻
概念: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叫比喻。一般要用具体的、浅显的、较熟悉的事物比那些抽象的、深奥的、陌生的事物。如,本课把站、坐、行、卧的姿势比作松、钟、风、弓这些直观的物体,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拓展
bù
cóng
róng
lì
duān
zhèng
yī
shēn
yuán
bài
gōng
jìng
步
从
容,
立
端
正,
揖
深
圆,拜
恭
敬。
——《弟子规》
资源链接
象形字是仿照事物的形状造出来的字,它来自于图画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石刻文,都是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如“口”“耳”“目”,特别像人的嘴、耳朵、眼睛;“日”字是个圆形,中间有一个点,像人们看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月”字像一个弯弯的月亮。
1.
象形字
2.
拓展儿歌
通过学习《口耳目》,我知道了口、耳、目、手、足的作用,还知道了我们要养成好的习惯。
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
参考答案:口可以吃东西,可以说话;耳可以听声音;目可以看;手可以做事,
可以写字;
足可以走路,可以踢球。
耳
手
口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