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发展线索: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 局部统一 民族政权的并立 全国重新统一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第6课 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 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开封
(东京)北 宋陈桥驿
宋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辽西夏吐蕃大理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上(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宋太祖所谓的外忧和内患指什么?宋太祖更担忧的是哪一种?外忧——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内患——藩镇割据,地方军权过大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藩镇割据
武将专权收其兵
夺其权
制其钱——集中军权 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
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初之弊解决之道 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宴请石守信等大将。席间,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上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宋太祖答道:“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事情也就由不得你们了。”石守信等人非常惶恐,跪倒在地,问该怎么办。宋太祖说:“你们不如放弃兵权,买良田美宅,享受富贵,欢乐一世。这样,君臣之间互不猜疑,岂不很好?”石守信等领会了皇帝的用意,第二天全都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事务繁忙的样子),非朕所以优(优待、礼遇)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宋史纪事本末》
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D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加强军权 禁军是军队的主力,赵匡胤即位后从各方面加强禁军的实力。
首先是选练。禁军选全国精壮充任,……即肩宽腰细者,身高为五尺五寸至五尺八寸。禁军聚集在京师,太祖亲自教阅,加强训练,并给以优于外州的俸禄。
其次是建置。禁军约半数驻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数分戍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 .禁军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一则习于劳苦免于怠惰,二则因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 依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如何加强禁军的?1.解除现任大将的兵权2.控制军队调动调兵权:枢密院统领权3.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更戍法)军事措施效果: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防止大将专权,加强皇权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藩镇割据
武将专权收其兵
夺其权
制其钱—集中军权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初之弊解决之道—集中财权—集中行政权(一)中央(二)地方(知州,
通判)(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1.派文臣做知州,
2.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控制“以大系小,丝牵绳连,总合于上”把中央集权制强化到空前的程度,确实铲除了藩镇割据势力,造成了宋朝统一的政治局面。 ”
史仲文等主编《中国全史》 结合材料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 把中央集权制强化到空前的程度,加强了皇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 夺权制钱收兵 材料一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北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材料二 在《宋史》卷二百六十《曹翰传》“尝作《退将诗》曰:‘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 三、重文轻武政策 三、重文轻武政策 赵匡胤创建宋朝以后,将禁军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又大量启用文臣,并严禁武将干政。
太祖这种军政分离的做法,得到了宋太宗等继任者的改进与完善。 在中央及地方实行文治,而武将的权限则大大削弱,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策。这种政策产生什么影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文化——发展科举制度1.宋朝的科举制度有哪些发展?2.结合材料思考宋朝科举制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宋朝,作为中华帝国主要光荣之一的科举制达到了它的顶峰。得到选拨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美]墨菲(Rhoads Murphey):《亚洲史》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局面出现,但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出现“积弱”局面;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防止分裂,但造成了地方机构办事效率低下,而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加强中央集权,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在民族战争中屡败,北宋前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960年陈桥兵兵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弊利小结: 重文轻武军事中央地方文化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_(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________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________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__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__________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________,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____________;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________。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赵匡胤开封宋太祖中原禁军调动发兵之权相权文臣通判(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___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____________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____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_______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________、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_______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________,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__________。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____________,也促进整个社会____________的提高,造就了宋朝____________、文化昌盛、____________的文治局面。转运使中央集权皇权文臣武将文臣统兵军务科举制读书风气文化素养科技发达人才辈出3.影响:宋朝的____________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_______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________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重文轻武尚武轻文政权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李世民 C.杨坚 D.赵匡胤
2.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是( )
A.北宋 B.南宋 C.辽 D.元朝
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 )
A.减少宰相人数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D.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DAC4.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5.(2016·陕西名校模拟)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渴望收复幽蓟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6.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CDC7.“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8.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DB9.“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西汉的诸侯王
C.唐朝节度使 D.北宋的通判
10.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DA11.下列对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D 材料二:北宋时期禁军人数激增材料三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一 (北宋)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材料反映什么历史信息?带来怎样的影响?北宋官员人数(单位万) 宋将官、职分离,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影响: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导致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形成“积贫”的局面。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
(1)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都是中国古代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在君权与相权的处理上,四人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秦始皇设三公九卿;
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宋太祖增设机构,以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秦始皇、汉武帝和宋太祖各有何措施?共同特点是什么?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加强对地方高官和诸侯王的监察控制;颁布推恩令;
宋太祖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下设通判,形成牵制,地方财赋由专门机构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地方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
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可也。 ”
——《归田录》欧阳修
为什么当知州,不愿意当地有通判呢?通判,是宋朝新设立的一个官职。也叫监州,是朝廷派来监督知州的。削实权资料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可以和皇帝对坐议事。相传,宋太祖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等仍坐着。宋太祖说:“我眼花,你们把文书拿近来让我看。”范质等起身呈递文书后,回到原处,发现座位已经被撤走了。从此,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讲话。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