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07 16:2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学习目标 1.了解辽、西夏和北宋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2.通过地图了解下这一时期的政权分立情况。
3.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和战。
4.熟记澶渊之盟和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对辽和西夏的贡献。阅读文本5分钟,完成下列表格辽、西夏和北宋
三个并立政权的基本情况表 青牛白马的传说—契丹先祖起源
横贯辽宁和内蒙有两条古老的河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两条河交汇,流入大辽河,是辽河的上游。契丹族就在两河流域繁衍生息,并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
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觉得云霄之上的生活枯燥寂寞,她乘云来到人间,坐着一头青牛拉的车,从一个叫“平地森林”的地方,顺潢水而下。
一位“神人”,乘着一匹白马,从“马盂山”顺土河向东。坐青牛车的天女和骑白马的神人在潢水和土河的交汇处[木叶山]相遇。天女和神人,松开白马,叱走青牛,满怀喜悦,相对走来。
此时,天降花雨,地生灵芝,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万里蓝天,祥云飘荡,群山披翠,大地升起一片祥瑞之气。天女和神人在这普天同欢的日子里,携手相亲,花香传递心声,鸟语倾诉情怀,天作之合。这就是契丹族关于自己始祖的传说。
契丹人非常重视这个传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经在木叶山建“始祖庙”。每有战争,必祭告于此,以求战事捷顺(顺利)。一、契丹族与党项族辽建立背景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逐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国号:
民族:10世纪初( 916-1125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契丹(有时又称辽)契丹族1、契丹的崛起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措施),国力不断增强(作用)。相关史事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西夏建立背景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一、契丹族与党项族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国号:
民族:元昊西夏党项族2、党项族的崛起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立了西夏文字。兴庆(今宁夏银川)11世纪前期1038-1227花形金盏托西夏瓦当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知识解读:宋太宗征辽
目的:试图收回幽云十六州。
结果:宋败,结束了对辽的主动进攻,采取防御态势,辽军则屡屡南下进扰。耶律德光幽云十六州上京辽辽辽消极防御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相关史事东 京澶 州东 京开封 宋真宗时,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从此,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后来,北宋向西夏、南宋向金也宋岁币。 2.澶渊之盟宋真宗寇
准 对于北宋来讲: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宋下冲突:元昊,多次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2.宋夏议和: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内容整合西夏北宋辽澶州之战澶渊之盟元昊出兵宋夏议和共同开发北方地区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德光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纥 D.党项族
3.考古队员在甘肃某地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  )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成吉思汗ADC4.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  )
①辽 ②西夏 ③突厥 ④回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了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AA6.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7.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
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BC8.(2016·安徽名校期中)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B9.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契丹族。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了战争,使辽宋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在并立中共存】
材料二
(3)填写出下列大写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及小写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辽北宋西夏上京临潢府东京(汴京、开封都可)兴庆府契丹文字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它们的字形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想想这说明什么?交往密切,主要是和汉族交往频繁。(1)契丹和党项后来分别建立了哪一少数民族政权?(2)辽和西夏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辽和西夏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 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方面:仿制唐朝制度(重视儒学;开设科举);创制本民族的文字。
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历史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在征服中原汉族统治者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他们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