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动物行为的类型——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说课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2 动物行为的类型——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说课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7-07 19:1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一、探究的原因1、课标的要求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大纲所要求的四种能力之一,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探究的能力。大纲要求对于规定的实验、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要全面系统的掌握,形成有效的操作技能,并将这种技能用于解决新情境中的探究问题。 2、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由于初中生物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而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实验较多,占用的时间长,再加上学校、老师、学生的不重视,导致了大部分实验无法完成,致使实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其低下,造成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下降。3、开展实验教学的意义
(1)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理解所学知识、探究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2)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什么?蚂蚁的觅食行为1、选本实验的原因
首先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昆虫,因此学生对蚂蚁比较熟悉,且容易捕到。其次是本实验过程比较简单,可行性高。第三,蚂蚁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蚂蚁的行为对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蚂蚁是生物圈当中的一员,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行为。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操作过程。4、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由于生物不参加中考,学生不重视学习,他们虽然已经能初步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但还未能熟练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同。学生在本节前已经了解了动物的各种行为,学习了探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因此,需要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学生有着强烈的动手欲望,希望亲自动手探究动物的行为来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行为,并且将自己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和其他组做对比,希望自己组的成绩能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充分肯定。
5、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堂课以观察和讨论为主线,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并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动物行为的特点。
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实验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三、怎样探究1、过程
图片导入,设疑导思
蚂蚁找食蚂蚁爬满了盛牛奶的袋子蚂蚁的互助行为想一想1、蚂蚁在干什么?
2、蚂蚁是如何寻找食物的?
3、蚂蚁喜欢什么食物?
4、蚂蚁觅食时喜欢互助吗?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1、收集蚂蚁知识的资料。
2、观察寻找教学楼周边蚂蚁活动的地点,寻找蚁穴所在地,对巢穴进行观察,注意蚂蚁的行为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和搜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蚂蚁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蚂蚁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观察思考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互相补充,使学生对实验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施计划,小组讨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实施过程培养学生善思考、会观察、会动手、会表达的能力。实验结论根据取食食盐
和白糖蚂蚁
数 量根据取食白糖和红糖蚂蚁数 量根据取食小昆虫和馒头块蚂蚁数量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味
道有关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颜色
无 关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大小
无 关成果展示将学生的探究报告收集后,用实物台展示,每展示一组的,由该组同学讲解实验过程。学生展示后给予评价和建议。本环节还可以让其他组参与评价。最后评出最佳实验小组,最佳评价小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让他们全身心的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主导整个实验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2、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毫无目的的摆弄实验材料,有的甚至当作玩具。
(2)有些学生把实验当成一种简单、机械的模仿,并没有深入的思考,简单的按照步骤操作,就算完成任务。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能感实验中蕴含的实验方法和真理。实验过程表面热闹,实验最终目的难以体现。
(3)操作中,发现蚂蚁非常好动,不好控制,个别蚂蚁爬了出来,课堂秩序一片混乱。
(4)在探究中,有的小组准备的食物为糖和油进行对比,结果现象不明显。还有的准备的 蚂蚁数量少,没有达到预期效果。3、针对问题采取的措施
(1)对于一些常见的、基本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能使学生对实验材料的形成结构等特点有个准确的认识,又能使他们对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了解。
(2)相关知识的认知准备,主要是通过课前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对蚂蚁有了全面的了解,从而实现对实验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为实验操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针对蚂蚁好动的特点,告诉学生实验过程一定认真,要保管好每小组的蚂蚁。
(4)在选取对照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差异,实验中蚂蚁的数量不能太少。本实验成功的经验第一点,课内外结合做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新课标增加了大量的实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由于学科的特点,如果课堂上要把实验内容完成根本是不可能的,为此,我就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分课内完成和课外补充相结合的做法,采用先授课后实验,尽量把实验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能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 本实验成功的经验
第二点,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外活动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课外延伸,如本次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我让学生收集蚂蚁知识资料、寻找蚂蚁巢穴,并在巢穴四周放上不同种类、不同色彩、不同大小的食物进行对比。
本实验成功的经验
第三点,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实际生活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