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一、预习检测——抓住主干
看谁写的又快又好——写出本课的主干知识(关键词)
二、课程标准——把握主题
了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认识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三、课堂学习——获知提能
【自主学习】
1.孔子是春秋时期的
、
和
,是
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和“
”,其主要内容是“
”和“
”。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
,反对
;提倡
。
2.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守“
”,做到“
”。
3.孔子追求的“礼”,是
。为了实现“礼”,孔子提出了“
”的主张,即按照
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
矫正过来,达到
、
。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4.孔子提出“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
”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
”治国的同时,
。
5.孔子主张对鬼神
,把探讨和解决
放在优先位置。
6..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
;学习思想有
、
。
7.老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
》又称《老子》,一直流传至今。
8.老子讲“
”抽象化,视为万物的本原。提出“
”,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9.老子哲学中饱含着丰富的
思想。老子倡导政治上“
”,以“
”。
【合作探究】
材料一:皇帝上矣,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上帝光明伟大,俯视下界能明察。监督巡查四方,寻求人民的疾苦。)《诗经·大雅·皇矣》
材料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无所作为的,但却什么都能做到。) 《老子 》
材料三:“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畏惧三种东西:上天的命令、身份高的人、圣人的言论。)《论语》
对比以上三种天命观的差异,并分别作出评价。
四、课堂总结——巩固所学
【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
1.《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2.“孔子聚徒讲学,学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不耻下问
D.当仁不让
3.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
)
A.礼
B.仁
C.中庸
D.德治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5.《老子》一书中写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主张小国寡民
B.反对人际交往
C.不利社会发展
D.主张积极革新
6.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
A.都否定天命论
B.都主张恢复周礼
C.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D.都强调贵贱有序
7.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人可能是(
)
A.孔子
B.老子
C.孙子
D.墨子
8.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
A.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他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
D.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9.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10.《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五、质疑问难——解答迷津
装
订
线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预习检测——抓住主干
看谁写的又快又好——写出本课的主干知识(关键词)
二、课程标准——把握主题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课堂学习——获知提能
【自主学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
政策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
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养生),一是
。黄老之学强调“
”,既尊重
,又主张发挥
,倡导“
”、“
”,是一种“
”的哲学观。黄老政治的实施是汉初社会迅速
。此后,随着
,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
,同时,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整合出一套为
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
即位后,接受了董仲舒“
”的建议。汉代的儒学是董仲舒依据
学说,融合
、
以及
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学说,他宣扬“
”,同时提出如果
,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
,
。董仲舒强调君王施政应以
为主,以
为辅,并提出“三纲”(“
”“
”“
”)“五常”(
、
、
、
、
)
3.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
和打击
。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
和防止
的目的。从此,儒学成为
。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合作探究】
材料一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董仲舒与李斯上述主张的指导思想和社会效应有何差异?
四、课堂总结——巩固所学
【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
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
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融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3.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D.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4.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传统儒学
D.董仲舒的新儒学
5.《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6.汉武帝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对这一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儒家学派战胜了黄老学派
B.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要
C.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
D.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正统思想
7.汉初有歌谣盛赞:“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遵守,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9.“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为(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春秋繁露》
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C.促进了民族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D.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质疑问难——解答迷津
装
订
线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预习检测——抓住主干
看谁写的又快又好——写出本课的主干知识(关键词)
二、课程标准——把握主题
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认识各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以及产生的影响。
三、课堂学习——获知提能
【自主学习】
1.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
和
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
和
,传统的
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改革的潮流中,一批
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形成了思想领域
的局面。
2.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和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孟子主张
,认为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孟子倡导“
”,强调先义后利,
。南宋朱熹将《
》《
》《
》《
》列为“四书”。孟子被尊为“
”。
3.荀子具有
,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
去改在自然,“
”。荀子主张“
”,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
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荀子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该
,但又吸收了法家思想,主张
。
4.墨子是
创始人。墨子主张的“
”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它是
的爱。墨子的“
”是反对
战争,主张各国
。墨子提倡“
”,强调
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着铺张浪费,主张“
”“
”。
5.庄子提出“
”的观点,认为事物
,没有区别。庄子提出了“
”的人生态度,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
、
的态度。庄子认为天与人“
”,“天”指
,“人”是指
,人必须
。
6.韩非是法家
。韩非主张
、
、
相结合,
是
和
的前提,
是要求沉下必须遵守的,
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韩非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
。韩飞的思想适应建立
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7.孙膑是战国兵家的代表人物,主要受《
》影响,同时广泛吸收
和其他各家的思想。
【合作探究】
材料一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据《史记》记载,陆贾常常在刘邦面前引述《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刘邦呵斥他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唇相讥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于是,刘邦让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和历史上治乱的缘故。他便写下了《新语》12篇,讨论“行仁义,法先圣”的道理,使得刘邦不得不“称善”。
——参见《史记》卷九十七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分析儒家学派成为显学的原因。
四、课堂总结——巩固所学
【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
1.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制天命而用之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什么思想(
)
A.制天命而用之
B.养浩然之气
C.教育的重要性
D.齐一万物
3.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4.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5.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6.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下列几本书可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其了解的有(
)①《道德经》 ②《论语》 ③《荀子》 ④《墨子》 ⑤《商君书》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7.“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这段话蕴涵了(
)
A.朴素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思想
C.道法自然思想
D.天人合一思想
8.“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9.“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之口(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10.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想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五、质疑问难——解答迷津
装
订
线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
宋明理学
一、预习检测——抓住主干
看谁写的又快又好——写出本课的主干知识(关键词)
二、课程标准——把握主题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三、课堂学习——获知提能
【自主学习】
1.随着时代发展、
,汉代儒学粗糙的
已经无法控制人心。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以来,
、
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
、关怀
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
、
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2.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涵盖佛、道关于
、
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想与传统儒家
联系起来。到宋代,新兴的儒学逐渐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
”或“
”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成为“
”。对理学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是
、
和南宋的
,人们把他们的新入学统称为“
”。“二程”和朱熹把
和
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
”,从哲学的高度论证
和
的合理性。要把握“理”,就要“
”,即通过接触
,在体会到
的基础上加深对
的体验。其最终目的在于
,而并非
。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3.南宋
认为,“理”不需要
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
”,
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的思想因此被称为“
”。他提出“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明代
主张以
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是“
”。其思想核心是“
”,认为
就是本心,就是
。强调了
的作用,激励人们
。
4.宋明理学强调
和
,用以
,压抑、扼杀
,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
,注重
、
,讲求
,
、
,强调人的
和
,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合作探究】
材料一: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词):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材料二: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请回答:
是根据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的思想主张,分析它们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之间有合同异与渊源关系。
四、课堂总结——巩固所学
【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
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B.儒学出现危机
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道教的发展
2.宋代有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程颢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天人感应
B.天理
C.因果轮回
D.修炼养生
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述观点出自(
)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王阳明
4.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
)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了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D.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6.下列哪一观点是陆九渊提出的(
)
A.“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B.“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7.“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8.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的是(
)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与社会动荡加剧
9.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10.王守仁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五、质疑问难——解答迷津
装
订
线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预习检测——抓住主干
看谁写的又快又好——写出本课的主干知识(关键词)
二、课程标准——把握主题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三、课堂学习——获知提能
【自主学习】
1.明代晚期,以
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
、
的习气。同时,在
浸润下,社会
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2.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
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
论,不应以“
”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李贽极为痛恨那些满口仁义道德、
,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乃是“
”。每个人都可以
,使
得到自由发展。李贽提出“
”,并非生自
。否定了“
”的存在,动摇了“
”的理论基础。
3.王夫之建立起
。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
之中;宣扬“形、神、气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
可以得到正确认识。他充分肯定
的合理性。黄宗羲公然宣称
乃是“天下之大害者”,从根本上否认了陈腐的
。他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主要的有
,建立
。顾炎武针对明代读书人沉湎于
、严重脱离
的空疏学风,发出“
”的呼唤。他主张为学应
,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
”。经世致用思潮重视
、
、
的治学方法发清代
之风气;而
、
的观念也为后市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
和
,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股带有
的进步思潮,对
造成了强烈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 ——《管子·牧民》
材料二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已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已用,不为已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材料三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淮南子·主术训》
试比较一下,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批判思想与以上古代民本思想有什么异同?
四、课堂总结——巩固所学
【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
1.明朝后期的思想家李贽自称“异端”,其主张不包括(
)
A.男女平等
B.推崇程朱理学
C.个性自由
D.“万物皆生于两”
2.明清之际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批判的直接作用是(
)
A.摧毁了君主专制统治
B.近代民主思想启蒙
C.冲击了儒学正统
D.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3.黄宗羲写有《原君》,韩非写有《恃君》,对君主专制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但都是进步的,其原因是(
)
A.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B.受外来思想影响程度不同
C.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D.个人文化素养高低不同
4.商鞅的“重农抑商”思想和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的相同点是(
)
A.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B.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C.都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5.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倡“实学”,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C.经世致用
D.民主科学
6.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唯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7.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提出的民主设想有(
)①倡导言论自由 ②提出“众治”取代“独治” ③提出“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④设立各级议院,作为监督机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8世纪欧洲的启蒙学者认为:中国朝廷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不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
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
C.为政以德
D.君权神授
9.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凡例》中说:“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这表明他编撰本书的目的之一是(
)
A.弘扬宋明理学
B.提倡经世致用
C.鼓吹民主思想
D.倡导开放治学
10.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意义在于(
)
A.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B.澄清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C.唤醒了人们的“民权”意识
D.使人们勇于改革时弊,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质疑问难——解答迷津
装
订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