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古诗两首
5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2.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重点)
3.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诗歌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歌。
核心问题:
这两首诗分别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串珠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这两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
2.在表现手法上,《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有什么不同?
第一首诗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边听边想
听录音回顾课文
题①西林②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③侧成峰④,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⑤庐山真面目⑥,只缘⑦身在此山中。
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③岭:高大的山脉。
④峰:高而尖的山头。
⑤识:认识,知道。
⑥面目:面貌。
⑦缘:因为。
1.横看成岭侧成峰
2.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成了山峰。
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色各不相同。
3.不识庐山真面目
4.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课文整体感知
《题西林壁》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课文理解品析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话是因果倒装句,先写出诗人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原因: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以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庐山的全貌。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拓展:
你知道哪句俗语也蕴含诗中类似的哲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①
(宋)陆游
莫②笑农家腊酒③浑④,丰年留客足⑤鸡豚⑥。
山重⑦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②莫:不要。
③腊酒:文中指腊月酿的酒。
④浑:浑浊。
⑤足:充足,足够。
⑥豚:猪。
⑦重:重叠。
1.莫笑农家腊酒浑
2.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酿的酒浑浊不清。
丰收之年款待客人,菜肴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疑无路
4.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
忽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丽,眼前又出现一个村庄。
课文整体感知
《游山西村》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游山西村》
品读:“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组对偶句,生动地描绘了山村的自然风光。“重”“复”二字同义,描绘出无穷变化的景象;“疑无路”表达了景色给诗人带来的迷茫的心情;“暗”和“明”对比,描绘出绿树成荫、鲜花烂漫的景象;“又一村”写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课文理解品析
阅读方法解密:判断对偶的方法
概念:对偶,就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思相对或相近的两个词句成对地排列。
窍门:一查字数是否相等,二查结构是否相同,三查意思是否相对或相近。
效果:对仗工整,凝练集中,概括性强。
运用: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4题。
积累: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请你举例说明。
示例: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略做指点,我很快就做出了这道难题。这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核心问题: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分析判断。《游山西村》启迪人们:一个人当身陷困境时,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转机。
这两首诗分别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这两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
读《题西林壁》,我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深有感触,比如自己出了差错还执迷不悟,经朋友点化方才警醒;读《游山西村》,我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同身受,那次做数学题,我怎么也算不出,经爸爸一点拨,我很快就算出来了。
串珠问题:
2.在表现手法上,《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有什么不同?
《题西林壁》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通过感受揭示哲理;《游山西村》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描写乡间的风光习俗,记述行旅中的心境,善状难写之景,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
课文结构
赞美奇景
富有哲理
题西林壁
写景
侧看——成峰
横看——成岭
明理
只缘——此山中
不识——真面目
远近高低——不同
变幻莫测
寄意深远
游山西村
叙事
留客足鸡豚
莫笑腊酒浑
写景
柳暗花明
山重水复
景美情真
蕴含哲理
课文结构
《题西林壁》这首诗作者抓住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富于人生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分析判断。
课文主旨
《游山西村》这首诗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景象,表现了村民热情好客的品质,告诉我们:当陷人困境,似已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转机。
课文主旨
阅读方法解密:归纳主题思想的方法
品味诗句,联系实际,领悟哲理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蕴含哲理的诗句,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其中的道理。比如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以联系生活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例子;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联系生活中“绝处逢生”“化险为夷”等的事例。
推荐阅读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国学诵读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王安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三山五岳】
“三山”指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游山西村》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人生活中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1.我要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要默写《题西林壁》。
(1)教师点拨: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同学们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和结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背诵。
(2)教师点拨:默写时要注意下面几个字不要写错:“题”不要写成“提”;“峰”不要写成“锋”;“各不同”的“各”不要写成“个”;“庐山”的“庐”里面是“户”,不要写成“卢”;“只缘”的“缘”不要写成“原因”的“原”。
2.我懂得了下面诗句的意思,还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诗句的意思是: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见到局部。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看待事物。
(2)诗句的意思是: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色浓绿,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美丽的村庄。这两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1.不识庐(lú
lǘ)山真面目
2.远近高低各不(bù
bú)同
3.山重(zhòng chóng
)水复疑无路
4.柳暗花明又一村(chūn cūn
)
5.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dún)
二、比一比,再组词。
莫(
)
腊(
)
浑(
)
漠(
)
蜡(
)
辉(
)
√
√
√
√
√
莫笑
沙漠
腊酒
蜡烛
浑浊
光辉
三、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1.“疑”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
画,组词(
)。
2.“缘”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画。它
的同音字有(
)、(
)、(
)等,可分别组词
(
)、(
)、(
)。
Y
yí
疋
9
怀疑
纟
9
原
员
源
原来
成员
源泉
完成“阅读方法练”“写作方法练”。
完成“主题探究”“拓展提升”。(共28张PPT)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后所写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古诗两首
5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惠崇〈春江晓景〉》《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其诗歌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
主要作品:《示儿》《书愤》《卜算子 咏梅》《诉衷情》等。
1.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写作背景
2.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两首古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我会认
√
海
豚
hǎi
tún
易读错字
腊(là
nà
)酒
浑(
hún
hùn
)水摸鱼
莫(
mò
mè
)笑
海豚(
tún
tén
)
√
√
√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两首古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题西林壁》一诗,作者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
《游山西村》生动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我会写
结构:上下
组词:变幻莫测
望尘莫及
造句:四月的天山,气候变幻莫测。
音序:M
部首:艹
书写指导:艹稍小,日略扁,大的横长,撇捺舒展。
莫
mò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第一笔撇为竖撇。
结构:左右
组词:腊酒
腊月
造句:我和爸爸都是腊月的生日。
音序:L
部首:月
腊
là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冖稍宽,盖住下部。
结构:左右
组词:浑浊
浑然一体
造句:我们要保护环境,让浑浊的河水变清澈。
音序:H
部首:氵
浑
hún
书写指导:整体笔画紧凑,注意穿插迎让,最后一笔笔画舒展。
结构:左右
组词:疑问
将信将疑
造句: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问都可以请教老师。
音序:Y
部首:匕
疑
yí
词语解释
①题:
②西林:
③岭:
④峰:
⑤识:
⑥面目:
⑦缘: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高大的山脉。
高而尖的山头。
认识,知道。
面貌。
因为。
①山西村:
②莫:
③腊酒:
④浑:
⑤足:
⑥豚:
⑦重:
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不要。
文中指腊月酿的酒。
浑浊。
充足,足够。
猪。
重叠。
词语解释
再读古诗,说说你从体会到了什么?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分析判断。
《游山西村》体现了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情感。
再读古诗,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初读课文后,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从《题西林壁》中学到了怎样认识事物的哲理;从《游山西村》中学懂得了怎样面对困难的道理。
1.我会辨别下面形近字,还会组词呢!
腊( )
浑( )
莫( )
疑( )
蜡( ) 挥( )
幕( )
凝( )
腊月
蜡烛
浑水
指挥
莫笑
开幕
疑问
凝视
2.我能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题西林壁( )
a.题目 b.书写,题写 c.古指额头
(2)只缘身在此山中( )
a.边
b.沿,顺着
c.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
a.疑问
b.怀疑
c.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
b
c
b
3.我能发现加点字的规律,还能照例子写词语呢!(写两个)
(1)山重水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暗花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窗明几净 人杰地灵
说东道西 街头巷尾
4.我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成了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不同的样子。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了柳荫深深,鲜花明艳,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5.我能判断下面说法正确与否,对的画“√”,错的画“×”。
(1)苏轼和陆游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2)《游山西村》中的“山西村”,就是现在的山西省。( )
(3)这两首诗都于写景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 )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蕴含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其结果是不同的”的道理。( )
(5)按“只/缘身在/此山/中”停顿朗读这句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