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重难点)张钫:全国十佳小记者,原名张苒,笔名张苗。生于北京。著有《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水浒传(hǔ xǔ)?√传调单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主要采用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小学生苗苗和季老针对三个问题所进行的对话。偏科:
贯通:
滚瓜烂熟:
绿林好汉:
指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
造句:我们班上有一些同学偏科特别严重。
1.(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彻地了解。2.连接;沟通
造句:学习要做到融会贯通。
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造句:我们把这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
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
造句: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鼓励 激励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苗苗与季爷爷讨论看闲书的问题,季爷爷对儿童读课外书表示支持。
第二部分(第10、11自然段):写苗苗与季爷爷讨论偏科的问题,季爷爷向21世纪的青年提出了“三贯通”的更高要求。
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写苗苗与季爷爷讨论学习外语的观点,季爷爷提出了小学生应多积累古诗文的建议。核心问题:
“小苗”和“大树”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串珠问题: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 ?文章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2.你认为文题中的 “小苗”和“大树”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3.季爷爷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 ?
4.季爷爷与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1.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从季爷爷的开场白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
季爷爷的开场白,以商量的语气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体现了季老的亲切、随和。其对下一代发自内心的关爱显露无遗。 开场白概念:对话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
效果: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答题模式:通过……和……的对话,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对话描写的方法2.“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hǔ)传》里绿[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说说这段话的作用。引用季爷爷文中的话,巧妙地引出有关“看闲书”的话题,从中可以看出苗苗的聪明机智,为这次访谈做了充分的准备。自然引出下文。引出下文3. 三贯通指的是什么?季爷爷对21世纪的青年提出了什么期望?“三贯通”指清华大学主张的“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和季爷爷提出的“文理贯通”。季爷爷对21世纪的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是季爷爷针对苗苗提出偏科这个问题而说的,表达了季爷爷对新世纪青年的殷切期望。核心问题:“小苗”和“大树”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小苗”和“大树”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 “小苗”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文章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爷爷。文章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形象生动,“小苗”与“大树”形成对比,使得这篇访谈录更加有趣,引人入胜。“对话”则表明了这篇文章的体裁特点——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结构全文。串珠问题:2.你认为文题中的“小苗”和“大树”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小苗”指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道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爷爷学识渊博,恰似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3.季爷爷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季爷爷对于读书的见解:
(1)想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要进行古诗文积累。4.季爷爷与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季爷爷很有涵养且待人谦和,说话语气温和,善于在幽默的谈吐中引导孩子明理,对下一代充满关爱之情。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学生,她谦虚好问,对季爷爷十分尊敬、崇拜,活泼天真。(苗苗)(季羡林)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讨论看书——多读课外书谈偏科问题——提倡三贯通小苗:稚气、直率、礼貌请教学外语——鼓励早学习背诵古诗文——加大积累量大树:平易近人、亲切幽默本文记录了学生苗苗与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关于看闲书、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等问题的对话,从这一老一小的对话交流中让我们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更能感受到季老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和深深的关爱之情。从容读书
赵 畅
在法国,从政府要员到作家、教授乃至普通百姓,几乎都有爱书和读书的习惯。难怪一位法国人说:“如果房间里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法国人之读书,并不是因为生活的负担和生活的压力,而是因为受浓厚兴趣和美妙情愫的牵引、役使。如果把读书视为心灵的旅程的话,那么从容实在是最为紧要的了。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尝不是个人体验?读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人吴徽所说“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古人相沟通、相交流,从而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从容读书的真谛若此,然而,并非人人都能把握。最近,从报上看到这样两则故事,觉得颇能说明问题。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读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表面上观之,“读三年《易经》”怕是够从容的了,然而,不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不求甚解,又怎与从容读书沾上边去?同是读书,亦喜背诵,文学巨匠茅盾却从容得可以。他照样能熟练地背出120回的《红楼梦》,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不就归源于其从容读书,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精神的养料?
镇镇定定、从从容容读书的人,怕不乏读书的情趣。想当年,司马温公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手不离书。可读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表面上观之,“读三年《易经》”怕是够从容的了,然而,不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不求甚解,又怎与从容读书沾上边去?同是读书,亦喜背诵,文学巨匠茅盾却从容得可以。他照样能熟练地背出120回的《红楼梦》,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不就归源于其从容读书,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精神的养料?
镇镇定定、从从容容读书的人,怕不乏读书的情趣。想当年,司马温公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一个人真要做到从容读书,没有把读书当作心灵义务,没有把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大抵是不行的。因为不想从容读书者,自可以有诸多的理由,什么世界太吵呀,热闹事太多呀,诱惑太强呀,等等。亦难怪古代不少读书人总是把静坐作为理学的必修课,以清心寡欲打消杂念。朱熹告诫读书人说:“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程颐则“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是啊,只有冲破名缰利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方能从容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该是无条件的,它完全取决于自我的选择。就拿法国密特朗总统来说,他从政数十年,无论政务多么繁忙,每天不读两小时书总是夜不安寝的。一个国家的总统其繁忙程度当是可想而知的,其尚且能够从容读书,那么我们呢?
著名作家茹志娟的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如果把好的书籍视为朋友,那么一个不会“煮书”的人,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除了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和一种折磨外,又能是什么呢?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说得多精彩呵!欲要成“神”,则不妨从“煮书”始,不妨学会从容读书!
或许,我们穷尽一生亦无法接近从容的境界,然而,崇尚从容品质的过程,毫无疑问已经开始从容了。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谏逐客书》李斯)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yàn)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题弟侄书堂(节选)》杜荀鹤)【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关于读书的对联】
上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下联:恨无十年暇(xiá),尽读奇书。一、用“√”标出画线字正确的读音。
彭公案(péng píng)
三侠五义(xiá jiá)
水浒传(zhuàn chuán)
绿林好汉(lù lǜ) √√√√二、请正确理解下面句子中画线的字。
1.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攻击,使人受到伤害。从,自从。表示满足一定的条件,而能怎么样。指才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