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初二语文
2017.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9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考试号用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保持卷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24分)
l.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当乍暖还寒的春天走进大山,这时,你会看到凌寒独自开的映山红凭着不折不náo(
)的精神让自己从冬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了。走进这一坡一坡都是映山红的山野,走进这满怀着热chén(
)的情怀,我被这些花朵所感染。风把树吹得嘎嘎直响,雄壮有力,而花开的声音很小,是一种低吟,仿佛透着qiān(
)恭,又如一首轻音乐,决不会zhuó(
)伤你的耳朵。这声音让整个山野的花都一展芳容。
我由衷地感谢造物主设计了冬。没有冬的
(单调
肃杀),或许我们永远感受不到春的温柔妩媚。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
(徘徊
徜徉)其间,那才真有味儿;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①不折不náo(
)
②热chén(
)
③qiān(
)恭
④zhuó(
)伤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2分)
①
②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IO分)
①俱怀逸兴壮思飞,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③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
》)
⑤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⑥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⑦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⑧策之不以其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3.名著《水浒传》阅读。(5分)
①《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写出智取一方的两个人物姓名。(2分)
②《水浒传》中鲁达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下面是有关他的几个故事,请把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节用线连起来。(3分)
野猪林
倒拔垂杨柳
相国寺
拳打镇关西
渭州
英勇救林冲
4.根据提供的上联或下联,从下面诗句中选择合适的下联或上联(填写序号)。(3分)
A.
江清月近人
B.山随平野尽
C.青山横北郭
D.人迹板桥霜
E.鶗鴂昨夜鸣
F.青山郭外斜
①绿树村边合,
。
②鸡声茅店月,
。
③
,江入大荒流。
第二部分(46分)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5~6题。(6分)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5.李商隐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6.《夜雨寄北》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和《鹧鸪天》中“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8题。(6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丛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D.不敢出一言以复
普明日复奏其人(《赵普》)
8.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作者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以较大篇幅写老师的严厉,为什么?(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完成第9~10题。(7分)
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入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叉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②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有删节)
【注】①评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走学士。②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如是者凡更三师。
②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10.本文写了许衡哪三方面内容?请简要概括。(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8分)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冷成金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固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11.结合全文,概括经典阅读的重要性。(3分)
12.文章第⑦段中的“最佳操作系统”指代什么?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3分)
13.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信息时代使我们能便利地获取信息,使我们与世界的联系立体化,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患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在年轻人中间,选择的自由,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来有过的恐慌。
C.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只是“脾气”而已。
D.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19分)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肖复兴
①入冬后北京最冷的那天晚上,我在一家小饭馆里。家里的人都出了远门,没有饭辙儿,要不我是不会在这么冷的天跑出来到这里吃晚饭的。正是饭点儿,小饭馆里顾客盈门,只剩下靠门口的一张桌子空着,只要一开门,冷风就会乘机呼呼而入,别无选择,我只好坐在了那儿。
②服务员是位模样儿俊俏的小个子姑娘,拿着个小本子,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一口外地口音问我:您吃点儿什么?我要了三两茴香馅的饺子和一盆西红柿牛腩锅仔。很快,饺子和锅仔都上来了,热气腾腾的扑面撩人,呼啸寒风便都挡在了窗外了。
③埋头吃得热乎乎的,觉得忽然有一股冷风吹来,抬头一看,一位老头已经走到我的桌前,也是别无选择地坐了下来。在我的对面坐下来之后,大概看见我正在望着他,老头冲我笑了笑,那笑有些僵硬,不大自然。也许,是为自己一身油渍麻花的破棉袄感到有些羞涩,和这一饭馆衣着光鲜的红男绿女对应得不大谐调。我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纪,或许还没有我大,只是胡子拉碴的显得有些苍老。我猜想他可能是位农民工,或者刚刚来到北京找活儿的外乡人。
④他坐在那里,半天也没见服务员过来,便没话找话的和我搭话,指指饺子,问我饺子怎么卖?我告诉他一两三块钱吧。他立刻应了声:这么贵!这时候,那个小个子姑娘拿着小本子走了过来,走到老头的身边,问道:你吃什么?老头望了望她,多少有点儿犹豫,最后说:我要一碗米饭。姑娘低头在小本子上记下来,又抬起头问:还要什么?老头说:就一碗米饭!姑娘有些奇怪:不再要点儿什么菜?老头这回毫不犹豫地说:一碗米饭就够了。然后补充句:要不麻烦你再给我倒碗开水!姑娘不耐烦了,一转身冲我眉毛一挑,撇了撇嘴,风摆柳枝般走了。
⑤过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姑娘把一碗米饭端上来,更不要说那一碗开水了。在这样一个势利眼长得比鸡眼还多的社会里,人们的眼睛都容易长到眉毛上面,很多饭馆都会这样,不会把只要一碗米饭的顾客放在心上,更何况是一个衣衫褴的老头,在他们眼里几乎是乞丐一样呢。姑娘来回走了几次,大概早忘了这一碗米饭。
⑥我悄悄地望了一眼对面的老头,看得出来,老头有些心急,也有些尴尬,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如坐针毡。
⑦我很想把盘子里的饺子让给老头先垫补一下,但把剩下小半盘的饺子给人家吃,总显得不那么礼貌,有些居高临下,就像电影《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打发要饭的似的。那锅仔我还没有动,可以先让他喝几口,但一想饭还没吃,先让人家喝汤,恐怕也不合适,而且也容易被老头拒绝。
⑧因此,当姑娘又向这边走来的时候,我远远地冲她招招手,她走了过来,老头看见了她,张着嘴动了动,一定是想问她:我那一碗米饭呢?但如今的小姑娘哪一个好惹?为了避免尴尬,我先把话抢了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给我上碗米饭!话音刚落,怕她同样嫌弃我也只要—碗米饭,便又加了句:再来三两饺子。姑娘在小本子上记了下来,转身走了,我冲着她的背影喊了句:快点儿呀!她头没有回,扬扬手中的小本说道:行哩!
⑨老头望了望姑娘走去的背影,又望了望我,什么话都没有说,似乎是想看看,同样一碗米饭,到底谁的先上来。一下子,让我忽然感觉偌大的饭馆里,仿佛主角只剩下了老头,姑娘和我三个人,三个人彼此的心思颠簸着,纠结着,一时无语,却有着不少潜台词。
⑩我望了望老头,也没有说话。我是想等这一碗米饭和三两饺子上来,一起给老头。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有饿的时候,谁都有钱紧甚至是一分钱让尿憋死的时候。老头垂下头,不再看我。我埋下头来,吃那小半盘的剩饺子,也不敢再望他,我不知道此刻他在想什么,但生怕我的目光总落在他的身上会让他觉得尴尬。
很快,也就是那小半盘剩饺子快要吃完的功夫,只听姑娘一声喊:您的米饭和饺子来了,便把一碗米饭和三两热腾腾的饺子端在我的桌子上,同时也把老头的那一碗米饭端在桌上。可是,抬头的时候,我和姑娘都发现,对面的老头已经消失在寒风中。
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14.小说中的老人从进小饭馆门感到不自然并有些羞涩,一直到离开小饭馆,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用简洁的语句分条概括。(4分)
15.请比较小说中的“我”和女服务员对老头的不同态度。(4分)
16.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4分)
17.第⑨段中的画线句说三个人“一时无语,却有着不少潜台词”,请分别阐述三个人的潜台词。
(3分)
18.小说题为“上一碗米饭的时间”,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的丰富意蕴。(4分)
第三部分(60分)
19.作文。(60分)
请以“那些酸酸甜甜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和人名;
④书写认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