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同步练2份打包)(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同步练2份打包)(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13 00:06:11

文档简介

《原始农耕生活》练习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栽培稻谷遗存
②鱼纹彩陶盒
③干栏式房屋
④司母戊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承中华美食文化,引发广泛关注。右图是我国远古时期的陶制炊具,它距今约有( 
 )
A.一百七十万年
B.六七千年
C.四千多年
D.两千多年
4.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5.南方地区气候潮湿闷热,在远古时代有哪一远古人群建造干栏式房屋,为自己提供一个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6.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7.鸡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从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
(  )
A.蓝田人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8.中国神话中的“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除神话传说外,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其中,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9.假如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10.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  )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11.与“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
( http: / / www.21cnjy.com )粟”等关键词有关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应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简答题
12.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材料分析
13.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两图是半坡原始居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房屋复原图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想一想,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他们是怎样考虑的?读图分析后讨论再回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
《原始农耕生活》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屋。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会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
2.D
3.B
4.C
5.C
6.D
解析:可以织布的棉花直到北宋才传入我国,在那之前的人们是不可能穿到棉布衣的。
7.D
8.D
9.B
解析:半坡时代的工具是磨制石器。所以是B
C是商周时期
D是春秋战国时期。
10.D
11.C
二、简答题
12.相同点:生产以农业为主,生活是盖房定居,磨制石器和陶器。农耕文明的特征。
不同点:房屋的结构不同,种植农作物不同,干栏式、水稻。
半地穴式、粟。
原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三、材料分析
13.材料分析
(1)半坡
(2)半坡人面鱼纹盆
(3)粟
⑷没有文字记载
材料分析
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房屋。
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
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共30张PPT)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1
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
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以及意义
3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
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学习目标:
半坡原始居民:
活动时间
距今约6000年前
陕西西安半坡村村
距今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耕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原始生活
距今约六千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猪狗等动物
彩陶、纺线织布
定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名称:
原因:
半地穴式房屋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沙,又可以取暖。
磨制石器
骨耜
半坡原始居民
主要生产工具是
磨制石器和耒耜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植粟的国家
石磨盘
陶器
纺轮
粟、菜籽
鱼钩
石斧
西安半坡出土
人面鱼纹彩陶盆
鱼纹彩盆
  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羊、(黄)牛、鸡等家畜。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改善了生活。能制造各式各样的陶器,专门用来取水的尖底瓶独具特色。彩陶在红底上绘各种生动图案,美观实用。有些还有刻画符号。
(汲水器)
尖底陶瓶
陶纺轮
活动时间
距今约7000年前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河姆渡原始居民
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由前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西距余姚市区24公里。石器经过磨制,属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距今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耕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原始生活
距今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磨制石器,骨耜
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饲养家畜(猪、狗……)
陶器、玉器、乐器,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
定居,挖掘水井,住干栏式房屋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名称:
优点:
原因:
干栏式房屋
江浙地区地势低,潮湿温热
通风防潮,上面住人,下面
养牲畜
说明河姆渡居民
开始定居生活
7000年前的水井
复原后的水井
河姆渡居民已经
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炭化稻谷
骨耜


河姆渡出土
我国是世界上
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陶猪
说明河姆渡居民
不仅制陶,而且
学会养猪,开始
原始畜牧业。
猪纹陶钵
说明河姆渡居民
学会制陶,开始
原始手工业。
玉璜
玉玦
骨哨
玉器和原始乐器
也属于原始
手工业的范畴
半坡
河姆渡
半地穴式
干栏式
判断下面分别是哪个遗址的房屋,请说明各自特点和判断依据。
黄河流域,冬较冷夏较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
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观察与比较
半坡原始居民与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主要不同呢?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
遗址名称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距今时间
7000年
6000年
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
陕西西安
历史地位
长江流域(南方)
黄河流域(北方)
原始
农业
农作物
水稻(水田)
粟(旱田)


磨制石器、耒耜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原始饲养业

猪、狗
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建筑形式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社会生活组织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相同点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应用纺织技术,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原始艺术的萌芽。
思考: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原始农业的发展:
1.
时间:
2.
兴起地区:
3.
发展变化:
1)水稻: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2)粟: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7000年。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现,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