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病毒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5.4病毒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7-12 20:0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病毒》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题目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生物学教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病毒和细菌都有致病性而且都是微观的,所以往往把二者相混淆;另外对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重大危害知之甚少。因此,将微观的生命现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将过去的历史鲜活地再现给学生,多媒体信息在本节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教学目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知识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于本节课内容,学生要能说出病毒结构和细胞结构的差异、能识别病毒种类并知道病毒和人类的关系;第二,技能目标。在此次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病毒的发现历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培养了其获取和运用信息等能力。第三,情感目标。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同病毒可以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接着,教学的重难点。本次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教学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种类、结构与生活,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四个方面。其中,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并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由于学生对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了解还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并不能从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因此,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特点成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第四,教学方法。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法和提问方式相结合,讲授方法与启发式谈话法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微观世界和人类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分五步走。第一,知识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引出新课。通过回顾前几节课的知识--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会不会有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引导学生回想第一章学习生物的特征时讲到“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第二,引导探究,发现病毒。以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对烟草的研究为起点,讲述他通过观察、分析烟草患病的病因,提出“烟草患病可能是由细菌引起的”猜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该猜想。接着,分步讲述科学家所做的验证实验,让学生站在科学研究者的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使得烟草致病的不是细菌,而是另外一种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滤过性病毒,这是病毒的初步发现。后来,科学家莱夫勒和罗恩施相继研究和证实,称之为“过滤性病毒”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病毒”。病毒发现的过程,是科学家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加深对自然认识的一部奋斗的历史。通过病毒发现过程简介,使学生逐步获得对病毒特点了解。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通过类比分析,掌握病毒的种类及结构。借助电子显微镜,科学家们发现病毒的形态基本成三类形状,通过展示图片,并联系病毒形态特点和命名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三类病毒形态;接着,以类比的方法体现病毒之微小。展示资料图片──针尖上的大肠杆菌,2000多个细菌可同时穿过一个针空,而3万个病毒合起来才只有一个大肠杆菌大,来类比显现病毒之微小,只能以nm来计量,并且发现它们的大小在10~300
nm之间;对于病毒的分类,则通过展示狂犬病毒、AIDS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等几种病毒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引导学生联系对生物的分类,按一定的标准,对研究对象通过小组合作对它们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并让学生认识到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接着,请学生观察书本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他们结构的共同之处,小组总结出病毒的一般结构包括:蛋白质的外壳和遗传物质的核心;并把病毒和细胞进行比较,得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结论”,知道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引导学生联想《生命的诞生》就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积累浓缩而成的;在对病毒的结构特点了解之后,提出思考: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为病毒,站在病毒的立场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所。小组讨论合作互动:病毒想要长期生存下去,必须寄生在生物体内。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最安全的寄生部位,即细胞内,只有寄生的寄主细胞内才有活性。接着以动画演示流感病毒的繁殖过程,让学生仔细观看,复述侵染和繁殖的过程,各小组讨论并分析它的繁殖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观看,发表看法,师生互动共同补充、修正和完善,掌握病毒繁殖的过程,知道病毒“借腹怀胎”的繁殖特点。
然后,将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利用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在老师的组织下井然有序的进行各自观点的阐述。
最后,通过课上总结--布置作业--课后反思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