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及书写步骤。
2.知道常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3.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习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说出该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含义。S+O2SO2
质: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量:每32份质量的硫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数:S、O2、SO2的粒子个数比为1∶1∶1。
2.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指导学生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自学课本P99~P100,理清书写化学方程式方法步骤。尝试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2KMnO4K2MnO4+MnO2+O2↑
3Fe+2O2Fe3O4
2H2+O22H2O
2.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标志: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
3.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来表示)、催化剂等写在等号的上方。
4.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5.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Fe+O2→Fe3O4 3Fe+2O2Fe3O4
(2)KClO3→KCl+O2
2KClO32KCl+3O2↑
(3)Ca(OH)2+Na2CO3→CaCO3+NaOH
Ca(OH)2+Na2CO3===CaCO3↓+2NaOH
(4)Na2CO3+HCl→NaCl+CO2+H2O
Na2CO3+2HCl===2NaCl+CO2↑+H2O
精讲点拨:
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步骤:(一“写”二“配”三“标”四“等”)
第一步“写”:根据事实,左边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物,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时用“+”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第二步“配”: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并使之成最简整数比),使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都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切不可改动化学式中的数字!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法或观察法。
第三步“标”:即标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气体用“↑”,液体中生成固体用“↓”,但当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有气体或固体时,不须注明!
第四步“等”:将短线改成等号。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TIF"
\
MERGEFORMAT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INCLUDEPICTURE
"../../../展示提升.TIF"
\
MERGEFORMAT
知识模块一:化学方程式
知识模块二: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炭黑2Mg+CO22MgO+C。
2.下列能正确表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B )
A.Fe+O2FeO
B.3Fe+2O2Fe3O4
C.4Fe+3O22Fe2O3
D.6Fe+4O22Fe3O4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C2H4+3O22CO2+2H2O
1MnO2+4HCl(浓)1MnCl2+1Cl2↑+2H2O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化学方程式,能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会从质、量、数等方面读出化学方程式。
【学习重点】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学习难点】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用化学式完成下表中的化学反应(注明反应条件):
C+O2CO2
2KClO32KCl+3O2↑
4P+5O22P2O5
2KMnO4K2MnO4+MnO2+O2↑
3Fe+2O2Fe3O4
2H2+O22H2O
下列三种方式都可以表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你认为哪种方式更能简捷地记录和描述这一反应?(让学生回答)第三个选项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化学方程式。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②碳+氧气二氧化碳 ③C+O2CO2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96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阅读课本P96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化学方程式具有哪些意义呢?(以木炭燃烧为例)
化学方程式具有两点意义。
(1)表示出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如C+O2CO2,反应物为C和O2,生成物为CO2,反应条件为“点燃”。
(2)表示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如:C + O2 CO2
12
∶ 16×2
∶
12+16×2
12
∶ 32
∶ 44
即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3)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对于4P+5O22P2O5这个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如何表示?
计算过程如下:
4P + 5O2 2P2O5
31×4∶16×2×5∶(31×2+16×5)×2
124∶ 160∶ 284
31∶
40∶ 71
化学方程式应该怎么读?
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其读法有异于数学中的方程式。其中的“+”读成“和”;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以磷燃烧为例:
(1)宏观读法: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微观读法: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质量读法: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1.思考:你能从以下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中得到哪些信息?
2H2O2H2↑+O2↑
2.完成教科书P97“讨论”题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TIF"
\
MERGEFORMAT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INCLUDEPICTURE
"../../../展示提升.TIF"
\
MERGEFORMAT
知识模块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知识模块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知识模块三: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加热ag氯酸钾和b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B )
A.c-(a+b)
B.a+b-c
C.a-c
D.a+b+c
2.在实验室易燃品橱柜里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小红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分析:取2.16g该物质,使其充分燃烧,测知只生成2.16g水和5.28g二氧化碳。请通过计算填空:
该物质中含氢元素0.24g,含碳元素1.44g,若含有氧元素,其质量为0.48g。(若不含氧元素,此空不填)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由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量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5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21
10
9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X中未测值为零
D.若Q为氧气,则该反应为氧化反应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能记住并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会从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原因。
3.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学习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学习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的原因。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1777年,拉瓦锡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发现了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总量在反应前后都是相同的,即质量守恒定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定律。
2.教师指导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问题与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1.阅读课本P92~P93,实际操作所选中的实验,观察并记录。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现象
化学反应前后天平平衡
化学反应前后天平平衡
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铁+硫酸铜―→硫酸亚铁+铜
反应前总质量
m1
m1
反应后总质量
m2
m2
分析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思考交流】
(1)方案一中,为什么在玻璃管一端系一个小气球?如果不系,会有什么后果?
(2)分析比较两个方案的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自学课本P94)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记忆。
(4)冰融化后,得到水的质量与原来冰的质量相等,这个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观察与思考】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5-1】【实验5-2】观察并记录
实验
【实验5-1】
【实验5-2】
实验现象
化学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
化学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
文字表达式
盐酸+碳酸钠―→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镁+氧气氧化镁
反应前质量
m1
m1
反应后质量
m2
m2
分析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
【交流讨论】课本第95页讨论中的两个问题
阅读课本P95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肯定没有变化,哪些量一定发生变化,哪些量可能发生变化?(元素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物质的总质量“五个”不变);分子种类、物质的种类“两个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TIF"
\
MERGEFORMAT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INCLUDEPICTURE
"../../../展示提升.TIF"
\
MERGEFORMAT
知识模块一: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模块二: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B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④⑥
D.①③⑤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D )
A.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
B.分子的运动速度改变
C.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原子重新组合
3.ag白磷在bg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D )
A.一定是(a+b)g
B.一定不足(a+b)g
C.大于(a+b)g
D.小于等于(a+b)g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1)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纸燃烧生成的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逸散到空气中。
(2)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
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逸散到空气中。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提高解计算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
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你能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吗?能否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来计算生成物(产品)或反应物(原料)的质量呢?
例:在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中,水和氢气的质量比为36∶4;那么,36克水完全分解能生成4克氢气;18克水完全分解能生成2克氢气。
2H2O2H2↑+O2↑
36 4
36克
(?)
18克
(?)
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认真自学课本P102例1,能熟练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2.解题时如何设的?还可以怎样设未知量?
3.解题中比例为什么成立?依据是什么?
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认真自学课本P103例2,能熟练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2.解题时如何设的?还可以怎样设未知量?
3.解题中比例为什么成立?依据是什么?
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5.例1、例2区别与联系在什么地方?
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计算生成物的质量。
例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反应物的质量。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TIF"
\
MERGEFORMAT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INCLUDEPICTURE
"../../../展示提升.TIF"
\
MERGEFORMAT
知识模块一: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物的质量
知识模块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质量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1.简单的过量计算。
加热32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当制得3.2g氧气时停止加热,剩余的固体含有什么物质?质量分别是多少?
解:剩余高锰酸钾0.4g,锰酸钾19.7g,二氧化锰8.7g。(过程略)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取一定质量的该样品与1g的二氧化锰混合,其总质量为6g。依次加热该混合物t1、t2、t3、t4时间后,分别冷却称量剩余物质量,记录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的质量(g)
4.24
4.16
4.08
4.08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总质量为1.92g。
(2)样品中氯酸钾的纯度是多少?
解:2KClO32KCl+3O2↑;氯酸钾的纯度是98%。(过程略)
二、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课后反思:
方法改进:
存在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