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七下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版七下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3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15 22:4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平定噶尔丹叛乱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1684年,设台湾府清朝前期皇帝在位期间大事串联(基于18课)温故知新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思考1.阅读书本P94,归纳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背景和原因。(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1.背景(2)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 产,是“国之大计”。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思考1.阅读书本P94,归纳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顺治、康熙、 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2.原因——“康乾盛世”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具体措施(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清朝开荒执照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具体措施(2)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河道总督:靳辅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具体措施(3) 改进粮食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推广种植花生、马铃薯。早熟稻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成为一般百姓的主要食物来源,让许多贫困百姓免于因营养不良而死。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具体措施(4)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2)水利兴修方面,治理大河以及大运河,修建水利工程。(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3)粮食种植方面,改进技术、品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发展?——农业上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思考2.结合课文P95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的前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发展思考3.对比P42-43宋代手工业、P69明代手工业、P95清代手工业的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发展明代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手工业规模更大了,出现了手工业工场;
造船业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思考4.对比P44宋代商业、P69明代商业、P96清代商业的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商业的发展1.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比如:
3.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清朝时期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晋商代表徽商代表
胡雪岩“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思考5.“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分别形容的是哪些地方?“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商业的发展——江苏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江苏的苏州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局部材料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商业资本活跃,出现会馆、商帮。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商业的发展材料一: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三、人口的增长1.增长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三、人口的增长材料三: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现象:人们盲目开垦沿河与沿湖的土地,水流域面积不断缩小;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灾越来越严重。(意思相近即可)
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三,说明黄河流域出现的突出的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其原因。从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出什么认识?三、人口的增长2.问题——人口的增长导致人地矛盾逐渐突出(1)积极影响:
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②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三、人口的增长3.影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商业:商业发达人口的增长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 统治者调整政策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社会问题人口的问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居世界首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1.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表现包括(  )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引进高产作物③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④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清朝前期,发展兴盛的手工业部门包括(  )
①丝织 ②棉织 ③印染 ④制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D A 巩固练习3.下列哪项不能反映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  )
A.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D.江宁著名机户李东阳B 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犹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B 5.清朝统治者虽然起源于渔猎民族,但其重视农业的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汉族王朝,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清朝前期重视农业发展的帝王不包括( )A.皇太极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A6.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A.北京 B.扬州 C.苏州 D.杭州7.明清商业兴盛,请问哪两个地方的商人最为活跃( )
A.山西和徽州商人 B.广州和北京商人
C.湖南和新疆商人 D.福建和浙江商人8.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是在(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末年CAD合作探究:(1)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一稳定的社会政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恢复生产的措施,重视经济发展。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变化:这一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因素:清朝前期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稳定的社会环境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
农业耕作的科技水平较低。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这些作物的种植与清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答:明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国外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朝前期,在中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与中国传统的农作物水稻、小麦相比,他们耐干旱,耐盐碱,生长周期短,易于种植,而且单位产量非常高,这就使得有限的土地能生产处更多的粮食,也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说,清朝前期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是促进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