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2、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精读一遍教材第69页到70页,用红笔完成课本填空;再针对【课前预习】二次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课前预习】
(一)、预习书:P69~P70
(二)、思考: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上的点表示什么?,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
1、图像是表示________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更________、更________地反映了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情况.
2、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1、如图,是某地某年月平均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月份平均气温是______,十月份平均气温______;
(2)这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是______月,温度大约是______;
(3)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大约相差______
(4)月平均最高气温为的月份是______月,它可能是______季节;
(5)上述变化中,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
(6)估计明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会
低于吗?
【课堂探究】
沙漠之舟——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1)一天中,骆驼的体温的变化范围是?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16时到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看出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第一天8时有什么关系吗?其他时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点表示的是什么?还有几时的温度与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趣事?与同伴进行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结】
一、
1.会用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能利用关系式求值。
二、我的困惑:
【课堂检测】
2、海水受日月的引力而产生潮汐现象,早晨海水上涨叫做潮,黄昏海水上涨叫做汐,合称潮汐。潮汐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是某港口从0时到12时的水深情况。
(1)大约什么时刻港口的水最深?深度约是多少?
(2)大约什么时刻港口的水最浅?深度约是多少?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水深在增加?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水深在减少?
(5)A,B两点分别表示什么?还有几时水的深度与A点所表示的深度相同?
(6)说一说这个港口从0时到12时的水深是怎样变化的。
【巩固作业】
1、某山区今年6月中旬的天气情况是:前5天小雨,后5天暴雨,那么反映该地区某河流水位变化的图像大致是(
)
A.
B。
C.
D.
2.某农民带了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些零用钱备用,如用y表示该农民身上的总钱数(元),x表示所售出的土豆的重量(
千克),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_______元;
(2)降价前他每千克土豆的出售价是_______元;
(3)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的土豆售完,
这时他手中的钱(含备用零钱)是26元,问他一共带
了
________千克土豆。3.3.2《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二)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进一步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图象表示的理解。
2.
给出实际情境,能大致描绘出它的关系图。
3.
进一步培养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精读一遍教材第66页到67页,用红笔完成课本填空;再针对【课前预习】二次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课前预习】
(一)、预习书:P73~
P74思考:每一个图像反映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
(二)预习检测:
1.下面四幅图象表示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状况下的表现。请把图象的序号填在相应语句后的横线上。
(1)汽车启动速度越来越快_______;
(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一坑地速度逐步降下来,越过坑地起速度加大_______;
(3)行驶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_______;
(4)汽车到达目的地,速度逐步减小最后停下来_______。
2、李小勇的爸爸让他去商店买一瓶酱油,下图近似地
描述了李小勇和家之间的距离与他离家后的时间之间的
关系,则:
(1)李小勇去买酱油共花了
_______min,他走路的平均
速度是________.
(2)李小勇在买酱油的过程中有_____次停顿,其中第______次是因为买酱油付钱而停顿的。
(3)李小勇在途中另外一处停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写的合理都对)
【课堂探究】
1、如图,是某人骑自行车的行驶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
t(时)的函数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0时到3时,行驶30千米
B.从1时到2时匀速前进
C.从1时到2时原地不动
D.从出发地到1时与从2时到3时的行驶速度相同
2、小明某天上午9时骑自行车离开家,15时回家,他有意描绘了
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图像表示了哪两个变量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
个是因变量?
(2)10时和13时,他分别离家多远?
(3)他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时什么时间?离家多远?
(4)11时到12时他行驶了多少千米?
(5)他可能在哪段时间内休息,并吃午餐?
(6)由他离家最远的地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学习小结】
1.
设路程为s,速度为v,时间为t,则s=______
,
v=______
,t=_______。
2.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
、
。
方法的特点:
、
、
。
3、我的困惑:
【课堂检测】
1.假定甲,乙俩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
如图所示,看图填空:
(1)这是一次________赛跑。
(2)甲,乙俩人中先到达终点的是__________.
(3)乙在这次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m/s
2、龟兔赛跑,它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不久兔子就把乌龟远远甩在了后面,于是兔子便得意洋洋地躺在大树下睡觉。乌龟一直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向终点跑着,兔子一觉醒来,看见乌龟快到终点了,这才慌忙追赶上去,但最终输给了乌龟。图中能大致反映龟兔赛跑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情况的是(
)
【巩固作业】
1、一列火车从青岛站出发,加速行驶一段时间开始匀速行驶。过了一段时间,火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火车又加速,一段时间后再次开始匀速行驶,下面可以近似地刻画出火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的图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2、小李骑车沿直线旅行,先前进了a千米,休息了一段时间,又原路返回b千米(b
)
3、柿子熟了,从树上落下来。下面的哪一幅图可以大致刻画出柿子下落过程中(即落地前)的速度变化情况?
4、某同学从第一中学走回家,在路上他碰到两个同学,于是在文化宫玩了一会儿,然后再回家,图中哪一幅图能较好地刻画出这位同学所剩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_________
⑴
⑵
⑶
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