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五年级上岭南版6.13开平碉楼课件(6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美术五年级上岭南版6.13开平碉楼课件(6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7-17 16:2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2张PPT。开平碉楼第一节、开平碉楼介绍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明朝(1368 — 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第二节、作用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 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第三节、分类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楼总数的0.5﹪。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碉楼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13.6﹪。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80.4﹪。按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广东开平蚬冈镇春一南兴里斜楼 广东开平百合镇碉楼 江门开平塘口镇自力村铭石楼 江门开平塘口镇自力村铭石楼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养涧别墅 第四节、造型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广东开平赤坎镇加拿大村碉楼群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广东开平蚬冈镇锦江里瑞石楼局部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居安楼局部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云幻楼 广东开平百合镇碉楼局部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碉楼局部 广东开平百合镇西龙村振云楼局部 第五节、特点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它还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 同时,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群,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它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的内容,改变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开平碉楼——云幻楼 广东开平碉楼塘口镇华焕楼 广东开平碉楼塘口镇安怀楼 广东开平塘口镇方氏灯楼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
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碉楼群 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六节、价值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二、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三、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走到一座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开平碉楼与民居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楼成为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广东开平塘口镇宝树楼局部 广东开平蚬冈镇庆云楼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塘口镇华焕楼 广东开平碉楼塘口镇华焕楼 广东开平蚬冈镇锦江里活然庐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碉楼局部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古建筑 广东开平蚬冈镇春一南兴里斜楼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碉楼群 广东开平百合镇西龙村泽安楼 广东开平碉楼塘口镇安怀楼 广东开平塘口镇方氏灯楼 广东开平百合镇信庐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