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小石潭记课件(第二课时)(课件+微课+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6小石潭记课件(第二课时)(课件+微课+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0 09:09:00

文档简介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
?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教学基本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学生朗读课文,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明确: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晰。?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用精练的短语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明确: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三、走进课文,品读美点
问题探讨:?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示例:?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示例:?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找出“乐”的句子)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2)似与游者相乐。
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
“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播放一首古筝乐曲)这首古筝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作者是被贬官到永州,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柳宗元怀才不遇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哪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五、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色优美,充满了生机,却位于偏僻之地,不被外人所知。小石潭的遭遇正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
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小石潭记
溪身:曲折蜿蜒
悲凉凄苦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共16张PPT)
第26课
小石潭记
R
第二课时
学生朗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写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
游览顺序,条理清晰。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用精练的短语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明确: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的清澈的?




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明确: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明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明确: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明确: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先声夺人。“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兴趣。
抓特点,用比喻。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非常鲜明突出的印象。
正面描写。岸上景物,“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
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正面、侧面相呼应。“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游鱼的自由自在,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对比描写。“佁然不动”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相对,显出鱼的活跃。
拟人。“似与游者相乐”采用拟人,写活了游鱼的神情。
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找出“乐”的句子)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明确:作者是被贬官到永州,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的流露出来。
柳宗元怀才不遇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哪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呢?
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色优美,充满了生机,却位于偏僻之地,不被外人所知。小石潭的遭遇正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26《小石潭记》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2.
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
C
不可久居
(居住)
D
影布石上
(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新课
标第
一网
(1)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
(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5)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6.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8.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
1.略
2.C
3、略 4、略
5、游览的先后顺序
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6.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7.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8.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略
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