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人教版创新作业 1.1 元素周期表(含答案与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化学人教版创新作业 1.1 元素周期表(含答案与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7-21 13: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知识归纳
一、元素周期表
1.周期: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成的横行。
短周期
长周期
序号
1
2
3
4
5
6
7
元素种数
2
8
8
8
18
32
32
0族元素原子序数
2
10
18
36
54
86
118
2.族: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至下排成的纵行。
主族
列序
1
2
13
14
15
16
17
族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副族
列序
3
4
5
6
7
11
12
族序
ⅢB
ⅣB
ⅤB

B

B
ⅠB
ⅡB
第Ⅷ族
第8、9、10共3个纵行
0族
第18纵行
说明:
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列共六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镧系: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中,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共15种元素。
锕系: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到103号元素铹共15种元素。
超铀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元素的性质
1.碱金属元素
(1)结构:
异核电荷数:由小→大;
电子层数:由少→多;
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2)物理性质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核电核数
颜色和状态
密度(g/cm3)
熔点(。C)
沸点(。C)

Li
3
银白色,柔软
0.534
180.5
1347

Na
11
银白色,柔软
0.97
97.81
882.9

K
19
银白色,柔软
0.86
63.65
774

Rb
37
银白色,柔软
1.532
38.89
688

Cs
55
略带金色光泽,柔软
1.879
28.40
678.4
(3)化学性质:
①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
4Li
+
O2
=
2Li2O(白色、氧化锂)
2Na
+
O2
=
Na2O2(淡黄色、过氧化钠)
2Na
+
2H2O
=
2NaOH
+
H2↑
钠与水反应
2K
+
2H2O
=2KOH
+
H2↑
钾与水反应

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4)特性:
①Na、K均保存在煤油中,防止氧化,但锂单质不能保存在煤油中,因锂单质密度小于煤油,浮于煤油液面,达不到隔绝空气的目的,应保存在石蜡中。
②碱金属单质的密度一般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但钾的密度却比钠小。
③碱金属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大部分生成过氧化物或超氧化物,但锂单质特殊,燃烧后的产物只是普通氧化物。
④碱金属的盐一般均易溶于水,但Li2CO3却微溶于水。
(5)
元素金属性判断标准
①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③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④置换反应,A置换出B,则A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B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
2.卤族元素
(1)结构:
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物理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单质
颜色和状态(常态)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解度(100g水中)

F
9
F2
淡绿色的气体
1.69g/L
-219.6
-188.1
与水反应

Cl
17
Cl2
黄绿色气体
3.124g/L
-101
-34.6
226
cm3

Br
35
Br2
深红棕色液体
3.119g/
cm3
-7.2
58.78
4.16g

I
53
I2
紫黑色固体
4.93g/cm3
113.5
184.4
0.029g
(3)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
名称
反应条件
方程式
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F2
冷暗处爆炸
H2+F2=2HF
HF很稳定
Cl2
光照
H2+Cl2====2HCl
HCl稳定
Br2
高温
H2+Br2======2HBr
HBr较不稳定
I2
高温、持续加热
H2+I2=2HI
HI很不稳定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2NaBr+
Cl2
=
2NaCl
+
Br2
2NaI
+
Cl2
=
2NaCl
+
I2
2NaI
+
Br2
=
2NaBr
+
I2
(5)
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①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
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
②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
③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于非金属元素性也越强。
④置换反应,A能置换出B,则A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B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
(二)原子结构
1.原子组成()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0.005484
1.007
1.008
电量(C)
1.602×10-19
1.602×10-19
0
电荷
-1
+1
0
2.等量关系
(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2)质子数(Z)=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3)阳离子所带电荷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4)阴离子所带电荷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
3.原子结构与周期表关系的4个关系式:
(1)质子数=原子序数;
(2)电子层数=周期序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4)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4.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1)同主族、邻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差:
①元素周期表中左侧元素(ⅠA、ⅡA族):
同主族相邻两元素中,Z(下)=Z(上)+上一周期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数目;
②元素周期表中右侧元素(ⅢA~ⅦA族):
同主族相邻两元素中,Z(下)=Z(上)+下一周期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数目。
(2)同周期ⅡA族和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差:
周期序数
1
2
3
4
5
6
7
原子序数差

1
1
11
11
25
25


增加了过渡元素
增加了过渡元素和镧系或锕系元素
5.利用稀有气体确定主族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
方法:原子序数-最邻近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ΔZ。
例如:(1)35号元素(相邻近的是36Kr),则35-36=-1,故周期数为4,族序数为8-|-1|=7,即第4周期第ⅦA族,即溴元素;
(2)87号元素(相邻近的是86Rn),则87-86=1,故周期数为7,族序数为1,即第7周期第ⅠA族,即钫元素。
三、核素
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如1H(H)、2H(D)、3H(T)就各为一种核素。
特性:不同的核素可能质子数相同,或中子数相同,或质量数相同,或各类数均不相同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用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6O、17O、18O是氧元素的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特性:同位素质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天然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比一般不变;同位素构成的化合物如H2O、D2O、T2O,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3.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例:氧(O)元素,氢(H)元素。
特性:主要通过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来体现。
4.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5.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Ar(x)=某种同位素一个原子的质量m(x)/
[1/12×m(126C)]
(2)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Ar(x)=
A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它是某元素的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其在自然界中的丰度(原子个数比)乘积之和。
Ar(x)=Ar1
×a%+Ar2
×b%+
Ar3
×c%+
····
(4)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它是用某元素的各种天然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其在自然界中的丰度(原子个数比)乘积之和。
A(x)=
A1
×a%+A2
×b%+
A3
×c%+
····
素养整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素周期表有8个主族
B.ⅠA族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
D.短周期是指第一、二周期
2.下列关于12C和13C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者互为同位素
B.两者属于不同的元素
C.两者属于同一种核素
D.两者互为同素异形体
3.下列各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M为37的是
(  )
4.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mX分子,在a
g
Hm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
A.(A-N+m)mol
B.(A-N)mol
C.(A-N)mol
D.(A-N+m)mol
5.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是活泼非金属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B.Y是活泼非金属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C.Z是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D.Y单质的氧化性比Z单质的氧化性弱
6.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
B.Y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
C.W的非金属性比Z的弱
D.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在同主族元素中最强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各核素的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B.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由核外电子和核内中子、质子构成的
C.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它的电子数与氖原子相同,所以变成氖原子
D.Ar、K、Ca的质量数相同,所以它们互为同位素
8.Po210是84号元素Po(钋)的一种放射性致癌同位素。钋是目前已知最稀有的元素之一,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门捷列夫能预测钋在地球上的分布
B.钋在第七周期第ⅥA族
C.钋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钋属于副族元素
9.X和Y是短周期元素,二者能形成化合物X2Y3,若Y的原子序数为n,则X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n-8
B.n-3
C.n-1
D.n+5
10.下列对碱金属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都是银白色的柔软金属(除铯外),密度都比较小 ②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都是过氧化物 ③碱金属单质都与水剧烈反应 ④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升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如果n为第ⅡA族中某元素的原子序数,则原子序数为(n+1)的元素可能位于
(  )
A.ⅢA或ⅢB
B.ⅣA
C.ⅠB
D.ⅠA
12.aAm+和bBn-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a值为
(  )
A.b+n-m
B.b-m-n
C.b+n+m
D.b-n+m
13.已知钍(Th)的原子可发生下列放射性变化,Th→X+α,生成的X是与钫(Fr)同周期的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对X的推断错误的是(  )
A.X的氢氧化物是一种强碱
B.X的碳酸正盐不溶于水
C.X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层
D.X的最高化合价为+2价
14.A、B两种元素为某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  )
①x+1 ②x+8 ③x+11 ④x+18 ⑤x+25 ⑥x+32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15.卤素是最活泼的一族非金属,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卤素单质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B.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减小
C.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D.卤素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顺序为F2<Cl2<Br2<I2
16.若能发现第117号元素X,它的原子结构与卤族元素相似,电子排布有7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7个电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此X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X,在常温下很稳定
B.其单质带有金属光泽,具有强氧化性,可与KI发生置换反应生成I2
C.其单质的分子式为X2,易溶于有机溶剂
D.AgX是一种有色的易溶于水的化合物
17.下列各图若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代表原子序数),其中合理的是(  )
18.甲、乙、丙为二、三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乙同周期,甲和丙同主族,甲、乙原子序数之和与丙的原子序数相等,甲、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乙原子的电子总数相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丙的氢化物比甲的氢化物热稳定性强
C.乙与丙形成的化合物可制作光导纤维
D.甲、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19.核磁共振(NMR)技术已广泛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技领域。已知只有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有NMR现象。试判断下列哪组原子均可以产生NMR现象
(
)
A.18O、19O、24Mg
B.12C、31P、27Al
C.第ⅤA族原子
D.第3周期原子
20.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能支持这样观点的是
(
)
A.HF
B.H3O+
C.NaH
D.H2O2
二、非选择题
2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隐含着许多信息和规律。下表所列是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已知铍的原子半径为0.089
nm)。
元素代号
A
B
C
D
E
原子半径/nm
0.16
0.143
0.102
0.099
0.074
主要化合价
+2
+3
+6,-2
-1
-2
(1)用元素代号标出它们在周期表中的对应位置(以下为周期表的一部分)。
(2)B元素处于周期表中
周期
族。
(3)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上述五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
(5)C、E形成的化合物为
(填化学式)。
22.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最多含有的元素种类如下表所示:
周期数







元素种类
2
8
8
18
18
32
32
(1)第六、七周期比第四、五周期多了14种元素,其原因是

(2)周期表中   族所含元素最多,   族元素形成化合物最多。
(3)请分析周期数与元素种类的关系,然后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类为   (填序号)。
A.18
B.32
C.50
D.64
(4)居里夫人发现的镭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第ⅡA族元素,下列关于镭的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在化合物中呈+2价
B.氢氧化物呈两性
C.单质能使水分解,放出氢气
D.碳酸盐难溶于水
知识拓展
1.原子学说发展史
代表人物
阶段成果
图像资料
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道尔顿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卢瑟福
2.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
范围
宏观概念,对同一类原子而言,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微观概念,对某种元素的一种原子而言。
微观概念,对某种元素的原子而言。因同位素的存在而使原子种类多于元素种类。
特性
主要通过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来体现。
不同的核素可能质子数相同,或中子数相同,或质量数相同,或各类数均不相同。
同位素质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天然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比一般不变;同位素构成的化合物如H2O、D2O、T2O,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实例
H、O
H、H、N、C、Mg
H、H、H为氢元素的同位素
3.几张典型的元素周期表
实验拓展
例.某学生在做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实验时,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的实验现象。请帮助该学生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探究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新制氯水、新制溴水、溴化钠溶液、碘化钠溶液、四氯化碳
(3)实验内容(在下表横线中填写相关内容)
序号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向盛有少量溴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
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


向盛有少量碘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新制溴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
液体分为两层,下层呈

(4)实验结论:

(5)问题和讨论
①上述两个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②由于氟单质过于活泼,所以很难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其氧化性的强弱。试列举两项事实说明氟的非金属性比氯的强: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参考答案与解析
素养整合
题序
答案
解析
1
C
周期表中有7个主族,A选项错误;ⅠA族中的氢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选项错误;短周期是指第一、二、三周期,D选项错误。
2
A
12C和13C两者互为同位素。
3
C
本题常由于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不实造成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周期所含有的元素的种类数分别为2,8,8,18,18,32,由此分析比较得出A符合题意。
4
A
X原子的质子数为(A-N),一个HmX中所含的质子数为(A-N+m),HmX的摩尔质量为(A+m)g·mol-1,所以a
g
Hm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A-N+m)mol。
5
C
根据周期表的结构,X、Y、Z分别是He、F、S。
6
A
根据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推断X为He,Y为F,Z为S,W为Cl。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ClO4是强酸,A对;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因此Y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小,B错;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非金属性W>Z,C错;S为ⅥA族元素,ⅥA族元素中O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D错。
7
A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故同一元素各核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元素的原子都是由核外电子和核内中子、质子构成的,但也有特殊情况,如H;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它的核外电子数虽与氖原子相同,但质子数仍为11,与氖原子不同;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8
C
门捷列夫不可能预测钋在地球上的分布;钋属于主族元素,在第六周期第ⅥA族。
9
A
由化学式X2Y3可知,X为+3价,Y为-2价,即X可能为第ⅢA族或第ⅤA族元素。有如下几种可能
(1)ⅢA  ⅥA  (2)ⅤA   ⅥA
X
Y
X
Y
5B
8O
7N
8O
13Al
16S
15P
16S 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A。也可以利用化学式X2Y3推测,X、Y的原子序数,一个为奇数一个为偶数,根据“序、价”规律可判断A项正确。
10
除铯外,碱金属单质均为银白色金属,质软,有延展性,密度较小,①正确;碱金属单质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物不同,Li生成Li2O,Na生成Na2O2,K、Rb、Cs则生成较复杂的氧化物,②错误;碱金属单质性质活泼,都能与水剧烈反应,③正确;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④错误。
11
A
在元素周期表中,第2、3周期中第ⅡA族与第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在第4、5、6、7周期中,第ⅡA族与第ⅢB族相邻,故原子序数为(n+1)的元素位于第ⅢA或ⅢB族,A选项正确。
12
C
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即表示核外电子数相等,aAm+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减去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即(a-m),bBn-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加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即(b+n),因此a-m=b+n,a=b+n+m。
13
C
X的位置在第七周期第ⅡA族,应有7个电子层,它的最高正价为+2价,它的金属性比Ba还强,其碳酸盐与CaCO3、BaCO3相似,不溶于水,据此分析,A、B、D选项均正确,只有C选项错误。
14
C

15
C
卤素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而不是单质最外层有7个电子,A选项错误;卤素原子从F到I,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故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顺序为F2>Cl2>Br2>I2,D选项错误。
16
C
因为此X显-1价,所以X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X,但由于X的非金属性很弱,所以HX在常温下很不稳定,A选项错误;X单质氧化性比碘弱。不可与KI发生置换反应,B选项错误;类比Br2、I2等,C选项正确;类比AgCl、AgBr等,D选项错误。
17
D
本题要求熟记周期表的结构,知道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具体位置。解题时可根据稀有气体2号、10号元素应在周期表的最右端和3号元素在周期表的最左端排除A、B、C三项。
18
B
二、三周期中,同主族元素相差的电子数为8,且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根据题意,由“甲和乙同周期,甲和丙同主族,甲、乙原子序数之和与丙的原子序数相等
”可知,乙为O;又“甲、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乙原子的电子总数相等,且甲、乙、丙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知甲为C,丙为Si。
19
C
A中只有19O的中子数为11,为奇数;B中12C质子数、中子数都为6,不是奇数;第VA族原子最外层都是5,内层为偶数,所以质子数都是奇数,正确;D选项第3周期原子质子数既有偶数又有奇数。
20
C
在NaH中氢元素显-1价,具有与卤素离子相似的结构特征,所以也可以放在ⅦA族。
21
(1)(2)第3 第ⅢA (3)Al(OH)3+3H+=Al3++3H2O(4)HClO4 (5)SO2、SO3
(1)由主要化合价和原子半径知A为Mg,B为Al,C为S,D为Cl,E为O。(2)B处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ⅢA族。(3)B、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为Al(OH)3和H2SO4。(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Mg(OH)2、Al(OH)3、H2SO4、HClO4,其中HClO4酸性最强。(5)S与O形成的化合物有SO2和SO3。
22
(1)第六、七周期在第ⅢB族中出现了镧系、锕系,每个系的一个空格包含了15种元素(2)第ⅢB 第ⅣA(3)C(4)B
(1)第六、七周期中由于出现了57~71号的镧系元素和89~103号的锕系元素,使元素的种类比前面周期所含元素的种类要多。也正因为如此,致使第ⅢB族所含元素种类最多。(2)已知有机物的种类远远多于无机物,而形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碳,故ⅣA族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最多。(3)根据下表可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潜在的规律:周期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元素种类288181832322×122×222×222×322×322×422×42可见,规律是2n2(n=1,2,3……)。由此预测第八周期元素数应为2×52=50种,答案为C。(4)在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其金属性依次增强。因此,可以确定镭单质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其氢氧化物呈现出比氢氧化钡更强的碱性,而不呈两性。所以不正确的是B。
实验拓展
例.
答案:
(3)①橙红 ②紫红
(4)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5)①Cl2+2Br-=Br2+2Cl- 
2I-+Br2=2Br-+I2
②HF的稳定性比HCl的强 
F2能置换出水中的氧,而Cl2不能置换出水中的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向溴化钠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发生反应:Cl2+2Br-=Br2+2Cl-,则氧化性:Cl2>Br2;再加入四氯化碳后,经振荡静置、分层后,上层近无色,下层呈橙红色。向碘化钠溶液中加入新制溴水,发生反应:Br2+2I-=I2+2Br-,证明氧化性:Br2>I2;再加入四氯化碳后,振荡静置,溶液分层,上层近无色,下层呈紫红色。两个发生的实验可推得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西部的托波尔斯克,是俄罗斯和蒙古人的后裔。师范学院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获得了金质奖章。此后,他又去巴黎学习了三年,还到德国本生那里研究过一段时间。1861年他返回彼得堡,获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工业学院及彼得堡大学担任教授。
1869年3月,门捷列夫向俄国化学会提交一篇论文,题目是《元素特性与原子量的关系》,提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给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把当时的化学元素排列成6个周期,他在按原子量大小排列各种元素时,注意到元素系列并不完整,还有许多化学元素应当存在,但当时却没有被发现,于是他在周期表中留下了4个“空位”。他认为,这些空位应当由新发现的元素去充填。他预言了尚未发现的元素,特别是对镓、钪、锗的预言,十分准确。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比前人的更加完备,更加有实验基础。他曾著《化学原理》一书,此书使他荣获英国捷米多夫奖金。这本书写得很奇特,注释比正文要多,这种写作风格对俄国化学著作的影响十分深远。
1907年1月20日,门捷列夫平静地告别了人世,他的学生为他举行了葬礼。送葬的人抬着一个很大的横幅,上面画着元素周期表和门捷列夫的像。这是葬礼,也是对门捷列夫的评价。

500℃
元素周期表的终点之谜
1980年,德国科学家宣布合成了109号元素,到此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那么,究竟还有多少个元素没有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终点”在哪里呢?
曾经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科学家没有再发现一个新元素,元素周期表在92号元素——轴那里停住了。铀是不是元素周期表的终点,能不能用人工方法合成“超轴”元素?这成了引人注目的有争论的问题。
本世纪40年代初,科学家终于制了第93号元素镎。到1983年为止,45年中,先后发现了17个超铀元素。
人们发现,前几个超铀元素,寿命最长的同位素半衰期可以达到千万年,而后来制造的几种超铀元素,寿命越来越短了。如99、100、101号元素的“寿命”以天来计算;102号以分计;103号以后的元素要以稍乃至毫秒来计了。109号元素的发现,是由于在硅板上记录了它的“影子”,它在实验室里只逗留了五千分之一秒就“失踪”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元素周期表是不是快到尽头了。
通过对原子核内部结构和核稳定性规律的研究,核科学家认为,越过这些“寿命”极短、原子核极不稳定的元素,可以:“暸望”,到在114号元素附近有“超重核稳定岛”,“岛”上可能有几十个元素。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用各种方法试图在自然界寻找或人工制造超重核元素。
从人们对化学元素的认识过程来看,即使今后找到或合成全部稳定的超重核,从新发现的超重核中,又会发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新鲜事。所以,人类对化学元素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不能肯定地说,元素周期表的终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