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8中考数学专题突破 第十讲阅读理解与信息图表问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18中考数学专题突破 第十讲阅读理解与信息图表问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7-21 15:0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讲阅读理解与信息图表问题
【专题知识结构】
【专题解题分析】
阅读理解问题在中考中的常考点有新定义学习型,新公式应用型,纠错补全型;图表信息问题在中考中的常考点有表格类信息题,函数图象信息题,图形语言信息题,统计图表信息题等。
解决阅读理解与图表信息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是方程思想,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分析法,比较法等.
【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1:
如图,某小区计划在一块长为32m,宽为20m的矩形空地上修建三条同样宽的道路,剩余的空地上种植草坪,使草坪的面积为570m2.若设道路的宽为xm,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32﹣2x)(20﹣x)=570
B.32x+2×20x=32×20﹣570
C.(32﹣x)(20﹣x)=32×20﹣570
D.32x+2×20x﹣2x2=570
【考点】AC: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六块矩形空地正好能拼成一个矩形,设道路的宽为xm,根据草坪的面积是570m2,即可列出方程.
【解答】解:设道路的宽为xm,根据题意得:(32﹣2x)(20﹣x)=570,
故选:A.
例题2:
(2017.四川眉山)“今有井径五尺,不知其深,立五尺木于井上,从木末望水岸,入径四寸,问井深几何?”这是我国古代数学《九章算术》中的“井深几何”问题,它的题意可以由图获得,则井深为(  )
A.1.25尺
B.57.5尺
C.6.25尺
D.56.5尺
【考点】KU:勾股定理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ABF∽△ADE,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AD,进一步得到井深.
【解答】解:依题意有△ABF∽△ADE,
∴AB:AD=BF:DE,
即5:AD=0.4:5,
解得AD=62.5,
BD=AD﹣AB=62.5﹣5=57.5尺.
故选:B.
例题3:(2017山东临沂)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AC,BD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若∠ACB=∠ACD=∠ABD=∠ADB=60°,则线段BC,CD,AC三者之间有何等量关系?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思路:如图2,延长CB到E,使BE=CD,连接AE,证得△ABE≌△ADC,从而容易证明△ACE是等边三角形,故AC=CE,所以AC=BC+CD.
小亮展示了另一种正确的思路:如图3,将△ABC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60°,使AB与AD重合,从而容易证明△ACF是等边三角形,故AC=CF,所以AC=BC+CD.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1)小颖提出:如图4,如果把“∠ACB=∠ACD=∠ABD=∠ADB=60°”改为“∠ACB=∠ACD=∠ABD=∠ADB=45°”,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线段BC,CD,AC三者之间有何等量关系?针对小颖提出的问题,请你写出结论,并给出证明.
(2)小华提出:如图5,如果把“∠ACB=∠ACD=∠ABD=∠ADB=60°”改为“∠ACB=∠ACD=∠ABD=∠ADB=α”,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线段BC,CD,AC三者之间有何等量关系?针对小华提出的问题,请你写出结论,不用证明.
【分析】(1)先判断出∠ADE=∠ABC,即可得出△ACE是等腰三角形,再得出∠AEC=45°,即可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判断∠ADE=∠ABC也可以先判断出点A,B,C,D四点共圆)
(2)先判断出∠ADE=∠ABC,即可得出△ACE是等腰三角形,再用三角函数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BC+CD=AC;
理由:如图1,
延长CD至E,使DE=BC,
∵∠ABD=∠ADB=45°,
∴AB=AD,∠BAD=180°﹣∠ABD﹣∠ADB=90°,
∵∠ACB=∠ACD=45°,
∴∠ACB+∠ACD=45°,
∴∠BAD+∠BCD=180°,
∴∠ABC+∠ADC=180°,
∵∠ADC+∠ADE=180°,
∴∠ABC=∠ADE,
在△ABC和△ADE中,,
∴△ABC≌△ADE(SAS),
∴∠ACB=∠AED=45°,AC=AE,
∴△A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E=AC,
∵CE=CE+DE=CD+BC,
∴BC+CD=AC;
(2)BC+CD=2AC cosα.理由:如图2,
延长CD至E,使DE=BC,
∵∠ABD=∠ADB=α,
∴AB=AD,∠BAD=180°﹣∠ABD﹣∠ADB=180°﹣2α,
∵∠ACB=∠ACD=α,
∴∠ACB+∠ACD=2α,
∴∠BAD+∠BCD=180°,
∴∠ABC+∠ADC=180°,
∵∠ADC+∠ADE=180°,
∴∠ABC=∠ADE,
在△ABC和△ADE中,,
∴△ABC≌△ADE(SAS),
∴∠ACB=∠AED=α,AC=AE,
∴∠AEC=α,
过点A作AF⊥CE于F,
∴CE=2CF,在Rt△ACF中,∠ACD=α,CF=AC cos∠ACD=AC cosα,
∴CE=2CF=2AC cosα,
∵CE=CD+DE=CD+BC,
∴BC+CD=2AC cosα.
【点评】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边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本题的关键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是一道基础题目.
例题4:(2017湖北宜昌)阅读: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a,b,c,称为勾股数.世界上第一次给出勾股数通解公式的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其勾股数组公式为:其中m>n>0,m,n是互质的奇数.
应用:当n=1时,求有一边长为5的直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长.
【考点】KT:勾股数;KQ:勾股定理.
【分析】由n=1,得到a=(m2﹣1)①,b=m②,c=(m2+1)③,根据直角三角形有一边长为5,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当n=1,a=(m2﹣1)①,b=m②,c=(m2+1)③,
∵直角三角形有一边长为5,
∴Ⅰ、当a=5时,(m2﹣1)=5,解得:m=(舍去),
Ⅱ、当b=5时,即m=5,代入①③得,a=12,c=13,
Ⅲ、当c=5时,(m2+1)=5,解得:m=±3,
∵m>0,
∴m=3,代入①②得,a=4,b=3,
综上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长分别为12,13或3,4.
例题5:(2017烟台)数学兴趣小组研究某型号冷柜温度的变化情况,发现该冷柜的工作过程是:当温度达到设定温度﹣20℃时,制冷停止,此后冷柜中的温度开始逐渐上升,当上升到﹣4℃时,制冷开始,温度开始逐渐下降,当冷柜自动制冷至﹣20℃时,制冷再次停止,…,按照以上方式循环进行.
同学们记录了44min内15个时间点冷柜中的温度y(℃)随时间x(min)的变化情况,制成下表:
时间x/min

4
8
10
16
20
21
22
23
24
28
30
36
40
42
44

温度y/℃

﹣20
﹣10
﹣8
﹣5
﹣4
﹣8
﹣12
﹣16
﹣20
﹣10
﹣8
﹣5
﹣4
a
﹣20

(1)通过分析发现,冷柜中的温度y是时间x的函数.
①当4≤x<20时,写出一个符合表中数据的函数解析式 y=﹣ ;
②当20≤x<24时,写出一个符合表中数据的函数解析式 y=﹣4x+76 ;
(2)a的值为 ﹣12 ;
(3)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描出了上表中部分数据对应的点,请描出剩余数据对应的点,并画出当4≤x≤44时温度y随时间x变化的函数图象.
【考点】FH:一次函数的应用.
【分析】(1)①由x y=﹣80,即可得出当4≤x<20时,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②根据点(20,﹣4)、(21,﹣8),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再代入其它点的坐标验证即可;
(2)根据表格数据,找出冷柜的工作周期为20分钟,由此即可得出a值;
(3)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即可.
【解答】解:(1)①∵4×(﹣20)=﹣80,8×(﹣10)=﹣80,10×(﹣8)=﹣80,16×(﹣5)=﹣80,20×(﹣4)=﹣80,
∴当4≤x<20时,y=﹣.
故答案为:y=﹣.
②当20≤x<24时,设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
将(20,﹣4)、(21,﹣8)代入y=kx+b中,
,解得:,
∴此时y=﹣4x+76.
当x=22时,y=﹣4x+76=﹣12,
当x=23时,y=﹣4x+76=﹣16,
当x=24时,y=﹣4x+76=﹣20.
∴当20≤x<24时,y=﹣4x+76.
故答案为:y=﹣4x+76.
(2)观察表格,可知该冷柜的工作周期为20分钟,
∴当x=42时,与x=22时,y值相同,
∴a=﹣12.
故答案为:﹣12.
(3)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例题6:(2017达州)探究:小明在求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时发现,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意两点P1(x1,y1),P2(x2,y2),可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图1得到结论:P1P2=他还利用图2证明了线段P1P2的中点P(x,y)P的坐标公式:x=,y=.
(1)请你帮小明写出中点坐标公式的证明过程;
运用:(2)①已知点M(2,﹣1),N(﹣3,5),则线段MN长度为  ;
②直接写出以点A(2,2),B(﹣2,0),C(3,﹣1),D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顶点D的坐标: (﹣3,3)或(7,1)或(﹣1,﹣3) ;
拓展:(3)如图3,点P(2,n)在函数y=x(x≥0)的图象OL与x轴正半轴夹角的平分线上,请在OL、x轴上分别找出点E、F,使△PEF的周长最小,简要叙述作图方法,并求出周长的最小值.
【分析】(1)用P1、P2的坐标分别表示出OQ和PQ的长即可证得结论;
(2)①直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可求得MN的长;②分AB、AC、BC为对角线,可求得其中心的坐标,再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可求得D点坐标;
(3)设P关于直线OL的对称点为M,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N,连接PM交直线OL于点R,连接PN交x轴于点S,则可知OR=OS=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可求得R的坐标,再由PR=PS=n,可求得n的值,可求得P点坐标,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可求得M点坐标,由对称性可求得N点坐标,连接MN交直线OL于点E,交x轴于点S,此时EP=EM,FP=FN,此时满足△PEF的周长最小,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可求得其周长的最小值.
【解答】解:
(1)∵P1(x1,y1),P2(x2,y2),
∴Q1Q2=OQ2﹣OQ1=x2﹣x1,
∴Q1Q=,
∴OQ=OQ1+Q1Q=x1+=,
∵PQ为梯形P1Q1Q2P2的中位线,
∴PQ==,
即线段P1P2的中点P(x,y)P的坐标公式为x=,y=;
(2)①∵M(2,﹣1),N(﹣3,5),
∴MN==,
故答案为:;
②∵A(2,2),B(﹣2,0),C(3,﹣1),
∴当AB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其对称中心坐标为(0,1),
设D(x,y),则x+3=0,y+(﹣1)=2,解得x=﹣3,y=3,
∴此时D点坐标为(﹣3,3),
当AC为对角线时,同理可求得D点坐标为(7,1),
当BC为对角线时,同理可求得D点坐标为(﹣1,﹣3),
综上可知D点坐标为(﹣3,3)或(7,1)或(﹣1,﹣3),
故答案为:(﹣3,3)或(7,1)或(﹣1,﹣3);
(3)如图,设P关于直线OL的对称点为M,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N,连接PM交直线OL于点R,连接PN交x轴于点S,连接MN交直线OL于点E,交x轴于点F,
又对称性可知EP=EM,FP=FN,
∴PE+PF+EF=ME+EF+NF=MN,
∴此时△PEF的周长即为MN的长,为最小,
设R(x,
x),由题意可知OR=OS=2,PR=PS=n,
∴=2,解得x=﹣(舍去)或x=,
∴R(,),
∴=n,解得n=1,
∴P(2,1),
∴N(2,﹣1),
设M(x,y),则=,
=,解得x=,y=,
∴M(,),
∴MN==,
即△PEF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点评】本题为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涉及中位线定理、中点坐标公式、两点间距离公式、轴对称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在(1)中求得OQ和PQ的长是解题的关键,在(2)中注意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在(3)中确定出E、F的位置,求得P点的坐标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计算量较大,难度较大.
【达标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
1.
(2017四川南充)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中,随机抽查该校10名同学参加今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体育成绩,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
成绩/分
36
37
38
39
40
人数/人
1
2
1
4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10名同学体育成绩的中位数为38分
B.这10名同学体育成绩的平均数为38分
C.这10名同学体育成绩的众数为39分
D.这10名同学体育成绩的方差为2
【考点】W7:方差;W2:加权平均数;W4:中位数;W5:众数.
【分析】结合表格根据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的概念求解即可
【解答】解:10名学生的体育成绩中39分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为39;
第5和第6名同学的成绩的平均值为中位数,中位数为:
=39;
平均数==38.4
方差=
[(36﹣38.4)2+2×(37﹣38.4)2+(38﹣38.4)2+4×(39﹣38.4)2+2×(40﹣38.4)2]=1.64;
∴选项A,B、D错误;
故选C.
2.
(2017浙江湖州)七巧板是我国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下列四幅图中有三幅是小明用如图所示的七巧板拼成的,则不是小明拼成的那副图是(  )
A.
B.
C.
D.
【考点】IM:七巧板.
【分析】解答此题要熟悉七巧板的结构:五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大、小两对全等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这些图形的性质便可解答.
【解答】解:图C中根据图7、图4和图形不符合,故不是由原图这副七巧板拼成的.
故选C
3.
(2017贵州黔东南)我国古代数学的许多创新和发展都位居世界前列,如南宋数学家杨辉(约13世纪)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用如图的三角形解释二项和(a+b)n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此三角形称为“杨辉三角”.
根据“杨辉三角”请计算(a+b)20的展开式中第三项的系数为(  )
A.2017
B.2016
C.191
D.190
【考点】4C:完全平方公式.
【分析】根据图形中的规律即可求出(a+b)20的展开式中第三项的系数;
【解答】解:找规律发现(a+b)3的第三项系数为3=1+2;
(a+b)4的第三项系数为6=1+2+3;
(a+b)5的第三项系数为10=1+2+3+4;
不难发现(a+b)n的第三项系数为1+2+3+…+(n﹣2)+(n﹣1),
∴(a+b)20第三项系数为1+2+3+…+20=190,
故选
D.
4.
(2017浙江湖州)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从一个格点移动到与之相距的另一个格点的运动称为一次跳马变换.例如,在4×4的正方形网格图形中(如图1),从点A经过一次跳马变换可以到达点B,C,D,E等处.现有20×20的正方形网格图形(如图2),则从该正方形的顶点M经过跳马变换到达与其相对的顶点N,最少需要跳马变换的次数是(  )
A.13
B.14
C.15
D.16
【考点】RA:几何变换的类型;KQ:勾股定理.
【分析】根据从一个格点移动到与之相距的另一个格点的运动称为一次跳马变换,计算出按A﹣C﹣F的方向连续变换10次后点M的位置,再根据点N的位置进行适当的变换,即可得到变换总次数.
【解答】解:如图1,连接AC,CF,则AF=3,
∴两次变换相当于向右移动3格,向上移动3格,
又∵MN=20,
∴20÷3=,(不是整数)
∴按A﹣C﹣F的方向连续变换10次后,相当于向右移动了10÷2×3=15格,向上移动了10÷2×3=15格,
此时M位于如图所示的5×5的正方形网格的点G处,再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变换4次即可到达点N处,
∴从该正方形的顶点M经过跳马变换到达与其相对的顶点N,最少需要跳马变换的次数是14次,
故选:B.
5.
(2017四川眉山)“今有井径五尺,不知其深,立五尺木于井上,从木末望水岸,入径四寸,问井深几何?”这是我国古代数学《九章算术》中的“井深几何”问题,它的题意可以由图获得,则井深为(  )
A.1.25尺
B.57.5尺
C.6.25尺
D.56.5尺
【考点】KU:勾股定理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ABF∽△ADE,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AD,进一步得到井深.
【解答】解:依题意有△ABF∽△ADE,
∴AB:AD=BF:DE,
即5:AD=0.4:5,
解得AD=62.5,
BD=AD﹣AB=62.5﹣5=57.5尺.
故选:B.
二、填空题:
6.
(2017广东)已知实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b < 0.(填“>”,“<”或“=”)
【考点】2A:实数大小比较;29:实数与数轴.
【分析】首先根据数轴判断出a、b的符号和二者绝对值的大小,根据“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来解答即可.
【解答】解:∵a在原点左边,b在原点右边,
∴a<0<b,
∵a离开原点的距离比b离开原点的距离大,
∴|a|>|b|,
∴a+b<0.
故答案为:<.
7.
(2017浙江湖州)如图,已知∠AOB=30°,在射线OA上取点O1,以O1为圆心的圆与OB相切;在射线O1A上取点O2,以O2为圆心,O2O1为半径的圆与OB相切;在射线O2A上取点O3,以O3为圆心,O3O2为半径的圆与OB相切;…;在射线O9A上取点O10,以O10为圆心,O10O9为半径的圆与OB相切.若⊙O1的半径为1,则⊙O10的半径长是 29 .
【考点】MC:切线的性质.
【分析】作O1C、O2D、O3E分别⊥OB,易找出圆半径的规律,即可解题.
【解答】解:作O1C、O2D、O3E分别⊥OB,
∵∠AOB=30°,
∴OO1=2CO1,OO2=2DO2,OO3=2EO3,
∵O1O2=DO2,O2O3=EO3,
∴圆的半径呈2倍递增,
∴⊙On的半径为2n﹣1
CO1,
∵⊙O1的半径为1,
∴⊙O10的半径长=29,
故答案为29.
8.
(2017贵州黔东南)把多块大小不同的30°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块三角板AOB的一条直角边与y轴重合且点A的坐标为(0,1),∠ABO=30°;第二块三角板的斜边BB1与第一块三角板的斜边AB垂直且交y轴于点B1;第三块三角板的斜边B1B2与第二块三角板的斜边BB1垂直且交x轴于点B2;第四块三角板的斜边B2B3与第三块三角板的斜边B1B2C垂直且交y轴于点B3;…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则点B2017的坐标为 (0,﹣) .
【考点】D2:规律型:点的坐标.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象可以发现题目中的变化规律,从而可以求得点B2017的坐标.
【解答】解:由题意可得,
OB=OA tan60°=1×=,
OB1=OB tan60°==()2=3,
OB2=OB1 tan60°=()3,

∵2017÷4=506…1,
∴点B2017的坐标为(0,﹣),
故答案为:(0,﹣).
9.
(2017广东)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5,BC=3,先按图(2)操作: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边AB上的点E处,折痕为AF;再按图(3)操作,沿过点F的直线折叠,使点C落在EF上的点H处,折痕为FG,则A、H两点间的距离为  .
【考点】PB:翻折变换(折叠问题);LB:矩形的性质.
【分析】如图3中,连接AH.由题意可知在Rt△AEH中,AE=AD=3,EH=EF﹣HF=3﹣2=1,根据AH=,计算即可.
【解答】解:如图3中,连接AH.
由题意可知在Rt△AEH中,AE=AD=3,EH=EF﹣HF=3﹣2=1,
∴AH===,
故答案为.
三、解答题:
10.
(2017年贵州省安顺)随着交通道路的不断完善,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某市旅游景区有A、B、C、D、E等著名景点,该市旅游部门统计绘制出2017年“五 一”长假期间旅游情况统计图,根据以下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2017年“五 一”期间,该市周边景点共接待游客 50 万人,扇形统计图中A景点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是 108° ,并补全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近几年到该市旅游人数增长趋势,预计2018年“五 一”节将有80万游客选择该市旅游,请估计有多少万人会选择去E景点旅游?
(3)甲、乙两个旅行团在A、B、D三个景点中,同时选择去同一景点的概率是多少?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法加以说明,并列举所用等可能的结果.
【考点】X6:列表法与树状图法;V5:用样本估计总体;VB:扇形统计图;VC:条形统计图.
【分析】(1)根据A景点的人数以及百分表进行计算即可得到该市周边景点共接待游客数;先求得A景点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再根据扇形圆心角的度数=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360°进行计算即可;根据B景点接待游客数补全条形统计图;
(2)根据E景点接待游客数所占的百分比,即可估计2018年“五 一”节选择去E景点旅游的人数;
(3)根据甲、乙两个旅行团在A、B、D三个景点中各选择一个景点,画出树状图,根据概率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到同时选择去同一景点的概率.
【解答】解:(1)该市周边景点共接待游客数为:15÷30%=50(万人),
A景点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是:30%×360°=108°,
B景点接待游客数为:50×24%=12(万人),
补全条形统计图如下:
故答案为:50,108°;
(2)∵E景点接待游客数所占的百分比为:×100%=12%,
∴2018年“五 一”节选择去E景点旅游的人数约为:80×12%=9.6(万人);
(3)画树状图可得:
∵共有9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其中同时选择去同一个景点的结果有3种,
∴同时选择去同一个景点的概率==.
11.
八年级一班开展了“读一本好书”的活动,班委会对学生阅读书籍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置了“小说”“戏剧”“散文”“其他”四个类型,每位同学仅选一项,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不完整的频数分布表和扇形统计图.
类别
频数(人数)
频率
小说
0.5
戏剧
4
散文
10
0.25
其他
6
合计
1
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八年级一班有多少名学生?
(2)请补全频数分布表,并求出扇形统计图中“其他”类所占的百分比;
(3)在调查问卷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选择了“戏剧”类,现从以上四位同学中任意选出2名同学参加学校的戏剧兴趣小组,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法的方法,求选取的2人恰好是乙和丙的概率.
【考点】X6:列表法与树状图法;V7:频数(率)分布表;VB:扇形统计图.
【分析】(1)用散文的频数除以其频率即可求得样本总数;
(2)根据其他类的频数和总人数求得其百分比即可;
(3)画树状图得出所有等可能的情况数,找出恰好是丙与乙的情况,即可确定出所求概率.
【解答】解:(1)∵喜欢散文的有10人,频率为0.25,
∴总人数=10÷0.25=40(人);
(2)在扇形统计图中,“其他”类所占的百分比为×100%=15%,
故答案为:15%;
(3)画树状图,如图所示:
所有等可能的情况有12种,其中恰好是丙与乙的情况有2种,
∴P(丙和乙)==.
12.
(2017山东日照)阅读材料: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为:d=.
例如:求点P0(0,0)到直线4x+3y﹣3=0的距离.
解:由直线4x+3y﹣3=0知,A=4,B=3,C=﹣3,
∴点P0(0,0)到直线4x+3y﹣3=0的距离为d==.
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点P1(3,4)到直线y=﹣x+的距离为 4 ;
问题2:已知:⊙C是以点C(2,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C与直线y=﹣x+b相切,求实数b的值;
问题3:如图,设点P为问题2中⊙C上的任意一点,点A,B为直线3x+4y+5=0上的两点,且AB=2,请求出S△AB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考点】FI:一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1)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就是即可;
(2)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3)求出圆心C到直线3x+4y+5=0的距离,求出⊙C上点P到直线3x+4y+5=0的距离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1)点P1(3,4)到直线3x+4y﹣5=0的距离d==4,
故答案为4.
(2)∵⊙C与直线y=﹣x+b相切,⊙C的半径为1,
∴C(2,1)到直线3x+4y﹣b=0的距离d=1,
∴=1,
解得b=5或15.
(3)点C(2,1)到直线3x+4y+5=0的距离d==3,
∴⊙C上点P到直线3x+4y+5=0的距离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2,
∴S△ABP的最大值=×2×4=4,S△ABP的最小值=×2×2=2.
13.
【探索发现】
如图①,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B=60°,小明想从中剪出一个以∠B为内角且面积最大的矩形,经过多次操作发现,当沿着中位线DE、EF剪下时,所得的矩形的面积最大,随后,他通过证明验证了其正确性,并得出:矩形的最大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的比值为  .
【拓展应用】
如图②,在△ABC中,BC=a,BC边上的高AD=h,矩形PQMN的顶点P、N分别在边AB、AC上,顶点Q、M在边BC上,则矩形PQMN面积的最大值为  .(用含a,h的代数式表示)
【灵活应用】
如图③,有一块“缺角矩形”ABCDE,AB=32,BC=40,AE=20,CD=16,小明从中剪出了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B为所剪出矩形的内角),求该矩形的面积.
【实际应用】
如图④,现有一块四边形的木板余料ABCD,经测量AB=50cm,BC=108cm,CD=60cm,且tanB=tanC=,木匠徐师傅从这块余料中裁出了顶点M、N在边BC上且面积最大的矩形PQMN,求该矩形的面积.
【考点】LO:四边形综合题.
【分析】【探索发现】:由中位线知EF=BC、ED=AB、由=可得;
【拓展应用】:由△APN∽△ABC知=,可得PN=a﹣PQ,设PQ=x,由S矩形PQMN=PQ PN═﹣(x﹣)2+,据此可得;
【灵活应用】:添加如图1辅助线,取BF中点I,FG的中点K,由矩形性质知AE=EH20、CD=DH=16,分别证△AEF≌△HED、△CDG≌△HDE得AF=DH=16、CG=HE=20,从而判断出中位线IK的两端点在线段AB和DE上,利用【探索发现】结论解答即可;
【实际应用】:延长BA、CD交于点E,过点E作EH⊥BC于点H,由tanB=tanC知EB=EC、BH=CH=54,EH=BH=72,继而求得BE=CE=90,可判断中位线PQ的两端点在线段AB、CD上,利用【拓展应用】结论解答可得.
【解答】解:【探索发现】
∵EF、ED为△ABC中位线,
∴ED∥AB,EF∥BC,EF=BC,ED=AB,
又∠B=90°,
∴四边形FEDB是矩形,
则===,
故答案为:;
【拓展应用】
∵PN∥BC,
∴△APN∽△ABC,
∴=,即=,
∴PN=a﹣PQ,
设PQ=x,
则S矩形PQMN=PQ PN=x(a﹣x)=﹣x2+ax=﹣(x﹣)2+,
∴当PQ=时,S矩形PQMN最大值为,
故答案为:;
【灵活应用】
如图1,延长BA、DE交于点F,延长BC、ED交于点G,延长AE、CD交于点H,取BF中点I,FG的中点K,
由题意知四边形ABCH是矩形,
∵AB=32,BC=40,AE=20,CD=16,
∴EH=20、DH=16,
∴AE=EH、CD=DH,
在△AEF和△HED中,
∵,
∴△AEF≌△HED(ASA),
∴AF=DH=16,
同理△CDG≌△HDE,
∴CG=HE=20,
∴BI==24,
∵BI=24<32,
∴中位线IK的两端点在线段AB和DE上,
过点K作KL⊥BC于点L,
由【探索发现】知矩形的最大面积为×BG BF=×(40+20)×(32+16)=720,
答:该矩形的面积为720;
【实际应用】
如图2,延长BA、CD交于点E,过点E作EH⊥BC于点H,
∵tanB=tanC=,
∴∠B=∠C,
∴EB=EC,
∵BC=108cm,且EH⊥BC,
∴BH=CH=BC=54cm,
∵tanB==,
∴EH=BH=×54=72cm,
在Rt△BHE中,BE==90cm,
∵AB=50cm,
∴AE=40cm,
∴BE的中点Q在线段AB上,
∵CD=60cm,
∴ED=30cm,
∴CE的中点P在线段CD上,
∴中位线PQ的两端点在线段AB、CD上,
由【拓展应用】知,矩形PQMN的最大面积为BC EH=1944cm2,
答:该矩形的面积为1944cm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