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21 18:2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文科试题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①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产品主要满足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我国古代犁耕进入完善阶段的标志出现在(
 )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明清
3.
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
 )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C.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D.农产品种类多、销量大
4.19世纪90年代在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
A.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5.下列主张属于洋务派的应是(
 )
A.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B.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
C.
“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
“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6.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强化了自然经济
C.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7.“所谓现代化,首先是要改变社会本体,即小生产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结构系统,这个社会结构机体的改变,光引进西方的科技、工艺和兴办实业,是不能成功的;光经济改革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有政治体制(上层建筑)和观念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改革并行来相辅相成,现代化才有可能。”最早能够验证这一观点的是(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
D.洋务运动
8.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 

①上海发昌机器厂
       ②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④江南制造总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9.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不能反映出当地(
 )
A.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B.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C.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10.综合某一时期新闻报道,发现有如下一些信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教师和一群学生35天写出一部75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武汉大学准备把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所有定理、公式一扫光,在几周内“建立世界一流具有武大独特风格的新物理体系”。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
B.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C.错误决策下的浮夸风
D.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所致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A.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
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12.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
新中国的建立
B.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3.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农业合作化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4.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确切地说是指(
 )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C.蒸汽机的发明
D.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新时代
1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物质条件是:(
 )
A.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先进交通工具的发明
16.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是指( 

①欧洲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②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③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④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
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
人们可乘火车外出
C.
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
电话成为重要的通信工具
18.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对这一现象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实行社会救济
B.整顿财政金融
C.调整农业结构
D.复兴工业生产
19.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如:对5万美元以上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征收税率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征收税率为75%。其直接目的是为了( 

A.减小贫富分化差距
B.保护私有财产
C.稳定金融秩序
D.摆脱经济危机
20.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是在( 

A.
50年代中期
B.
60年代
C.
70年代
D.
90年代初
2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由此,苏联转而(
 )
A.进行二月革命
B.进行十月革命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实行新经济政策
22.波音飞机是著名的民用飞机,它的零部件是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生产的,中国也参与了波音飞机一些主要机型的制造。这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
 )
A.多极化趋势
B.全球化趋势
 C.区域集团化
D.制度化趋势
23.
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是指(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欧洲共同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4.
下列组织中,中国已加入的是( 


世界贸易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25.我们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应是:(

A.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坚决反对
B.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完全赞同
C.为保护民族企业,坚决反对
D.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害,要趋利避害,迎接全球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问答题(共三题50分;26题14分;27题19分;28题17分)
26.(14分)
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写出开辟新航路的两位著名航海家。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7分)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在跨越。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3)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27.(19分)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12分)
28.(17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化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地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摘自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一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引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6分)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6分)
(3)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5分)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历史试题文科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B.C.
A。A.A.
6--10.
D.
D.B.B.C.
11--15.
A.
C.
B.B.C.
16--20.A.B.
B.A.
C.
21--25.
D.
B.A.
B。D.
二.材料问答题(共三题50分;26题14分;27题19分;28题17分)
26.(14分)
(1)达伽马、哥伦布。(2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得整体,各地的联系加强;对外殖民扩张活动兴起。(5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世界的经济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4分)
(3)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分)
27.
(19分)
(1)明代“机房”主要为手工劳动,民族企业是机器生产。近代民族企业多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3分)
(2)我国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在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出现了两个发展高潮。(4分)
(3)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临时政府推行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②一战期间,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0年代中期衰落的原因:(4分)
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结果。
28.(17分)
(1)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但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应辩证地分析。(6分)
(2)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间,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激增;但世界上贫富分化、南北对立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根源:在全球化进程中,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性作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从而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6分)
(3)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住机遇,一方面努力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迎接挑战。(5分)
姓名:
考号:


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