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
了解与《战国策》相关的知识。
2.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3.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学习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课件展示
二、文学常识简述
1.简介《战国策》及作者。
2.释题。辱:辱没。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你是如何评价他的?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四、研读赏析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听录音,学生跟读第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2)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推测一下。
(3)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4)请概括第1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2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2)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4)比较: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播放朗诵录音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唐雎
↓
↓
易安陵←—不敢易
轻寡人←—否,非若是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篇论辩性极强的外交辞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雎的机智与雄辩的言行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训练的好材料。听——听出对手的言外之意,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说——口头表达时要击中对手要害,直陈利弊,战胜对方。可借此机会,加强对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二、继续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学生齐读本段,结合注释自读第3自然段。
(2)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4)指定学生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2.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迅速笔译第4自然段。
(2)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3)秦王的反应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双全与大无畏精神。
三、讨论修辞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
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之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四、课堂总结
本文记叙的是强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对话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秦王←————唐雎
↓
↓
易安陵←———不敢易
轻寡人←———否,非若是
天子之怒←——布衣之怒
长跪而谢←——挺剑而起
↓
↓
阴险狡诈 视死如归
色厉内荏 不辱使命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