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22 23: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
2、通过学习,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
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不能照抄照搬。
 2.认识到在现实中解决问题必须抓住关键。
【重点与难点】
1、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2、难点:苏联解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前提测评:
1、导入新课:今天的世界上,苏联这一名词已经成为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力挽狂澜并在战争后与美国相抗衡苏联已经从世界上消失。那么,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带着这些一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二、课堂教学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引导学生看书,依据课文60页第一段正文及第一段小字,勾画重点知识,列出改革的背景、经过、内容及效果。
2、总结得出结论:
(1)背景: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2)内容:①经济方面:工业权力分解,农业方面刺激发展②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及个人崇拜。
(二)重点问题探究
1、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可先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2、思考归纳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什么针对性 有什么后果
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接着教师可以请两位学生来描述一下两张插图,让学生充分从中获取信息,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其主要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3、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的 ”分析其失败原因。
三、课内练习归纳小结:
四、作业:基础训练相关知识
 
二、课堂教学: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看书概括教师提出预习问题的主要内容。
自学要求:依据课文60页第一段正文及第一段小字,勾画重点知识,列出改革的背景、经过、内容及效果,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2、参考答案: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二)、重点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60—61页,思考归纳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什么针对性?
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
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通过两张插图,充分从中获取信息,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
2、归纳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的 ”
(参考答案:主要针对斯大林模式政治经济高度集中的弊端,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改变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3、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的 ”分析其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失败表现为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失败原因为没有抓住问题关键,赫鲁晓夫个人性格鲁莽)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
三、布置作业
学生自主完成《同步探究》中的“开放性作业”
四、课堂小结
1、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自己的收获和疑惑。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他们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