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训练-2.5 物质的转化(共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训练-2.5 物质的转化(共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7-23 22:02:51

文档简介

2.5 物质的转化(1)
A组
1.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并伴随颜色变化。下列现象中,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引起颜色变化的是(B)【出处:21教育名师】
A. 切开的苹果变成咖啡色21世纪教育网
B. 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21世纪教育网
C. 银白色的铁钉变成红棕色
D. 白色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
2.如图表示了初中科学中一些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第2题))
A. 利用反应①可制得烧碱
B. 圈Ⅰ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
C. 反应②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D. 圈Ⅱ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3.下列物质的转化过程不符合A??B―→C的是(D)
A. CO??CO2―→CaCO3
B. CO2??C6H12O6―→H2O
C. O2??H2O―→H2
D. Cu??CuO―→Cu(OH)2
4.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B)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5.我们曾学过碳及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可表示为:
CCOCO2
(第5题①)21世纪教育网
由此可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硫及硫的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可表示为:
SSO2SO3
(第5题②)
(1)模仿碳和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写出硫和硫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③SO3+H2O===H2SO4;反应④SO3+Ca(OH)2===CaSO4+H2O。
(2)实验因操作不当,将浓硫酸滴在书页上,一会儿书页出现黑色,且由糊状至烂洞状。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SO2和SO3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6.生石灰是白色的块状物,在实际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
(1)生石灰的主要成分为CaO(填化学式)。在食品包装中,常用生石灰作干燥剂,其干燥原理是CaO+H2O===Ca(OH)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1教育网
(2)石灰乳常用于畜禽栏舍的消毒,某农户误将生石灰直接撒在猪圈中消毒,一段时间后发现猪的蹄部干燥开裂,有的甚至出现灼伤、溃疡,原因是CaO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上述用于消毒的石灰乳要现配现用,放置过久就没有消毒作用了,其原因是Ca(OH)2+CO2===Ca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1·cn·jy·com
7.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简单表示。仅限选择铁、碳、氧气、盐酸、氧化钙、氢氧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八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序号的转变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21·世纪*教育网
例:①C+O2CO2。
②CO2+H2O===H2CO3。
③Fe+2HCl===FeCl2+H2↑。
④CaO+2HCl===CaCl2+H2O。
⑤Ca(OH)2+2HCl===CaCl2+2H2O。
⑥CaO+H2O===Ca(OH)2。
⑦3Fe+2O2Fe3O4。
B组         
8.碱石灰是NaOH与CaO的混合物,取一定量露置于空气中部分变质的碱石灰,加水充分搅拌后过滤,所得物质成分可能是(A)21*cnjy*com
选项
A
B
C
D
滤液中的溶质
NaOH、Ca(OH)2
NaOH
NaOH、Na2CO3
Na2CO3
滤渣
CaCO3、Ca(OH)2
Ca(OH)2
CaCO3、Ca(OH)2
CaCO3
【解析】 NaOH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Na2CO3和水,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Ca(OH)2与CO2反应生成CaCO3和水。当把碱石灰放入水中后,Ca(OH)2微溶于水,并与Na2CO3反应生成CaCO3和NaOH。若Na2CO3少量,则Ca(OH)2过量,溶质中有生成的NaOH和溶解的Ca(OH)2,滤渣中有生成的CaCO3和未溶解的Ca(OH)2,A可能。www.21-cn-jy.com
9.小科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了下图,每种物质中都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与纵坐标的数值对应,图中字母均表示初中科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已知A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C、D、E、F均含有铜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eq avs4alco1(
(1)“A+H2O===B”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
(2)写出B和D反应得到C和水的化学方程式:H2SO4+Cu(OH)2===CuSO4+2H2O。
(3)请列举3种能与C反应得到F的物质:铁、锌、镁。
【解析】 A是三氧化硫,B是硫酸,C是硫酸铜,D是氢氧化铜,E是氧化铜,F是铜。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铜前的金属能与C(硫酸铜)反应生成铜,故可以是铁、锌、镁。
10.将金属铜进行如图甲实验:向得到的C溶液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滴加Ba(OH)2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回答:2·1·c·n·j·y
eq avs4alco1(
(1)写出Cu→A的化学方程式:2Cu+O22CuO。
(2)写出C溶液中可能的溶质的化学式:CuCl2[或Cu(NO3)2]。
【解析】 (1)根据框图可知,铜在加热条件下与O2反应生成CuO。(2)由题意和图乙可知,铜盐的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溶液开始时不产生沉淀,反应一段时间后产生沉淀,说明加入的稀酸B不是硫酸,并且酸是过量的,所以加入的酸可能是稀盐酸或稀硝酸。
11.较活泼金属能否将较不活泼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小美、小丽同学做了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21cnjy.com
【实验一】 把一块比绿豆略大的金属钠,放入盛有20毫升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发现金属钠浮在液面上不停打转,并发出嘶嘶声,烧杯发烫,表层溶液中出现了蓝色絮状沉淀,絮状物慢慢下沉渐渐增多,并没有出现紫红色的铜。正准备整理器材,她们突然发现蓝色沉淀渐渐变黑。
【提出问题】 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实验二】 搭建分离装置,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少量的黑色粉末。
【查阅资料】 常见的黑色不溶于水的固体有: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氧化铜、炭粉等。
小丽猜想:黑色固体可能是氧化铜,不可能是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炭粉。你认为小丽作出如此判断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小美猜想:黑色固体可能是氧化铜和铜的混合物,依据是量少而又细小的铜粉杂在氧化铜之间可能看不清。
【实验三】 为了进一步证实该黑色固体中是否含有铜,她们取少量该粉末放入试管,加入一定量的稀HCl(或稀H2SO4)溶液,略微加热,发现固体全部消失,从而证实了小丽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蓝色絮状沉淀怎么变成黑色固体的呢?2-1-c-n-j-y
【查阅资料】 Cu(OH)2的起始分解温度约为66 ℃。
【实验反思】 至此,谜底全部解开。为确保蓝色沉淀不分解,实验过程中要注意:①控制实验的初始温度;②放入的金属钠需适量;③硫酸铜溶液用量不能太少。【来源:21cnj*y.co*m】
【解析】 要从溶液中得到黑色固体,需要过滤、洗涤、干燥。Na与CuSO4溶液混合,生成物不可能是Fe3O4、MnO2、炭粉,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为证实CuO中是否混有Cu,可以加稀HCl,看固体是否全部溶解。为确保蓝色沉淀不分解,实验的温度要低,如果高了则Cu(OH)2会分解;放入的钠要适量;CuSO4的量不能太少。www-2-1-cnjy-com
2.5 物质的转化(2)
A组
1.氢气、一氧化碳、炭粉分别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A. 都属于置换反应
B. 都有紫红色物质(铜)生成21世纪教育网
C. 反应时都需要加热
D. 反应中三者都作还原剂
2.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步骤有:①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②停止加热;③向装有氧化铜的试管中通入氢气;④停止通入氢气。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21cnjy.com
A. ③①②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④②
3.用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发现已制得的铜又很快变黑了,你推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 温度太低
B. 反应开始时,没有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
C. 试管口倾斜了
D. 铜没有在一氧化碳气流中冷却而又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
4.下列说法符合如图装置设计示意图的有(D)21世纪教育网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氧化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有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某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最佳的实验方案是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D)21·cn·jy·com
A. 甲、乙、丙 B. 丙、乙、甲
C. 丙、甲、乙、丙 D. 丙、甲、丙、乙
6.工业上制取水煤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CO+H2。下列对该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B)
A.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 反应的生成物具有助燃性
C.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D. 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第7题)
7.用如图所示的玻璃管进行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1)当A处的黑色固体变红时,可观察到B处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查阅资料发现:反应生成的红色固体除了铜以外还可能含有氧化亚铜(Cu2O),氧化亚铜可以与硫酸发生如下反应:Cu2O+H2SO4Cu+CuSO4+X,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H2O。
8.科学课上,老师将一只生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鸡蛋壳表面很快产生气泡,不一会儿,还出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原来沉在烧杯底部的鸡蛋慢慢浮了上来,接近液面后又慢慢往下沉,如此,鸡蛋不断地在液体中上浮、下沉。请你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上述“有趣的一幕”作出合理的解释。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答】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当鸡蛋放入稀盐酸中时,鸡蛋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浮力,因此鸡蛋下沉;当鸡蛋壳与盐酸反应生成的CO2附着在鸡蛋壳表面,形成气泡,鸡蛋受到的浮力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接近液面气泡破裂,CO2逸入空气后,鸡蛋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浮力,又向下沉。如此不断循环,即出现上述现象。
9.用500吨含氧化铁质量分数为70%的赤铁矿可以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多少吨?
【解】 氧化铁的质量为500吨×70%=350吨,
设可以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的质量为x。
Fe2O3+3CO2Fe+3CO2
160      112
350吨    x×(1-4%)
= x≈255.2吨
所以用500吨含氧化铁质量分数为70%的赤铁矿可以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255.2吨。
  
B组21世纪教育网
(第10题①)
10.某同学为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将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先通过图①装置,再通过图②中的仪器组合。为达到实验目的,图②中仪器选择和连接最好的是(A)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A. cba   B. cda  C. cbd   D. bca
【解析】 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必须通过验证生成的产物的多少,故先吸收水,再吸收二氧化碳,最后尾气处理,故仪器选择和连接最好的是cba。
11.如图所示为铜片A的一系列变化,据图回答问题:
(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H2(填化学式)。
(2)写出方法2的化学方程式:CuO+H2SO4===CuSO4+H2O。
(3)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mA、mB、mC。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mA、mB、mC三者的大小关系为mA=mB>mC。www.21-cn-jy.com
【解析】 (1)常见的还原剂有碳单质、一氧化碳和氢气,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所以X是氢气。(2)CuO和稀H2SO4反应生成CuSO4和H2O。(3)方法1是将部分氧化的铜片重新用氢气还原,根据反应前后,铜元素质量不变,mA=mB;方法2中部分氧化的铜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即有部分铜元素进入溶液中,所以剩余的铜单质质量mC小于mA、mB。
12.在学习“金属的冶炼”时,某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氧化铜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实验所取氧化铜样品质量为10克。(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2-1-c-n-j-y
(1)该实验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2)甲同学的方法:先测出氢氧化钠浓溶液的质量为50克,待反应完全后再次称量,质量为54.4克。请你计算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解】 设样品中CuO的质量为x。
CuO+COCu+CO2
80 44
x 4.4克
= x=8克
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CuO%=×100%=80%。
(3)乙同学的方法:先称量出玻璃管和样品的总质量为m1,待反应完全后再次称量,质量为m2,利用m1-m2的值,求出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其中m1-m2的值是指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21教育网
(4)同学们查阅到CO除了具有可燃性、难溶于水等性质外,还具有毒性。因此,本实验中还需对尾气进行处理。请你提出一种处理方法:将尾气点燃。2·1·c·n·j·y
【解析】 (1)CO和CuO的反应中,CO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前CuO呈黑色,生成的Cu是红色,故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色。(2)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CO2,根据生成的CO2质量可求出参加反应的CuO质量,即可求出CuO的质量分数。(3)m1是玻璃管和样品的总质量,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失去了氧,所以m1-m2的值是CuO中O的质量。(4)根据CO有可燃性,可以将CO燃烧,也可以用排水法或气囊收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