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训练-2.6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训练-2.6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7-22 14:5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A组
1.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下列不同时代物品的材料在加工、制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
A.
石器 
B.
青铜器
C.
铁器 
D.
高分子材料
2.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许多材料达到纳米(1纳米=10-9米)级的大小时,会产生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奇特的光、电、磁、热、力和化学等方面的性质。如:将金属制成纳米粉末后就变成了黑色,且不导电,机械强度也大幅度提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
纳米碳虽然质地柔软,但强度却很大
B.
纳米氧化锌能吸收电磁波
C.
金黄色的金粉应该属于纳米材料
D.
在空气中能自燃的铁粉应该属于纳米材料
3.一些特定成分的合金具有记住本来面目的能力,并能够恢复原先设定的形状。这种被人们称为“记忆合金”的神奇材料的出现,使得金属的应用又向前跨进了一步。记忆合金的这一特性目前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领域是(A)
A.
牙齿整形
B.
器官移植
C.
电机制造
D.
电缆制造
4.用镍钛合金制成的宇宙飞船自展天线,在低温下被折叠,进入太空后,在阳光照射下可重新展开,恢复成原状。关于此天线制作材料的描述错误的是(B)
A.
具有形状记忆功能 
B.
具有很低的熔点
C.
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D.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5.下列生活方式中,不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的是(B)
A.
用手帕代替纸巾
B.
将废弃的干电池扔入河道
C.
短途旅行时用自行车代替机动车
D.
垃圾分类后放入指定的垃圾箱
6.据报告,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实现了二氧化碳聚合物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二氧化碳聚合物是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具有良好的阻气性、透明性和使用后全降解无污染等优点,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包装和一次性餐具等行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
二氧化碳聚合物的生产和使用不会产生白色污染
B.
二氧化碳聚合物的生产原料为二氧化碳,原料非常丰富且价格低廉
C.
二氧化碳聚合物是二氧化碳的固体
D.
二氧化碳聚合物的生产和使用,既减少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得到了非常有用的产品,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7.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材料科学的推动。信息产业的核心材料是高纯度的硅,单晶硅可用来制作大规模集成电路、整流器等。硅的纯度越高,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性能就越好。高纯度的单晶硅生产方法之一如下:
SiO2Si(粗硅)SiHCl3(沸点31.5℃)Si多晶硅―→单晶硅
近年来用得较多的另一种方法是用金属硅化物(Mg2Si)与盐酸作用制得硅烷,再加热分解硅烷可得高纯硅。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方法一生产单晶硅的过程看,由碳还原得到的硅为何还要进一步处理?由碳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的单质硅中,杂质含量过高。
(2)把方法二中生产高纯硅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补充完整:Mg2Si+4HCl===2MgCl2+SiH4↑;SiH4Si+2H2。
B组
8.从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是近百年的事,这个先后顺序跟什么有关?(B)
①金属的活动性 ②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③金属的延展性 ④金属的导电性 ⑤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
A.
①④
B.
①⑤
C.
②③
D.
④⑤
【解析】 材料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科技水平比较落后的年代,冶炼活泼的金属非常不容易,所以一般来说,使用越早的金属越稳定。
9.全世界每年产生有害物达3亿~4亿吨,不仅对环境造成危害,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科学家提出“绿色化学”的概念。下列不属于“绿色化学”研究内容的是(D)
A.“绿色化学”研究对环境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的开发
B.“绿色化学”研究可降解塑料的开发
C.“绿色化学”就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D.“绿色化学”就是研究形状记忆合金的开发与应用
【解析】 “绿色化学”的核心要求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是根治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10.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四种制备物质的实验方案,其中能实现的是(B)
A.
CaOCa(OH)2溶液NaOH溶液
B.
CuOCuCl2溶液Cu
C.
FeFe2O3Fe2(SO4)3溶液
D.
H2HClNaCl溶液
【解析】 Ca(OH)2与NaCl、HCl与Na2SO4不发生反应,故A、D选项错误,C选项中Fe在O2中燃烧生成Fe3O4。
11.铜跟浓硫酸的反应原理是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硫酸铜。
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1题)
(1)图中B装置用来收集SO2(已知SO2的密度大于CO2的密度),但未将导管画全,请将B装置中的导管补画完整。
(2)图中C装置的作用是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吸入B瓶中,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充分反应后,烧瓶中的铜片仍有剩余,那么硫酸是否也有剩余呢?该小组同学进一步研究:待烧瓶冷却后,将烧瓶中的混合物稀释、过滤,用滤液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pH试纸测试滤液pH,其pH约为1。
实验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你认为,实验1(填“实验1”或“实验2”)可说明硫酸有剩余。
(4)以铜片与浓硫酸为原料用上述方法制取硫酸铜,存在的缺陷有反应需要加热,消耗了大量能量;产生了有毒气体SO2,污染环境等(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由于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空气,应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长管进气,短管出气。(2)由于二氧化硫有毒、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3)由于生成物中含有硫酸铜,能跟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对判断硫酸是否存在产生了干扰。硫酸显酸性,所以,能证明浓硫酸有剩余的是实验1。(4)由实验过程可知,存在的缺陷有: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了有毒的气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