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1)
A组
1.人体的以下生理过程不属于排泄的是(A)
A.
排粪
B.
排尿
C.
呼气
D.
排汗
2.蛋白质在人体内分解后,会产生(D)
A.
脂肪、水和二氧化碳
B.
糖类、水和二氧化碳
C.
脂肪、糖类和人体特有的蛋白质
D.
水、二氧化碳和含氮废物
3.人体所有活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形成和排出大量废物,若不能及时清除这些“体内垃圾”,就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正常情况下,“体内垃圾”排出依赖的器官有(A)
①肺 ②肝脏 ③肾脏 ④皮肤 ⑤大肠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4.一个人生病发烧以后会逐渐消瘦,原因是(D)
A.
人体只合成新的组成物质
B.
人体只氧化分解身体内原有的物质
C.
人体合成新的组成物质大于分解身体内原有的物质
D.
人体合成新的组成物质小于分解身体内原有的物质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
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被称为排泄
B.
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都能排出代谢废物
C.
尿液中尿素的浓度比原尿中尿素的浓度高
D.
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6.如图表示正常人肾小管内,某种物质含量变化,该物质是(D)
A.
水
B.
尿素
C.
无机盐
D.
葡萄糖
7.如图表示尿素在人体某结构内的浓度变化,请判断该结构是(B)
A.
肾小球
B.
肾小管
C.
肾小囊腔
D.
出球小动脉
8.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如表(单位:克/100毫升),根据样液的成分判断甲、乙、丙三种样液分别是(A)
A.
原尿、尿液、血浆
B.
原尿、血浆、尿液
C.
尿液、原尿、血浆
D.
血浆、原尿、尿液
(第9题)
9.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模式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人体形成尿液的器官是①(填序号)。
(2)健康人的血液流经肾后,血液中尿素含量会减少(填“增加”或“减少”)。
(3)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它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4)若尿液中检测出葡萄糖,可能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有限,也可能是体内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导致的。
B组
10.下表是一个正常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检验结果(“√”表示含有,“×”表示不含有),请判断O、P、Q分别代表的物质是(A)
物质
血浆
原尿
尿液
O
√
×
×
P
√
√
×
Q
√
√
√
A.
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尿素
B.
尿素、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
C.
大分子蛋白质、尿素、葡萄糖
D.
葡萄糖、大分子蛋白质、尿素
【解析】 尿液与原尿相比不含有葡萄糖,原尿与血浆相比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故O为大分子蛋白质,P为葡萄糖,Q为尿素。
11.如图为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示意图,C代表某器官处的毛细血管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eq
\a\vs4\al\co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第11题))
(1)如果C表示人体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则B代表的血管是肺动脉;流经C后,血液发生的变化是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或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氧气的含量增加)。
(2)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明显增加,这时C代表的器官是小肠。
(3)如果C代表肾脏,当血液流经每一个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终尿。
(4)一位同学外出旅游时不慎被蛇咬伤,咬伤部位在手臂的C处,为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m(填“m”或“n”)端。
【解析】 (1)血液流动方向总是从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在肺部经过毛细血管后,血液中氧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2)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血液经过小肠的毛细血管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会明显增加。(3)尿液的形成都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4)被蛇咬伤,蛇毒先进入人体的静脉,为防止蛇毒快速扩散,故应在静脉的近心端用止血带扎住。
12.如图甲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物质,①②表示相关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经过①过程最终被消化为葡萄糖,随着②过程的进行,健康人体内胰岛素(填一激素名称)的分泌量将增多,从而使血糖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2)图乙曲线表示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结合图甲分析,下列生理活动过程中物质含量的变化能用图乙曲线表示的有Ⅰ、Ⅳ(填序号)
Ⅰ.血液流经肺部时B含量的变化
Ⅱ.血液流经小肠时C含量的变化
Ⅲ.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时B含量的变化
Ⅳ.血液流经肾脏时尿素含量的变化
【解析】 (1)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2)Ⅰ.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当血液流经肺部时,B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故能用图乙曲线表示;Ⅱ.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时,消化道内的营养物质会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Ⅲ.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Ⅳ.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血液流经肾脏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使得血液尿素的含量降低,故能用图乙曲线表示。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肾衰竭往往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现在可以采用人工肾代替患者已丧失功能的肾,其原理就是肾透析。如图是肾透析仪和正常人体内尿液形成的示意图。在透析仪器中,通过导管与患者的动脉和静脉相连,管内有一种半透膜,膜外是特殊药液——透析液,新鲜透析液的成分与血浆相似。当患者的血液经过这些管子时,其中的废物就透过半透膜扩散到膜外透析液中去,而透析液还可以向患者的血液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物质。最后经过透析的、除去废物的血液再由静脉流回人体内。
(1)新鲜透析液的成分与人体内的血浆相似。
(2)上述尿液形成示意图中,A是肾小球,B是肾小囊,C是肾小管。A、B、C共同组成了肾单位(填结构名称),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
(3)血液在流经A时,通过滤过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可以进入B中,形成原尿。当健康人的原尿流经C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都能被重吸收回血液。
(4)肾透析仪中与图示A的作用相似的结构是半透膜,它的具体作用是血液中的废物通过半透膜渗透到膜外透析液中,同时,透析液还向血液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物质。
【解析】 尿液的形成离不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是指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部分的水分和无机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半透膜的作用类似于肾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