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训练-第4章 代谢与平衡自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训练-第4章 代谢与平衡自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7-22 15:4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食物中有丰富膳食纤维的是(C)
A.
鱼、虾   
B.
鸡蛋、猪肉
C.
菠菜、芹菜 
D.
牛奶、牛肉
2.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造成肥胖是由于(B)
A.
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
B.
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C.
只有同化作用没有异化作用
D.
只有异化作用没有同化作用
3.下图分别是人体血液流经X、Y器官后部分成分的变化情况。请推测X、Y分别是(C)
eq
\a\vs4\al\co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第3题))
A.
肺、小肠 
B.
肾脏、肝
C.
肾脏、小肠 
D.
肝、肾
4.下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D)
A.
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
B.
肺泡周围布满毛细血管与其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C.
鸟类的气囊与其双重呼吸相适应
D.
心脏内的房室瓣与其血液不会倒流回心室相适应
(第5题)
5.如图是人体内部分系统的代谢关系简易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D)
A.
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B.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C.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D.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6.购买罐头食品时,发现罐头盖上印有“若真空安全钮凸起,请勿食用”的字样,原因是(D)
A.
密封不严,空气大量进入瓶内,食物腐烂变质
B.
需氧型生物大量繁殖,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食物腐烂变质
C.
防腐剂加得过多,与食品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气体
D.
消毒不严,瓶内的厌氧型生物大量繁殖产生气体,食物腐烂变质
7.动物进化到一定阶段,心脏才出现了四个腔,心脏分成四个腔的最大优点在于(D)
A.
心脏中的血液量增加
B.
心房和心室交替工作
C.
防止血液倒流
D.
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
 (第8题)
8.如图所示为人体某处的血管及血液情况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D)
A.
若c处氧气含量降低,则b处为肺泡外的毛细血管
B.
若c处葡萄糖含量降低,则b为消化道壁的毛细血管
C.
若c处氧气含量增加,则b处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
D.
若c处尿素浓度降低,则b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
9.人在生病发高烧时,常常没有食欲,原因是(D)
A.
胃不能及时排空
B.
胃肠蠕动弱
C.
不能分泌消化酶
D.
消化酶的活性受影响
10.下表为某医院化验室对甲、乙、丙三人尿液成分分析的结果(单位:克/毫升)。请根据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大分子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95
0.32
0
1.50
1.95

95
0
0
1.50
1.95

95
0
0.06
1.50
1.95
A.形成尿液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小球
B.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升,但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这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从尿液化验单上分析,甲的肾小球可能有病变,乙正常,丙可能患有糖尿病
D.尿在体内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被排出体外是间断的,与膀胱的暂时储尿功能有关
11.从人体手臂的两根不同类型血管中抽取血液,测得其中氧气、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A.
甲是动脉血
B.
乙呈鲜红色
C.
甲是从静脉中抽取的
D.
乙是从动脉中抽取的
【解析】 从图中看出甲氧气的相对含量高,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少,因此甲是动脉血,颜色鲜红,乙是静脉血,颜色暗红。又因为甲、乙是人体手臂的两根不同类型血管,因此甲是动脉血管,乙是静脉血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12题)
12.如图为健康人的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②中有尿素和血细胞
B.
③中有蛋白质和无机盐
C.
④中有无机盐和葡萄糖
D.
⑤中有尿素和蛋白质
【解析】 ②是肾小囊,其内的液体是原尿,其中没有血细胞,但含有尿素;③是肾小管,肾小管内液体中含有尿素,没有蛋白质;④是肾静脉,其内液体中含有无机盐和葡萄糖;⑤是集合管,其内的液体是尿液,尿液中含有尿素,但没有蛋白质。
13.病人甲上臂受伤,病人乙患有肺炎,两人同时进行静脉滴注药物治疗,那么哪位病人体内的药物先到达患病部位,药物在其体内流动路线正确的是(D)
①左心房 ②右心房 ③左心室 ④右心室 ⑤主动脉 ⑥肺动脉 ⑦上、下腔静脉 ⑧肺静脉 ⑨肺部毛细血管 ⑩上臂毛细血管
A.
甲,⑦→②→④→⑥→⑨→⑧→①→③→⑤→⑩→患病部位
B.
乙,⑦→②→④→⑥→⑨→⑧→①→③→⑤→患病部位
C.
甲,静脉注射后直接到达上臂患病部位
D.
乙,⑦→②→④→⑥→⑨→患病部位
【解析】 甲因上臂受伤注射药物,则药物到达伤口经过的途径是: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上臂毛细血管→患病部位。乙因患肺炎需要注射药物,药物到达患病部位需要经过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患病部位。故乙病人体内的药物先到达患处。
14.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实验材料
取样
处理
分组
培养液
供氧情况
适宜浓度酵母菌液
50毫升
破碎细胞(细胞不完整)

25
毫升
75
毫升
无氧

25
毫升
75
毫升
通氧
50毫升
未处理

25
毫升
75
毫升
无氧

25
毫升
75
毫升
通氧
A.
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解析】 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酒精。依题意,甲、丙两组进行无氧呼吸,乙、丁两组进行有氧呼吸。甲、乙两组都产生CO2,由于甲组细胞不完整,甲组的酒精产量较丙组少,丁组能量转换率较丙组高,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15.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如果取一完整的猪心,往血管里注水,那么注水和出水血管相对应的是(D)
选项
注水血管
出水血管
A


B


C


D


【解析】 图中血管名称分别为:①上腔静脉、
②主动脉、③肺动脉、④肺静脉。心脏内有保证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的瓣膜,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打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在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打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6.当人体皮肤擦破出血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可促进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防止血液过多流失。
17.为什么人的肺不是一个大的囊泡,而是由很多小的肺泡构成的呢?用下列切萝卜的模拟实验可帮助理解。如图所示,将一大块萝卜不断等分,测量切块的边长,计算切块的表面积并求和。
(1)通过“切块表面积之和”这一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由于许多肺泡的存在增大了肺的表面积,从而提高气体交换(或呼吸)的效率。
(2)人体的消化系统中也存在增大表面积的结构,该结构的名称是小肠绒毛。
18.如图是一盒250毫升的牛奶的营养成分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营养成分表
项目
每100毫升
占每日营养需求量比例/%
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钙维生素D
280千焦3.0克3.5克4.6克56毫克125毫克2微克
356231640
(第18题)
(1)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够被人体吸收,钙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吸收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2)脂肪在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从而被吸收。
(3)人对食物中维生素的需求除了维生素D外,还有能够防治夜盲症的维生素A,避免坏血病的维生素C等。
【解析】 (3)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如夜盲症是缺乏维生素A,坏血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
19.如图所示是小明体内部分系统的代谢关系图,请据图分析:
eq
\a\vs4\al\co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第19题))
(1)小明的午餐主食是米饭,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将在A系统中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
(2)小明在大声说话时时,其吸入的氧气通过B系统,在肺泡与毛细血管间进行气体交换,使血液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葡萄糖和氧气都是通过C系统进行运输,则C系统的动力器官是心脏;代谢产物主要由D系统排出体外,其中主要排泄器官的是肾脏。
【解析】 (2)氧气在肺泡与肺泡外的毛细血管间进行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使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20.下面是某病人的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请回答:
NO.
项目
结果
正常范围参考值
单位
1
白细胞计数
11.8
3.5~10
×109/升
2
中性粒细胞计数
85.0
50~70
%
3
红细胞计数
3.0
3.5~5
×1012/升
4
血红蛋白
90
110~150
克/升
5
血小板计数
210.0
100~300
×109/升
6
淋巴细胞计数
2.1
0.7~4
×109/升
7
血糖
101
80~120
毫克/毫升
8
血型
A型
(1)根据报告单,推测该病人可有患有的两种病症是②③(填序号)。
①出血后不易止住 ②炎症 ③贫血 ④高血压
(2)血液中的葡萄糖是重要能源物质,它在细胞内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所需。
(3)当血液流经肾脏时,正常人的血糖随原尿通过肾单位的肾小管时,全部被重吸收回到血液。
(4)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人体血液中的尿酸(C5H4N4O3)含量过高。医生建议,多饮水有利于尿酸的及时排泄。血液中的尿酸依次经过④①③②(填序号)排出体外。
①输尿管 ②尿道 ③膀胱 ④肾脏
【解析】 (1)根据报告单可知:该病人血液中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范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均低于正常范围,故该病人可能患有炎症和贫血。(2)血糖是人体内的主要供能物质,可以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3)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把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回血液。(4)尿酸会随着人体的尿液排出体外,人体尿液形成于肾脏,再依次经过输尿管、膀胱,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4分,共32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21题)
21.为了研究脂肪、糖类和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比较三类物质所含能量的多少。
①分别称取1克干燥的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用小刀切碎。
②在试管内加入5毫升水,测量并记录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将花生仁放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当花生仁开始燃烧时,马上放在试管下方(如图),直至花生仁燃尽,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④分别用大米和牛肉干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实验中将花生仁等切碎更有利于充分燃烧,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分析,其原因是可以与氧气充分接触。
(2)将步骤③中测量并记录的实验数据应是水的最高温度。
实验二:研究动物体内脂肪是否具有保温功能。
①将适量且等量的猪油放入两个相同的塑料袋,并分别在猪油中插入相同型号的温度计,封好袋口,一组放入冰箱作为实验组,另一组放在室温下作为对照组。
②每个相同时间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多次重复实验,得出结论。
(3)实验二中步骤①的设计有明显不足,请加以改进:应将相同型号的一支温度计放入空塑料袋中,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时放入冰箱。
【解析】 (1)将花生仁等切碎,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与氧气充分接触,使燃烧更加充分。(2)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作出比较,释放的热量多,水温高,所以测量并记录的是水的最高温度。(3)这个实验是探究动物体内脂肪是否具有保温功能,实验的变量应该是脂肪,所以应将相同型号的一支温度计放入空塑料袋中,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时放入冰箱。
22.为了比较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号和2号,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H2O2)溶液。
②向1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
③观察2支试管内产生气泡情况。
④2~3分钟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入2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发现2号试管的卫生香燃烧得更旺。
查阅资料获知:H2O2能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成O2和H2O;每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中Fe3+微粒数大约是每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微粒数的25万倍,FeCl3溶液中起催化作用的是Fe3+。请回答:
(1)写出2号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
(2)该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快慢是转换为观察卫生香燃烧情况来体现的。
(3)小明认为:上述实验中催化剂的种类和数量(微粒数)都不同,没有控制好变量,得出的结论不令人信服。小芳认为:过氧化氢酶的微粒数比Fe3+的微粒数少得多,再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能说明酶的催化效率高,你认同小芳(填“小明”或“小芳”)的观点。
【解析】 (2)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旺,故可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卫生香燃烧的情况。(3)过氧化氢酶的微粒数比Fe3+的微粒数少得多,再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能说明酶的催化效率高。
(第23题)
23.新鲜荔枝是水果中的佳品,它的果皮中存在着一种酶,采摘后能够促使果皮变成褐色,影响保鲜效果。为了探究温度对这种酶活性的影响,小明选择产地、品种相同,大小、成熟度基本一致且无损伤的新鲜荔枝,分为数量相同的6组装入保鲜袋中,贴好标签,分别放入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5天后,取出荔枝,测定褐变面积并制成如图所示的柱状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荔枝果皮内的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是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酶活性越强。
(2)为了提高荔枝的保鲜效果,选择的保鲜温度范围宜在A(填字母)之间。
A.
5
℃~15
℃ 
 B.
15
℃~25

C.
25
℃~30

【解析】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温度越高,荔枝褐变面积百分率越高,褐变是酶催化作用造成的,说明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增强。根据这一规律,可以选择适宜的保鲜温度。
四、分析说明题(第24题12分,第25题16分,共28分)
24.小敏用酸奶机自制酸奶。将酸奶机内的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取出冷却后,将买来的盒装鲜奶和乳酸菌粉(里面含有大量活的A乳酸杆菌)倒入其中,充分搅拌后,放入酸奶机中,设定加热温度(38
℃)和时间,让其进行发酵。回答下列问题:
(1)将容器放在开水中煮5分钟,目的是杀死容器内原有的微生物。
(2)乳酸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填“自养”或“异养”)。
(3)查阅资料:
资料1:不同温度下,A乳酸杆菌菌株生长情况如表。
菌株编号
温度
2

10

25

38

42

53

60

1


++
++

±

2


++
++

±

3







4


++
++



5

±

++

±

注:++表示生长极好;+表示生长良好;±表示菌体很少;-表示无菌体。
资料2:在38
℃和适宜的环境下,每毫升奶中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随发酵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第24题)
资料3:每毫升酸奶中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越多,酸奶的品质越好。
根据资料,小敏制作酸奶时应将温度控制在25~42
℃范围内,发酵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
【解析】 (1)将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目的是杀死容器内原有的微生物。(2)乳酸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杆菌发酵产生乳酸。乳酸杆菌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异养。(3)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乳酸杆菌)。根据资料,小敏制作酸奶时应将温度控制在25~42
℃范围内,发酵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3月,两名医生将美国心脏病人刘易斯的整个心脏摘除,然后为他安装一个“人造心脏”。这种“人造心脏”主要是由两个类似涡轮的新型离心泵组成,它工作时能保持身体内血液不停流动,完成血液循环。
材料2:2012年1月,英国研究人员成功培育出用于形成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利用这些平滑肌细胞和从人体取出的皮肤细胞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批量“生产”人造仿生血管。人造仿生血管可用于心脏病、肾病等疾病的血管移植手术。
(1)“人造心脏”中一个离心泵的功率相对较小,主要功能是充当右心室为肺循环血液流动提供动力;另一个离心泵的功率相对较大,主要功能是充当左心室为体循环血液流动提供动力;肺静脉中的血液直接流入哪个离心泵?功率较大的离心泵。
(2)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人造仿生血管属于器官层次的结构。
【解析】 (1)肺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可见右心室为肺循环血液流动提供动力,肺循环的循环途径较短,所以在人造心脏中右心室的功率较小;左心室为体循环血液流动提供动力,体循环的循环途径较长,所以在人造心脏中左心室的功率较大。所以肺静脉中的血液会流入心脏的左侧,即功率较大的离心泵。(2)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静脉属于器官,毛细血管属于组织;人造血管属于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