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
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
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2.
体会本文精彩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解说三国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
二、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介绍三国鼎立的局面及刘备势力的处境。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参考工具书和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停顿,不读破句。
四、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
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
五、布置作业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诸葛亮
【教学反思】
教授本课,可采用设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的方式,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乐趣。这种方式的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自然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二、研读课文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何要刘备亲自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研读第三部分。
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4)诸葛亮为什么建议刘备占据荆州?他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5)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6)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教师总结: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4.教师点评第四部分。
文章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尝试“角色演读”法学习,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有选择地扮演角色,发挥自己“主角”的作用。
时
间
顺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