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
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的特征。
2.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
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
诵读,体会诗歌的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挥联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月夜星空的景象。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他灵感的导火索,由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
板书文题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读或教师的范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活动:学生交流,自由述说听诗歌的感受,然后自己朗读。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气势一气呵成,诗意氛围浓郁。朗读时感情要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并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着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2)分别找出每一节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课件演示:将意象分为两类:自由光明的象征和黑暗残酷的象征。
(3)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你的理由。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以“星星变奏曲”为题?
教师科普有关变奏曲的知识,学生从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主赏析
三、研读,重点品味
1.指名朗读“谁不愿意……”至“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
(1)诗人用“柔软的像一片湖水”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的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容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2节,思考: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的燃烧”是什么意思?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课件展示
四、拓展写作
我们在领略诗歌的美的同时,还要学会创作,下面请同学们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
学生思考并交流,老师给予鼓励并总结。
讲解诗歌创作要点时,可多举例子辅助理解
五、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关键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其内容一是对朦胧诗的理解,二是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悟。可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收集资料了解朦胧诗,在课上分享自己对朦胧诗的认识。这样比在课堂上直接引入更加明确,也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