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雨 说
【教学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揣摩拟人、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3.
领悟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
4.
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语言风格。
2.
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挥联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我们所知道的含有“雨”字的古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愁予的诗歌《雨说》,去聆听那跳动着的雨珠的心声。
学生积极背诵回答,每人至少说出3句
二、指导诵读
谁来说说,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屏幕展示:
1.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回顾完毕后,师生共同朗读《雨说》,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试读交错进行,体会并明确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学生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
三、整体感知
1.提出评点要求:
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点评,可以先评点每一小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提供诗歌朗诵节奏。
3.学会分组评点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节,学生就配读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节,教师也配读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6.小结,幻灯片展示。
课件展示小节总结
幻灯片展示
四、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一、二题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雨说爱的天使
【教学反思】
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朗诵加以评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
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要带领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背诵这首词。
二、探究研读,情感碰撞
1.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在脑内勾勒这些意象。
明确:意象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等。
画面描绘(如第5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鱼儿活蹦乱跳,溪水唱着歌……
2.齐读第7、8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7节中,诗人借助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具体景物,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8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3.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节?
明确: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说:只要孩子们能自由、快乐地笑着,幸福地成长着,春雨就算完成了使命,为此它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
4.朗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拟人。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诗歌读来更亲切,更感人,更有吸引力;使全文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5.除了拟人的手法外,作者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讨论、明确:除了拟人外,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6.《雨说》中的“雨”象征着什么?其意义何在?
明确:“雨”象征着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为孩子们带来欢笑和爱的使者。其意义在于春雨是伟大的无私奉献者,它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万物的生机和希望。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明确
三、吟诵诗歌,赏析美点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全文,再一次倾听雨的声音。请把自己感触最深、认为最美的诗句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并分析出美点。
屏幕显示:新角度体验。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飞扬神思
“春雨带来了花红柳绿”,“秋风吹来了瓜果飘香”,现在正好是丰收的季节,就让我们一起去体味丰收的喜悦。试写一首“风说”,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雨 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教你们勇敢地笑”
(爱的使者)(拟人手法)(祝福儿童,祝福中国)
满怀爱心探访四月大地
【教学反思】
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从雨的角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地生活。老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